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90後被拒保,亞健康羣體想買保險有多難?

來源:保契

“中年危機”和“健康危機”哪個更可怕?

有句話叫“孩子才做選擇,成人全部都要。”但在這上述兩道危機面前,成人全都不想要,可惜沒得選。

90後,已然步入而立之年,不管父母是否依然呼喊着他們的小名,但終究已不再是孩子,能做的只能是排序。現實看,“健康危機”大概率居前——白天忙得三餐不規律,晚上還要冒着脫髮長痘的風險加班,“996”疊加“內卷”,體檢早已比旅行更重要。

公開數據顯示,90%的人體檢報告中至少1項異常,60%的人至少3項異常。然而自律不易。“規律作息、健康飲食、堅持鍛鍊”的念頭,會在體檢報告出來的一兩週後消失殆盡。結果是失眠重度患者超六成爲90後,肥胖、高血脂、胃病、肝病甚至各種癌症也開始找上集中在一線城市的他們。

對健康越是焦慮,對保險的需求就越迫切。生於互聯網、長於互聯網的Z世代青年,習慣於用互聯網解決問題。常規操作自然是先在知乎、公衆號等平臺搜索保險知識,然後在互聯網保險平臺選中高性價比產品,並根據自身情況仔細填寫健康告知,點擊一鍵投保。

但,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結局是,年紀輕輕的你,被拒保了!

科技讓亞健康人羣更有保障

今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核心在於,增強產品的可獲得性和便捷性,充分滿足消費者多元化保險需求。

現實是,保險產品的承保對象幾乎僅限於“標準體”“健康體”。更急迫地需要保險的亞健康體,甚至帶病體時常被攔在門外,儘管這個羣體的保險意識更強烈,購買慾望更爲迫切,也更需要一份保障。

科技正在改變一切。

藉助保險科技的發展,慢病保險正在走向大衆。在中國保險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祕書長江崇光看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通過爲保險客戶精準畫像,建立可行性風險預測模型、提供智能覈保核賠,不僅爲亞健康人羣投保、慢病管理建立了基礎設施,也開闢出了新的投保藍海。

更直接的體現是,近日多個平臺均上線了亞健康人羣可投保的重疾險產品。6月16日,前海再保險和水滴保聯合開發的“水滴守護愛重大疾病保險”在水滴保平臺開售,承保公司爲愛心人壽;兩天後,慧擇保險聯合陽光人壽定製的“達爾文易核版2021重疾險”也正式上線。

這兩款產品的共性是,投保人即使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乙肝、高血脂等數種常見慢性病也均有機會投保。投保人只需要通過線上的自動覈保系統告知患病情況,系統會實時完成評估,報價出單。

“在我們平臺諮詢和嘗試購買健康險,但因身體原因無法投保的用戶接近千萬量級。”談及設計這款產品的初衷,水滴銷售副總裁李佳說,消費者的訴求就是努力的方向。

幾乎與此同時,慧擇保險的“達爾文易核版”也決定把“非標人羣”集合起來,在慧擇看來,只要規模足夠大,就能通過人羣、病種細分,釐定出適合於這個羣體的費率。而在水滴“守護愛”產品的投保界面中,每種疾病回答3-6個問題即可完成評估,線上即可實現200多種常見病的自動加費。

誰在突破傳統健康險“禁地”

通過大數據洞悉市場需求,互聯網保險機構或平臺正在通過保險科技,將有投保意願的個體做更加精細的分層,控制風險,闖入傳統健康險的無人區。

近年來,不少有創新精神的保險機構都在開發能夠帶病投保的產品,儘管大多數是針對單一病種的。如衆惠相互保險社推出了“愛多多·腎病關愛互助計劃”,關注慢性腎臟病人羣;輕鬆籌旗下的保險平臺也面向肝病人羣推出“衆惠愛肝保障計劃”。

去年4月,復星聯合健康也曾上線過一款覈保相對寬鬆,帶病體可投保的產品,叫“復星聯合六六六重疾險”。產品介紹稱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肺結節、乙肝病毒攜帶(大三陽)都有機會正常承保,尤其是鬱抑症、焦慮症也有可能加費承保。然而因爲新重疾定義實施後舊產品要停售,這款覈保十分友好的產品,於今年1月31日下架了。

在可帶病投保產品百花齊放的當下,保契看到了互聯網保險企業突破傳統健康險“禁地”的勇氣,這不僅是保險行業必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更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出差異化之路的必然。與此同時,他們也讓因健康問題而被拒保的用戶,在互聯網上有了更多的投保可能性。

健康管理功能待彌補

客戶信息是每個企業重點關注的關鍵資源。對於保險機構來說,每一個填寫過疾病或異常告知的非標體客戶,都比標準體客戶的畫像更具體。吸引該部分客戶投保只是一方面,如果眼光放長遠,企業更該做的是根據其已知疾病或異常告知,從健康管理層面與客戶產生更多互動。

在保險產品中附加健康管理服務也是行業的趨勢。如平安人壽推出的“臻享run”服務,希望從“預防”上着手,通過風險的前置管理,幫助客戶打造一個不怕生病的健康身體。日前,衆安保險也聯合阿里健康等合作方啓動慢病保障計劃,共同推出了面向乙肝患者的“醫+藥+保”一體化的百萬醫療保障服務。

觀察水滴和慧擇兩款非標體承保產品,有亮點但亦有不足:掌握了非標體客戶的健康異常信息,並以此解決了投保難的問題,但缺失了通過健康管理方式干預客戶日常生活習慣以提升健康水平的更基礎性價值。

交了保費沒出險,但獲得了健康的身體,纔是讓客戶真正獲益的方法,更是每一個亞健康羣體在投保成功後最期盼看到的結果。當然,這也給保險機構的專業服務能力和產業鏈上下游的打通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直以來,重大疾病保險的重點都圍繞在確診後賠付的環節,相較而言缺少與醫療、醫藥的支付映射,也鮮有控費作用。好在隨着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已經意識到:如果能不斷藉由保險送出高粘性的服務,客戶體驗將會再上一層臺階。

吳易叡在《生死之間》中曾提到:“身體健康與資本主義的邏輯有一個永恆的矛盾。我們大多數人的身體狀態可能就是處在‘完全健康’和‘過勞死’中間。”身處兩種極端中間的我們,需藉助外部強有力的推手,保障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穩,走得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