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最大的風險是出現“逆向選擇死亡螺旋”

如何提升各地“惠民保”的參保率?2023全國兩會期間,這一話題引起代表、委員關注。

“據統計,絕大部分城市的惠民保項目中,參保率不足15%,且2022年出現了大幅下降。在參保人羣上,惠民保對於年輕人、健康體吸引力較弱,惠民保人羣結構有持續惡化風險。”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在提案中提到。

作爲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惠民保”被業界寄予厚望。但隨着部分省份參保率有所下降,產品或需進行新一輪創新。

創新與改革路徑

在多位代表和委員看來,惠民保面臨的問題包括:參保率不足,參保人羣結構不良;賠付率不穩定,賠付不均;癌症、慢病等帶病體保障仍存缺口,提前預防功能較弱等。

“現階段,有部分醫保局對惠民保提出了賠付率的剛性要求,賠付率主要集中在80%~90%之間,個別城市高達90%以上。但隨着健康羣體的離開、參保羣體賠付率的升高,保司會被迫提高產品價格,產品性價比降低將會導致參保人繼續減少,從而進入惡性循環。”孫潔稱。

爲此,孫潔提出建議,一方面,可以通過“按病組定額給付”的產品形態,使得產品在設計階段,決策者就可以決定哪些疾病需要納入賠付範圍,並靈活調整各類疾病的賠付金額;一方面,對年輕人、健康體關注度高的疾病如運動損傷的手術、不孕不育等,提高賠付額度,提高產品的吸引力。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對記者表示,隨着國民對於帶病體保險產品的需求日趨顯著,接下來,建議惠民保應在基礎款之上,針對不同類型既往症人羣,開發高值、高保障的升級款產品,以滿足參保人羣多層次的保障需求。

“比如,探索聚焦我國發病率最高的癌症病種如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設計更具專病化的產品。這些產品可以防止癌症復發、重疾併發症作爲保障的突破口。”朱同玉告訴記者。

作爲一名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朱同玉進一步解釋,以糖尿病爲例,患病人羣中約有20%的概率會轉爲腎病,而腎病人羣中又有約10%的概率會轉爲尿毒症,由此,保司可以根據患病概率的不同,設計出針對這部分人羣的專病保障產品,“根據患病情況,設計不同梯度的保障,體重指數越好、血糖控制越好,賠付額度就越低,反之亦然。”

“再從癌症角度來看,有個關於5年生存率的概念,也就是說,癌症患者如果5年不復發,其之後的複發率就很低了。因而,保司也可以根據這一時間範疇來設計不同係數額保障產品。” 朱同玉說,但也需要細分到不同癌種,“比如胰腺癌屬於高惡性度的腫瘤,在設計保障內容時,就需要和其他腫瘤有所區分。”

避免發生“死亡螺旋”

作爲惠民保及相關政策推動者,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曾告訴記者,惠民保最大的風險,是出現“逆向選擇死亡螺旋”。

逆向選擇死亡螺旋,是指由於種種原因,參保的健康人羣陸續退出,剩下的患病人羣數量較大,那麼該保險整體賠付率就會越來越高。當賠付率升高後,保司就會提升保費來彌補虧損,而保費的提升也會使得健康人羣逐步退出參保,由此呈現一個螺旋下降的過程。

一位商業健康保險領域資深人士告訴記者,惠民保目前在各地按照“一城一策”的方式落地,一旦面臨“逆向選擇死亡螺旋”後,會對當地醫保部門的公信力產生影響。

該人士稱,對於一些“老少邊窮”地區,30~50歲之間的年輕人多去到外省務工了,留在當地的多是老人、孩子羣體,參保率較低,且賠付率也會較高,長此以往,當地惠民保的赤字風險會很大,“可以在惠民保層面建立一個風險結構調整基金,用來彌補一些地區的惠民保資金缺口。”

對於將健康體關注的疾病納入惠民保的保障內容,該人士也表示,無論是哪個地區,30~50歲之間的年輕人,他們患大病的概率相對來說是很低的,因此,惠民保如果持續幾年都是保障腫瘤、中風之類的疾病,這類年輕人用不到,可能會“退保”,“因此,可以在健康體人羣裏,建立起一種儲蓄機制(相當於惠民保中的醫療賬戶)。如果健康體人羣沒能用到惠民保,那麼醫療賬戶中的錢還可以用來購買長戶險等。”

此外,上述委員及專家也表示,惠民保中的“數據共享”是重中之中,但從醫保部門、醫療機構、實驗室等獲取“脫敏”數據仍然很難,這也不利於保司制定設計更爲精細化的惠民保產品。需要促進醫保、商保、醫院、藥企等多方協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