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衛健委回應“黑幕” 癌症治療規範化如何破題  來源:北京商報

從《我不是藥神》中的天價抗癌藥,到如今的“腫瘤治療規範化”討論,癌症治療事關生死,每一個變數都備受矚目。日前,北醫三院腫瘤內科醫生反映腫瘤治療黑幕一事引起廣泛討論。

4月27日,國家衛健委舉行發佈會,就相關情況進行了通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在會上表示:“絕不護短、絕不迴避,如有問題,將會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超適應症用藥≠過度治療

4月18日,北醫三院腫瘤內科醫生張煜發帖揭露腫瘤治療黑幕,引發持續關注。醫生在貼中呼籲國家設立醫療紅線,任何明確違規且損傷患者生命權益的不良醫療行爲,必須從重從快處罰。4月19日,國家衛健委對此回應,已立即組織對有關情況和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覈實。相關問題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相關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佈。

“我們關注到網上這一消息之後對此高度重視,對於其中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覈實。”在4月27日的發佈會上,焦雅輝表示,對於其中明確提到的、具有明確指向的青海患者的情況,我們也組織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內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對病例整個治療的過程進行專家和同行的評議,認爲整個治療過程當中,治療原則基本符合規範。

此外,對於該醫生舉報的上海市某知名三甲醫院的相關問題,焦雅輝指出,正在請上海市衛健委進行調查,現在這個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我們要求上海市衛健委在調查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利益交換和利益輸送的違法違規情況,我們絕不護短、絕不迴避,將會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焦雅輝說。

實際上,在腫瘤治療的過程當中,臨牀上有時會出現超適應症和超指南用藥的情況。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指出,癌症患者存在個體差異,基於目前比較有限的醫學證據所制定的診療共識、指南,不太能夠跟得上醫學的發展。“醫學的發展是一個探索的科學,很多標準都是幾年前的,目前情況又有了發展,因此從現在獲批的藥品適應症或者寫入指南的醫療方案很可能都是落後的,那麼就應該基於較爲充分的臨牀證據給患者一些超適應症,或者是超指南的治療,也是爲了探索診療效果。”赫捷說道。

但這並不意味着醫生可以隨意進行治療,相關醫療行爲依舊在監督之下進行。赫捷表示,臨牀藥理機構和倫理委員會應當嚴格監督,在開展超適應症和超治療指南的這些臨牀研究上,很多是臨牀治療的創新,並不是過度治療,而是在嚴格的監控下實行的。事實也證明,很多癌症患者在這種情況下都是可以獲益的。

將開展規範化診療專項整治

焦雅輝表示,下一步將以腫瘤規範化診療爲重點開展專項整治工作,不斷提高腫瘤的規範化診療水平。

如何判定治療標準是否規範呢?據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王擁軍介紹,目前對國內醫療質量的控制一般有3個維度指標:結構指標、過程指標和結局指標。其中,結構指標主要指醫院的硬件配置、人員配置、設備配置等,結局指標則主要指死亡率等。“過程指標是質量控制過程中重點要管的指標,單病種質控也是國際通用的醫療質量管理方法。”王擁軍說。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國家衛健委就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單病種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的通知》,其中將惡性腫瘤納入到了單病種監測範圍;今年2月,又印發了《2021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而惡性腫瘤的規範化診治質控指標就在其中。

單病種質量管理,指將某種疾病的治療方式固定化、標準化,可以更加有效地對疾病的治療流程進行精細化管理。“以乳腺癌爲例,我們選了200多家醫療機構作爲試點,對這些機構從指南到診療過程進行嚴格的規範化要求,包括肺癌、結直腸癌和肝癌都在很快地向全國推行,這樣不同的醫療機構都可以達到同質化,通過開展單病種質量控制,使得質量能夠得到控制,質量有評估、質量有改進,同時要有成效。”赫捷解釋稱。

此外,自2018年開始,國家癌症中心建立了抗腫瘤藥物臨牀應用監測網,對全國1400多家大型醫院進行抗腫瘤藥物的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監測網監測的醫院配備談判的抗腫瘤藥物平均數量同比增長了15%,住院患者平均使用這些藥物的人次數增長了6%,而均次費用卻下降了8%,“有些比較昂貴的免疫治療藥物、靶向治療藥物均次費用下降了50%-70%”。赫捷說道。

近年來,國內癌症治療不斷取得進步。國家癌症中心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的五年生存率已經從十年前的30.9%提升到目前的40.5%,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某些惡性腫瘤比如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已經高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常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