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春雨細,曉風微

文/談正衡

最早的物候曆法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爲雨矣。”

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天上有雨,地上有流水,水活萬物,故稱“雨水”。

春雪化盡,三五日薰風一吹,梅花的紅蕾欲破,百舌鳥便亮出歌喉開唱了:“滴哩滴哩……!”鳴聲清麗,婉轉多變,一串連一串,如水漫流,這稱“花叫”。有時還是清冷的黎明,躺在牀上就能聽到長短流利的叫聲。

但是,若要遵循“聽鳥”的習俗,睡牀上聽肯定不行,必須在春天第一個“人日”裏趕到水塘邊或林子裏去聽。

若說首先聽入耳中的麻雀、喜鵲、烏鴉還有水鴨子的不同叫聲,能預報並解析一年的祥兇和收成的豐歉,倒不如說這更能讓人感知物候的自然秉性,是天與人、人與物靈犀相通的一種暗示。

壩坡高地上的雨水,順着溝槽,蜿蜒淌下。樹條上爆出嫩芽,很快變成細細小小的嫩葉。折一段剛剛泛青的柳枝,擰出樹皮,然後捏扁,噙在嘴裏有一股清甜味,雙手捂緊腮幫子用力吹,就有嗚哩嗚啦的哨音衝出來了。

這一天,有人在鍋中爆炒糯稻,以糯米花爆出的多少佔卜一年稻穀的收成。

新女婿會爲丈人、丈母孃送上兩把纏有紅布的小椅,感謝他們養育了自己的妻子;二老則回贈女婿一把雨傘,讓他爲妻小出門奔波時以此遮風擋雨。

在雨水節氣的十五天裏,從“七九”後一半走到“耕牛遍地走”的“九九”開頭,已經完成了由冬轉春的過渡。地溼之氣漸生,晨間偶見露水和薄霜出現。草木幼芽膨大,迎春花開,有三三兩兩的蜜蜂出箱了。

正月快要過盡,人們挽起竹籃到地裏挑豬菜。近處挑光,就走向遠處。大家除了挑豬菜,也是要滿足玩興,比如撿到人家鴨子在野外下丟的蛋,捉到淌水溝或者水草叢裏的魚,有時甚至能一腳踩到老鱉的殼蓋上。

在江灘和蘆葦沙洲上,蔞蒿也一叢叢、一蓬蓬地長出來了。採回家,炒乾絲、炒臘肉,外地人有所不知,那可真是讓人口舌留香的野菜……

土著的喜鵲,開始成雙成對翱翔於藍天之下。空氣溼潤而透亮,萬物恣情地生長繁衍,雨水,將春天的氣息打發得特別充盈。

(本文節選自《節氣的呢喃與喊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