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財聞匯

作者:繳翼飛

“低空經濟”在2024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爲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迎來發展新機遇。

4月1日,賽迪顧問對外發布《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測算,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達到5059.5億元,增速高達達到33.8%,超六成企業分佈在中南和華東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省、江蘇省、湖南省、浙江省、山東省等地區。預計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達到10644.6億元。

中國低空經濟企業資源集聚TOP50城市

1

低空經濟激發三大萬億市場

就在一週前,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佈《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爲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隨後,民航局也在3月29日舉行推進低空經濟發展專題發佈會,將低空經濟作爲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

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楊嶺指出,目前低空經濟存在三層萬億發展空間。一是促進輕小型固定翼飛機、民用直升機、無人機、eVTOL等低空飛行器製造發展,培育更加豐富的低空應用場景與服務新業態,核心產業規模成長空間過萬億元。二是拉動的以通用機場、直升機起降點、低空新型基礎設施等相關產業鏈上下游投資空間過萬億元。三是以製造創新協同促進科技服務發展,服務模式延展促進空中交通運輸發展和飛行體驗促進消費變革等各類經濟活動,間接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空間過萬億元。

《報告》顯示,2023年,受到低空經濟政策驅動以及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商業化進程的提速影響,中國eVTOL產業規模達到9.8億元,同比增長77.3%。隨着多機型適航認證的加速推進,將保持較高增長態勢,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95億元。

楊嶺表示,2024年有望成爲中國eVTOL行業的商業化元年,規模將大幅提升,觀光旅遊等特定場景將成爲首選,多場景規模應用將持續探索。

不過,低空經濟發展,基建要先行。民航局運輸司副司長商可佳此前表示,當前我國通用機場總體數量不足,佈局規劃還不夠合理,建設程序仍然複雜,機場發展定位不清晰、機場建設規模偏大、場址和淨空保護不足等。

楊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低空基礎設施是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石,是充分滿足各類低空飛行器的飛行需求以及監管需要的前提。目前通用機場數量雖有增長,但由於審批程序較長、建設標準和成本較高等因素,還不足以滿足當前低空經濟的發展需求。接下來需要進一步明確通用機場公共基礎設施的屬性,加大通用機場規劃佈局數量,因地制宜建設簡易型通用機場,降低機場建設投資和運行成本,並加快明確機場建設審批程序。同時,把握低空基礎設施的“新”變化,加快建設省、市、區(縣)三級聯動的低空智聯網,新型低空飛行器起降設施,前瞻謀劃佈局新能源航空器能源設施等低空新型基礎設施。

另外,談及低空的邊界範圍,楊嶺表示,目前行業內普遍將高度爲3000米以下的空域認定爲低空區域,也有業內人士認爲低空是真高1000米以下的地區。“我們認爲,當前發展階段不管是3000米以下還是真高1000米,都基本涵蓋了常規的低空飛行活動,高度範圍理解的差異對實際開展低空飛行活動的影響較小。”

2

多地佈局低空經濟“振翅欲飛”

早在2020年,深圳、廣州等地已開始對低空經濟佈局。億航智能、峯飛航空、時的科技等一批eVTOL初創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尋求機遇。崑山、合肥、蕪湖、廣州、深圳、蘇州等地均已着手製定和實施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建設檢測檢驗及適航審定基地。江蘇、山東、四川、湖南、雲南等多個省份,也都在今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低空經濟。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2月,中國低空經濟領域共有企業超5.7萬家,從成立時間看近五年新成立的企業數達到近2.1萬家,近十年成立的企業數佔比接近80%;中國低空經濟企業資源集聚TOP50城市擁有的企業佔比全國企業資源比例高達93.3%。從具體城市看,深圳、廣州、北京位列前三,成都、長沙、西安緊追其後。從TOP50城市的省(市、自治區)分佈看江蘇省入圍城市數量最多達到6個,廣東省、浙江省分別爲5個城市。

楊嶺指出,目前,超六成企業分佈在中南和華東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省、江蘇省、湖南省、浙江省、山東省等地區,華北地區佔比約12.6%,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三地。中國eVTOL產業主要集中在中南和華東兩地,華北、西南、東北、西北地區以相關整機試驗及關鍵系統配套爲主,四個區域總體產業規模在3億元左右。民用無人機主要集中在中南地區,產業規模達到885.6億元,佔總體比重達到75.4%。

楊嶺建議,在低空基礎設施、飛行器製造、應用示範、運營服務等低空產業工作成效明顯的地區,建設一批低空經濟發展示範區,創建低空經濟發展示範城市,加強市級空域、市場、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統籌評價,發揮智慧農林、休閒服務、旅遊觀光等片區資源稟賦,推動產業協同、資源共享、場景共建成片發展。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