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參考#

又到了我們學習乾貨欄目啦!上上週,在關於如何教孩子識字的推文下,有很多媽媽留言說想看數學的乾貨文。

你們的話我都記在心裏。這不,我立馬請來這位娃數學特好的媽媽,看別人的故事,雞自己的娃。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她的經驗呀~

接下來大家有想要看、瞭解的話題,都可以留言告訴我~

之前看過一個數據統計,作業輔導難度排名裏,最費家長的就是一年級作業。果然,萬事開頭難,一年級的家長,難上加難。好不容易渡完了拼音、寫字,還有數學!

閨蜜今天跟我吐槽說,爲了輔導女兒的數學作業,昔日茂盛的頭髮都快被抓禿了。 女兒先是搞不懂十以內的加減法,而且每次錯得都與衆不同。 先是把數字看錯,2+5=8,後來又把加減符號看錯,8+3=5。

沒有辦法,她後來弄了一個表格,讓女兒把十以內的加減法給背下來。 可加減法還沒有背熟,又來了個更大的問題:女兒根本理解不了數學書上的作業。比如,這種讓解一個數的左邊和右邊分別有幾個數的。

還有這種找規律的,女兒看着它們,根本是無解。

孩子連題目意思都不理解,就別說怎麼做了。最後,閨蜜只得親自上陣輔導。 就上面畫珠子那題,閨蜜解釋了大約十幾遍,女兒還是不懂。眼看着都十點半了,爲了完成作業,閨蜜推開了孩子,自己上手替孩子把題給寫了。 “都是被逼的,要再繼續僵持下去,不是撕作業本,就是我跳樓!”

其實,閨蜜女兒的情況並不少見,網上很多輔導作業的段子,都是數學作業。不過,孩子學不好數學,這事不能只賴孩子,父母也有很大的關係。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關於數學學習的國外TED視頻:《Why do people get so anxious about math? 》(爲什麼人們那麼焦慮數學?)視頻中說,很多人,尤其是孩子,都有數學焦慮症。

大家回憶一下,孩子是不是有這樣的現象:

1、 害怕數學,數學考試就很緊張,看錯答錯

2、 總是把數學作業放最後寫

3、 其它科目都還不錯,數學就勉勉強強

如果有這些反應,代表孩子已經有數學焦慮。

不過,不用擔心,數學焦慮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有20%的人都有數學焦慮。而且,這也不代表孩子就學不好數學,數學家洛朗·施瓦茨曾經也有。只是說,數學焦慮有可能是導致考試不理想的原因。

有人可能會問,爲什麼單單是數學呢,其它科目咋不會呢? 實際上,其它科目也會有。但總體的數據表明,數學焦慮要比其它科目多得多。

有研究發現,80%左右的人都做過與考試有關的噩夢。而在與考試有關的噩夢中,70%的左右都是和數學考試相關。

數學焦慮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大多受外界的影響。

1、父母覺得數學難,把情緒投射給孩子

很多父母學不好數學,他們在對待孩子的數學學習上,就會無意識地就會給孩子灌輸一種概念。

“數學很難,一定要好好學。”“媽媽小時候也沒學好數學,你一定努力學。”“數學很重要,高考很拉分。”

還有一種情況是,很多大人包括有些老師會經常說,女生學數學不如男生,女生天生就學不好數學。類似於這種的語言,無形之中會給孩子很多壓力和語言暗示。當他一做錯題,就會自然聯想到,數學太難了,我就是學不會,沒有耐心。

2、數學學習方法有誤,導致學習興趣低。

很多父母認爲學好數學的關鍵是計算。他們逼着孩子去數數,或者去死記硬背一些加減法。甚至用做計算題的正確率和速度,來判斷一個孩子是否聰明。

其實,從一年級數學的考綱來看,這個階段主要集中在對數字的認識,大小比較,圖形認識,鐘錶時間的認識……計算題只是一部分。

就像這種排序,以及找規律的題目,任你怎麼背加減法,也是解決不了的,因爲它考覈的根本不是計算。

所以,死勁硬背根本沒辦法徹底解決孩子的數學問題,甚至,還禁錮了孩子的動腦能力。

3、排斥孩子用手指算題。 孩子在做計算題的時候,“掰手指”基本上是一種本能的計算法。 可有的父母特別反對孩子“掰手指”,擔心讓孩子有依賴性。十以內的加減法可以,那以後十以外的怎麼辦呢?

