文/銀花

曾看過一期綜藝《一起出發吧》,節目裏陳小春氣得一腳踹飛了兒子的早餐。

因爲Jasper任務完成得不理想,又不敢告訴爸爸,所以當陳小春問他剛剛出門去了哪,有沒有做任務時,兒子一口咬定只是“喫早飯”了。面對撒謊的Jasper,陳小春整整詢問了6次,可Jasper依然沒有說真話,忍無可忍的陳小春瞬間爆發,一旁的Jasper也直接被嚇哭。

陳小春說:

“你5歲就已經撒謊了,那10歲怎麼辦?”

像爸爸陳小春一樣,很多父母把孩子撒謊看成了天大的事兒,覺得這跟孩子品性有關。

所以當得知孩子說謊後,父母往往不能忍受,非常焦慮。

可實際上,世上幾乎沒有不說謊的孩子,就連我們尊敬的鐘南山院士,在小的時候也曾爲了零食撒過謊。

鍾南山院士在採訪中回憶道:

有次把本應上交學校的伙食費私藏起來,買了零食。當母親問起時伙食費有沒有剩時,他便撒謊說沒有剩餘。

當謊言被拆穿時,他以爲大難臨頭,要遭到毒打了,可沒想到,一向嚴厲的父母並沒有過多的責怪,只是對他說:“這麼不誠實,你想想到底對不對。”

鍾南山回憶道:“父母的話,感覺比打我一頓,對我刺激更大。”

兒童撒謊有其積極意義

兒童撒謊未必是壞事情,父母換種角度,可以更全面認識孩子的說謊行爲。

1.它是孩子心智發展的標誌,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階段

世界上所有的兒童都會撒謊,它跟孩子的性別、個性都沒有關係,而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並隨着年齡的增長,說謊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多倫多大學教授李康和他的團隊花了20多年的時間,對兒童說謊進行了研究:

小朋友2歲時就開始說謊了,這時只有30%說謊,70%說真話;3歲的時候,50%說謊,50%說真話;到了4歲的時候,80%以上會說謊,並且從此以後大部分孩子會說謊。

2歲以前,在孩子的眼裏,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能即刻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正是因爲父母的即刻回應和呵護,從而建立了孩子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但當孩子的能力越來越強,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孩子也希望擺脫父母,擁有自己的小祕密。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爲了免於責怪,這時總不能說是自己動了吧,那就說是貓打碎的吧!

這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孩子們第一次成功地對父母撒謊時,就是他們首次扮演獨立角色的時刻,是孩子獨立意識喚起的標誌之一,是心智發展的標誌!

2.說謊越早、說謊越好的孩子,情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強。

因爲孩子說的話要讓大家信服,前提就一定要知道對方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說謊,所以情商很重要;其次呢,要把謊說好,一定要擁有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孩子要把自己的臉部表情控制好,要把姿態控制好,而且還要把語言內容控制好。

前段時間新聞報道:在安徽亳州的派出所裏,一個7、8歲的小女孩向民警訴說着自己的“悲慘身世”,令民警幾度哽咽。

小女孩說“從小沒見過爸媽,跟爺爺生活,爺爺去世後又被養父母收留了幾天,現在又被拋棄了......"。就在善良的民警叔叔被小女孩的“悲慘身世”幾度哽咽到說不出話的時候,她那“從小沒見過的媽”和“去世的爺爺”找到了派出所,真相是小女孩和爺爺拌嘴後負氣離家出走了。

這樣天衣無縫、情真意切的撒謊,意味着需要孩子擁有更高的思考能力和控制能力。

3.爲了達成某種願望

2-7歲的孩子,容易將現實情景和個人幻想混爲一談,尤其是2-4歲的兒童,他們會根據自己我的感受和想法來設計事情的走勢,比如孩子偷喫了糖果,當被媽媽問時,他擔心被批評,他會說是妹妹喫的或是其他人喫的,反正不是自己。

並且當孩子有了急迫的願望,或者獨自面對現實,方法有限時,孩子就會選擇撒謊。比如他已經偷喫了一顆糖果,可還想喫,媽媽問他喫了沒有,他會說沒有。這些謊言裏,其實是糅合了真實願望的成分,比如想獲得父母的關注,維護自己好的形象,不想惹父母生氣等等。

