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40多萬億元的政府“錢袋子”怎麼安排?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各代表團舉行代表小組會議,其中一項內容是審查《關於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預算報告”)。

預算報告也被老百姓稱爲國家賬本,數據變動間,反映着一年40多萬億元的政府“錢袋子”怎麼安排,不僅與老百姓利益息息相關,而且影響着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備受關注。

收入增、稅費減

翻看政府預算報告,今年政府收入預期最受關注,因爲收入多少直接關係着支出大小,而且還能反映政府對今年經濟形勢等的預判。

根據新華社公開的預算報告(摘要),今年財政收入總體預計實現個位數增長。目前政府預算有四本賬,分別是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其中以稅收爲主的一般公共預算賬本收支規模最大,主要保障民生等支出。

預算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爲21.73萬億元,增長6.7%。

自2014年以來,中國財政收入基本告別了兩位數高增長,進入中低速增長軌道。

不過2020年以來受疫情衝擊,疊加大規模稅費減免政策,財政收入受到一定衝擊。比如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僅爲0.6%。在這一背景下,今年6.7%收入增速預期並不容易,這背後反映經濟向好。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今年收入形勢好於去年,主要是經濟總體呈恢復態勢奠定了財政收入形勢向好的基礎。另外去年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導致基數低,爲今年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奠定基礎。同時,去年部分緩稅費在今年入庫,也有利於收入增長。

疫情三年間,財政收入增速變動很大,比如由於2020年基數低,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跳高至10.7%。2022年同樣收入基數低,爲何今年收入預期顯得保守?

這是因爲,今年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收入增長存在不確定性。另外,今年中國還會完善稅費支持政策,對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措施,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而這也在短期造成財政減收。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將完善稅費優惠政策。比如聚焦科技創新、重點產業鏈等領域,結合實際新增出臺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根據企業困難程度,依法對及時納稅存在困難的製造業中小微企業適當延長緩稅時間。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李旭紅告訴第一財經,今年稅費支持政策以穩定宏觀稅負爲原則,增強政策的精準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今年稅費支持政策保持一定的延續性,分類採取延續、優化、調整、加強等舉措,防止出現政策斷檔或急轉彎,有助於給予經營主體休養生息的時間及空間,助力宏觀經濟的企穩上升。

除了一般公共預算賬本外,地方政府十分依賴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賬本也備受關注,因爲其中涉及賣地收入預判。

預算報告顯示,今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爲78169.9億元,增長0.4%。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74021億元,增長0.4%。

受去年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土地市場低迷,去年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大幅下滑(-23%)。而地方這一賣地收入佔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達到九成,也帶動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大降。而今年這一收入預計止跌。

羅志恆表示,今年宏觀經濟將持續復甦,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持續推出有利於提振居民信心和居民收入,奠定房地產市場逐步恢復的基礎。同時,穩樓市政策將推動房地產市場逐步回暖。更重要的是,優質頭部房企融資問題將得到解決,房企風險逐步緩釋,拿地能力增強。因此,2023年土地市場有望企穩,土地出讓收入總體恢復。但從恢復節奏看,可能要在下半年產生明顯效果,上半年預計還要進一步觀察。

債務增、支出強穩經濟

爲了對沖今年經濟下行壓力,需要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其中一大核心是加大財政支出力度。而這就不僅僅依靠前述兩本賬收入個位數增幅,還需要適度加大舉債。

根據預算報告,爲了保持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有力,今年擬安排全國財政赤字38800億元,比2022年增加51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31600億元,通過發行國債彌補,比2022年增加5100億元。地方財政赤字7200億元,通過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彌補,與2022年持平。

今年新增的5100億元財政赤字,均由中央財政承擔,非同尋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毛捷告訴第一財經,當前地方政府償債壓力較大,而中央財政相對債務負擔較小,風險較小。因此出於防風險考慮,今年有意增加中央財政赤字規模。

“今年新增赤字5100億元,全部是中央赤字,通過國債發行彌補,這實際上就是中央更多地加槓桿、轉移支付給地方以緩解地方壓力和防範債務風險的體現。中央財政更多地承擔財政赤字,併發行國債增加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在未來將是常態。”羅志恆說。

除了上述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賬本中新增3.88萬億元政府債務外,預算報告顯示,在政府性基金賬本中,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下稱“專項債”)擬安排3.8萬億元,比上一年增加1500億元,以擴大政府投資穩經濟。

專項債已經成爲中國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羅志恆表示,專項債規模和效率提升,短期內有利於擴大基建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穩定總需求;中長期看有利於優化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

受益於上述兩個賬本中總計7.68萬億元債務收入,使得今年財政支出保持一定強度。

預算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計爲27.51萬億元,增長5.6%。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約11.80萬億元,增長6.7%。這體現了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助推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政府一般性支出減、民生支出增

當前財政收支形勢依然嚴峻,今年黨政機關繼續過緊日子,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非剛性非急需支出,騰出更多資金保障民生等支出、促進發展。

在這方面,今年中央財政繼續帶頭壓減支出,加大財力下沉力度,支持基層“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

預算報告顯示,今年中央本級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儲備支出、國債發行付息支出、國防武警支出後,中央部門支出增長0.8%,重點保障教育、科技等領域支出。其中,中央本級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同比下降0.7%。

“政府過緊日子不是短期應對措施,而是應該長期堅持的方針政策,要壓減開支,騰出更多財政資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以政府過緊日子,換老百姓過好日子。”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說。

劉昆表示,財政部將按季評估中央部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的情況,強化評估結果應用。督促地方積極推進過緊日子評估體系建設,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

根據近期31省份公開的當地預算報告,各省份都強調了要堅持過緊日子,一些省份提出具體壓減指標,從而降低行政運行成本,騰出資金用於保民生促發展。

比如,山東預算報告稱,今年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對省直部門日常公用經費定額標準壓減20%以上,業務類運轉項目預算實行“零增長”,“三公”經費和會議費、培訓費規模只減不增,從嚴控制資產購置,非急需非剛性支出一律不予安排。

與政府一般性支出遭到壓減相反,今年民生支出繼續保持增長。這體現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全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於民生。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紮實做好民生保障。比如,今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89元。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668億元、增加50億元等。

“雖然2023年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們不會在民生支出上退步,我們將盡力而爲、量力而行,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盡全力爲羣衆謀好事、辦實事,努力讓人民羣衆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劉昆說。

爲了支持基層“三保”,今年中央持續增加轉移支付,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

預算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首次突破10萬億元,預計達到100625億元,增長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後增長7.9%。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