事實上,“掰手指”的方法是有科學依據的。

美國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2016年的研究數據指出:無論是從行爲證據,還是神經科學的研究層面,都表明當人們接受了關於手指的感知覺訓練的時候,會更有利於提高數學成就。

反之,當我們遏制這功能的使用,我們實際上是阻礙了大腦神經學的鍛鍊,也降低了孩子可能會變聰明的可能性。

兒子剛上一年級也用“掰手指”的方法做計算題,有一次,他寫了計算能手上的計算題,都是一些二十以內的計算法,那時候他還沒學呢。

我問他怎麼算的,他說就是用“掰手指”,雖然手指頭只有十個,可他卻自己想出了一個正面十個,反面十個,這就是二十個了。

你看看,孩子們多有辦法。 有時候不是孩子“笨”,而是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兒子今年上一年級,拼音、寫字之類的我也是各種操心、生氣。唯獨數學作業,我不用太操心,數學老師也經常誇他。現在想想,很有可能是因爲我之前的一些舉動做了助攻。

1、抓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數感

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2-6歲是兒童一生中重要的“數學敏感期”。

兒子上了幼兒園以後,我會和他做一些數字的遊戲。早上幾點起牀的,中午在幼兒園喫了幾個菜,開車出去玩,爲了避免他無聊,我會帶着他坐在後排座數汽車,有幾輛白色的車,有幾輛黑色的車,在小區裏,會認識各種車牌號……

後來,我們兩個走在小區裏,他看見車牌號,都會讀一讀,有一次,還刻意去找小區裏有沒有一樣的車牌號。

現在想想,這些舉動無意之中都培養了孩子對數字的直覺,也就是數感。其實低年級的數學學習,都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常識認識。平時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培養孩子對數字的熟悉度,孩子也會更有興趣。

2、訓練孩子的數學思維

中科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羅靜說:“所謂數學啓蒙,首先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然後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邏輯理解能力。”

1+1=2,這對於成年人來說,很簡單。 可是小孩子沒有養成好的邏輯思維,一開始是很難反應過來這道題怎麼做,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通過訓練,練出孩子的數學思維。

這些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遊戲來鍛鍊。

像我和兒子會一起玩骰子,比大小,誰大誰贏。去超市,我常常會問兒子,哪個更便宜。到後來,不用我問,兒子自發地就會喜歡關注商品的價格,會去比較不同商品的價格,看哪個貴,哪個便宜。

有意識的語言引導,提醒孩子去觀察,慢慢地也會逐漸內化成孩子的思考方式。最後他們自己就能將實際與抽象概念建立起聯繫。

3、探索計算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低年級的數學題,更多的是給你一些圖畫,讓你觀察,比如,左邊有幾隻猴子,又來了幾隻,然後讓你列算式。這個考察的是孩子對加減的理解。

其實,加減法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找很多實際案例去訓練他們。

我和兒子經常會玩“超市遊戲”,輪流管理超市,自制不同面值的“錢幣”。比如,我手上有一個玩具,而兒子手中都是一元的紙幣,我會問他需要拿幾張一元紙幣買小汽車。通過模擬買東西,來引導兒子建立加減法的思維。

實際生活中的訓練,本質上是幫孩子逐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而當孩子有了數感,懂得計算,再加上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數學成績好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讓孩子在實際中運用,遠比刷題來得有趣、有效。

你好,我是李點點,3歲女兒番茄、8歲兒子土豆的麻麻,擅長用漫畫和文字記錄二胎雞飛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兒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