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杜蔚 溫夢華    每經編輯 文多    

在AI滲透各行各業時,“AI+作業”也無縫連接到了一些中小學生的學習中。老師們發現,在學生的作業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AI槍手”的痕跡。尤其是文科作業,“扔給AI再借鑑一下”正成爲衆多中小學生常用的“作業偷懶操作”。

“平常寫作很好,一到考試作文就寫不出來。”談起班上一些學生的情況,西北某城初中班級班主任鄒丞(化名)最初頗爲困惑,後來才知道這些學生“借腦”了AI。

身處技術時代,藉助AI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提高效率,但看到學生頻繁使用搜索引擎或AI搜題,且“AI+作業”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時,家長和老師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記者發現,採訪中,多位小學生的老師和家長相對排斥孩子在作業中使用AI。他們認爲小學生自主性尚不足,這樣做容易養成惰性思維,久而久之,就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過,中學生的老師和家長,則比較鼓勵孩子在一些綜合學科中“借力”AI。

樂山海棠實驗中學副校長李雲峯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於非考試性的文化學科課程,AI具有的開放性和趣味性,能幫助學生拓展學習、訓練思維。”

人工智能風暴之下,AI技術越來越多地湧入學生作業和課堂,它究竟是幫手還是“槍手”?未來中小學教育該如何在AI時代乘風破浪?

有教師認爲,A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較便宜地解決教育資源較差區域學生的部分學習問題,例如課前預習、課後查漏補缺等。圖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某希望小學,學生們盡情地享受着快樂時光。 視覺中國圖

一考試就“現原形”

“AI比咆哮媽”管用,成爲不少家長輔導孩子的“利器”,但當這個“助手”轉而到了孩子手中,搖身一變成了幫做作業的“槍手”,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打開各類短視頻平臺,能看到不少關於“AI寫作業”的內容。當中,有人吐槽:“這位同學,用AI寫作業能不能上點心,你至少把前面和AI的對話刪了吧,怎麼還一起復制過來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瞭解到,用AI寫作業的“風潮”正在朝低齡化發展。在鄒丞老師的班級中,學生被要求每週交一篇周志、隨筆。其中一名學生的“文筆”很好,他的文章經常被當作範文在課上朗讀,“但遇到考試卻寫不出來”。

鄒丞對此感到有些不解,便給足了這位同學時間,讓他在教室裏完成,可最終交上來的作文和平時有云泥之別。後來,鄒丞與學生家長一起詢問才得知,原來他平常的周志是用AI寫的。

“我其實並不反對學生用AI。比如,我們有‘閱讀活動課堂’,會鼓勵學生用AI製作一些讀書報告或讀書分享會的課件。”鄒丞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作爲資深語文老師,她認爲廣泛大量的閱讀非常重要。而現在大部分學生不太會查資料,也懶得輸出自己的想法,她希望學生通過與AI的交流,提高對閱讀的興趣。

反對還是支持?

最近,關於中小學生是否該用AI寫作業的爭論愈演愈烈。

記者注意到,已有小學生充當起了AI學習博主,頻頻出鏡秀AI技能。這些小博主中,有人三年級就參加了ChatGPT夏令營,之後在作文、英語口語、手抄報、繪畫等作業中都會找AI輔助。

更多家長都在疑惑,既然AI是如此高效的先進工具,那該不該推薦給孩子使用呢?

採訪中,多數家長向記者直言,反對低年級孩子在作業中用AI當槍手。他們同時認爲,如果高年級的孩子能用好,那AI也是很不錯的輔助工具。

在鄒丞看來,寫作業可以鍛鍊學生的思想和判斷能力,尤其對中小學生來講。另一方面,鄒丞認爲,用了AI後,如果學生只是一味去抄,不思考不修改,最後結果就是不會想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老師李月(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AI能夠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尤其是對於後進生。“但目前,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建議學生使用,我擔心學生產生依賴性,降低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李月認爲。

浣花小學高級語文教師杜春梅等人認爲,如果學生在寫作業中使用AI,多數情況下會被發現。

中學物理老師沈時(化名)則告訴記者,如果學生交上來的作業無創新、沒情感、缺乏高度,或文字類全篇無基本的語法錯誤,就可能有AI參與。沈時認爲,AI的使用對學生的自覺性要求比較高,不太適合低年級學生操作。

“凡事都有兩面性,得看怎麼使用AI。對某些學科來說,如果是幫助學生的工具,那可以視爲利劍,但如果(學生、家長)只是想用AI當柺棍偷懶,那就有可能是割斷孩子雙手的刀了。”鄒丞向記者表示。

在李雲峯副校長看來,AI用於學習,就如使用平板學習一樣,自主學習能力強、自律性強的學生使用AI技術幫助學習,這是有意義的;對低段學生而言,自覺、自律、自主性發展能力參差不齊,使用AI技術學習的效率並不高,學習意義的實現必須在老師和家長的管理下,否則,就變成了簡單地找答案,甚至成爲偏離學習目標的遊戲行爲。

李雲峯認爲,這與新課改新學習理念差之千里。常態的課堂與作業中,他不建議學生使用AI。

傳統教學模式或被改變

“將AI作爲輔助工具,可能短期內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識記性內容更適合藉助AI,思考性的內容則不建議。”杜春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說。

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助攻”下,智慧教育早已是大勢所趨。那麼,當AI技術開始湧入學生作業和教學課堂,傳統教學又該如何適應AI時代?

“傳統的教學模式會有所改變。”李月向記者表示,隨着新技術的不斷迭代和崛起,傳統教學已經被改變了很多,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也針對教育領域如何引入AI技術建言獻策。比如,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建議,將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內容,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同時將相關內容納入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

深耕教育一線多年的中學物理教師沈時(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AI技術在教育中只能作爲輔助工具,還不能成爲主體的教育手段,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歸根結底都不會脫離最終的教學內容。未來中小學教育要適應AI時代,關鍵是要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搭配不同的AI功能方案。

談及AI技術在教育中的利弊,李雲峯、杜春梅、沈時等多位中小學教師表示:教師需要在使用時注意篩選內容,讓AI技術爲教學服務,學生可能暫時不太好區分和把握。

不過,隨着“AI槍手”的泛濫,有中小學一線教師認爲,未來可能會加劇教育不公平的現象。不過,也有教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稱,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爲AI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較便宜地解決教育資源較差區域學生的部分學習問題,例如課前預習、課後查漏補缺等。

李雲峯看到,AI技術本質上依然是輔助性手段,對於教師而言,是極其方便的工具,備課、查資料、準備作業與習題、進行學習診斷都非常方便。所以,他認爲應該鼓勵教師使用AI技術,並儘可能地爲教師使用AI技術提供支持、搭建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