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之時:淡泊名利而不惜隱居幕後,完全贏得劉邦的信賴和崇敬

劉邦統一天下後,論功封賞時,對張良說,你想要齊國的三萬戶哪一片土地都行,隨你挑吧!在封賞中,三萬戶確實頗爲豐厚,但與衆多追名逐利的功臣名將不同,張良竟然堅決辭讓,他的回答出乎意料:“當初在留縣與陛下相遇,這是上天安排臣爲陛下服務的。如果陛下覺得用臣的計謀解決了一些問題的話,那麼給臣封個留侯足矣。”張良終爲留侯,並且從此後乾脆以體弱多病爲由向漢高祖告假,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傾心於修煉“辟穀”、“輕身”等修道成仙之術。最後,他還遠離京城,過起了漂泊隱居的日子。

張良之所以堅辭劉邦的大賞,急流勇退,隱居幕後,有二個原因:首先,張良當初推翻暴秦、爲韓報仇的政治目的既然已經達到,且“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奮鬥目標也都實現了,平生的夙願基本滿足了,應該“知足常樂”。其次,張良深深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慘劇他也親目所見,這樣更促使張良爲避免禍患,必須遠離政治漩渦,從此淡泊名利,不問政事,寄情山水,無樂而不爲?

當然,張良選擇劉邦創業之初的窮地方—留縣,作爲自己的留居之地,也有自己政治上深刻考慮的:其一,漢代的留縣(今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東南)是一塊小地方,雖處蘇、皖、魯、豫四省交界,但在漢初卻是地薄人稀、資源貧乏,住戶滿打滿算不足一萬,不具備積蓄武裝力量的條件,而且戰略上也不是兵家必爭之地,故對劉邦沒有構成任何威脅,可以徹底消除皇帝的疑心。其二,選擇在留縣養老,一方面可以提醒劉邦及他的繼任者“喫水勿忘挖井人”,另一方面也可作爲自己的一份念想。

張良在功成名就之際,急流勇退,隱居幕後,徹底解除了劉邦的無端猜疑,最終贏得了他深深的信賴和崇敬之意,以致後來每遇劉家疑難關鍵之時,張良有時也總能真情受邀,以老朋友身份從容爲劉家排憂解難。

總結:張良的人生非常完美,可謂成功圓滿。他的人生大智慧就是“洞世悉心”—智商與情商完美統一的人生策略。洞世是指對世事的審時度勢,明察秋毫,該出手時就果斷出手,悉心是指凡事都從“心”之角度出發,理解、掌握並能融合“己心”、“他心”之心理狀態,全力爲之解決一切憂慮和難題,簡單地說,洞世就是“智商”“悉心”就是“情商”,也就是說,一個人取的成功之條件和關鍵,就是智商與情商的完美統一,且兩者缺一不可。

張良自遇到劉邦後,覺得跟着這位明主創業一定能成大事,於是立即抓住這個機遇,並與之結下意氣相投的知音,極力推舉劉邦,從而奠定了君臣的感情基礎;在劉邦進入函谷關欲貪圖安逸享受,沉溺於聲色犬馬而不思進取時,張良認爲此舉可能會毀壞劉邦大業和自己人生抱負,於是又從劉邦的核心利益出發,分析暴秦滅亡原因,勸說“贏取民心”,深得漢高祖賞識;當劉邦遇到項羽強大攻擊,甚至身陷鴻門宴危境時,他覺得此時正是劉邦最急需的時候,於是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出計謀傾力相助,甚至自擔風險,全力爲之排憂解難,從而進一步深獲漢高祖的器重;張良功成名就後,在漢高祖大賞時,他覺得自己人生抱負已經實現了,而且看清了政治的險惡,於是爲解除劉邦的猜疑,就堅辭大賞,急流勇退,隱居幕後,從容地全身而退,完全贏得了劉邦的信賴和崇敬。

張良的人生大智慧,對我們有着現實的借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我們千莫重視了“智商”而忽視了“情商”。如在工作、生活中發現英才,即使他目前力量不夠強大,我們也應該要像張良一樣,採取洞世悉心”—智商與情商完美統一的人生策略,審時度勢,果斷出手,用心去對待他,幫助他,而在他人生輝煌之時,甚至也可以急流勇退,這樣,不僅令他感動,也對你更加敬重,並從中定以感恩回報,反助你同樣成功。反之,如果自恃“小聰明”,去討好強者而冷漠待他,甚至以小人心態“落井下石”,日後他人得意之時,就是你失意或者面臨滅頂之災時候。

所以,洞世悉心”—智商與情商完美統一的人生策略告訴我們:成全別人的同時其實也在成就你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