在成人的理解中,撒謊大致可理解爲“欺騙”行爲,就是說者將不符合事實的事情當真事來講,以博取對方的信任,而說謊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說假話來謀取自己的利益。

但父母千萬不要輕易地把孩子撒謊跟孩子的品質聯繫在一起,以此來批評、打罵他,但也不要放任縱容,應瞭解孩子撒謊背後的真實原因,從而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糾正。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撒謊

1.教育基於愛和看見

我一搞心理諮詢的朋友,曾碰到一個案例:一位10歲的男孩騙同學和老師說要隨父母去歐洲旅行,令大家非常羨慕,當孩子的母親知道兒子撒謊時,大發雷霆,同時也非常焦慮,於是帶着孩子看心理醫生。

但在諮詢中,朋友發現這個男孩成績平平,父母經常對他說教,批評,而男孩之所以撒謊,是因爲覺得自己不夠完美,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注、團體的認可,以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

而父母對待孩子的坦誠態度,也決定了孩子敢不敢說真話。如果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不分青紅皁白的指責、打罵,孩子知道,也許隱瞞會更好些。

因此,孩子撒謊只是一個表象,作爲父母,我們不能一味批判、焦慮孩子說謊,而是要知道孩子爲何撒謊,纔是掩蓋在表象下,急需父母看見的真相,而這一切基於愛和看見。

2.孩子撒謊,父母要先自省

李康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通過打罵、說教的方式,根本無法改變孩子說謊的行爲,而父母和同伴的行爲纔對孩子有影響。

蘇格拉底說“沒有自省的生命不值得活着,”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父母要學會自省或反省。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

“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因此,父母應這樣做:

以身作則、不給孩子貼標籤孩子具有吸收力的心靈,對環境極其敏感,而父母的行爲和家庭環境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以身作則,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因此,不要當着孩子的面說謊,更不要對孩子說謊,應做到言而有信。

與此同時,因爲把孩子說話與品質聯繫在了一起,有些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而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更多源於父母和身邊人的評價,孩子出現撒謊行爲時,很多是無意識的,如果因爲孩子撒謊了,就給孩子貼上“撒謊精”“不誠實”等標籤,也會導致孩子不斷向負面標籤靠攏。

給孩子改錯的機會有家長覺得,孩子撒謊得有懲罰,纔不會再犯。

前段時間,“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報警”的新聞報道引起了熱議。

廣東佛山一個7歲女童在商場偷拿了玩具,一開始無論女孩媽媽和店員怎麼問,女孩就是不承認,於是女孩的媽媽就想到了報警,給女孩一個教訓,後在民警的勸說教育下,小女孩終於承認錯誤,並向店員和母親道了歉。

而對於該媽媽的做法,我認爲是教育出現了問題,是不可取的。對7歲的孩子來說,她可能對偷東西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單純的喜歡罷了。但是媽媽在公衆場合的報警行爲,是在告訴孩子:你是個小偷。

心理學家布雷迪博士得出過一個結論,大意是,如果你對孩子大吼:

“說謊是不對的!是背叛!是不尊重!我很失望!”等話語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比他一開始撒謊要承擔的傷害更大,他會覺得“反正爸爸媽媽也不信任我了,那還不如撒謊呢”。

這個事件中,如果玩具價格媽媽能支付得起,付款就可以了,回家再教育孩子。但要讓孩子知道,這個東西是店裏的,要支付錢才能拿走。同時告訴孩子,以後如果實在特別喜歡店裏的東西,可以告訴媽媽,便宜的話可以用零花錢買,錢不夠的話,可以攢夠錢再來購買,我相信孩子在得到了媽媽的理解後,以後一定會知道怎麼做了。

鼓勵孩子勇於承擔的品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而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應積極正面引導,鼓勵孩子承認過錯,並協助進行補救。

南寧某小區的電梯裏,12歲男孩在電梯裏小便,一開始孩子並不承認,後經父母的溝通,男孩才承認是因爲天氣太熱了,水喝多了纔在電梯裏小便了。並給物業寫了檢討書,並自願打掃5天的電梯。由於小男孩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反倒讓業主們很感動,都願意接受小男孩的道歉。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面對孩子的撒謊行爲,需要父母認真分析孩子撒謊背後的真正原因、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再有針對性地引導,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孩子信任父母,才能勇敢地敞開心扉,擁有勇於承擔的品質!

高級育兒師,一手寫作,一手養娃,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