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说服别人。

孩童时期,我们说服父母给我们买玩具;读书时,我们说服同学借笔记给我们抄;成年后进入职场,我们说服面试官录用我们、说服老板给我们加薪、说服客户和自己合作……

生活与工作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我们的说服能力。

为什么有些人三言两语,就能够轻易让别人答应他们的要求?可是有些人就算说上大半天,别人都不搭理他?

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你没有掌握说服别人的能力。

今天介绍的这本《蜥蜴脑法则》,分享了一套说服他人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吉姆·柯明斯,他是著名广告公司DDB的首席战略官和全球品牌策划总监,美国西北大学大众传播学教授,是一名资深的说客。

在《蜥蜴脑法则》这本书里面,作者介绍“人类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自动式思维系统,即无意识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反射式思维系统,即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所谓“蜥蜴脑”,实际就是代表“无意识的思维方式”。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蜥蜴脑”。蜥蜴脑极其聪明,而且运转极快,能在极短时间内轻松做出准确判断。

它不仅高效,而且不知疲倦,昼夜不停,无法阻挡。蜥蜴脑能量极大,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控制我们的绝大多数行为,包括那些事关生死的重要行为。

所以,无论你是想说服某一个人,比如说你的配偶、孩子或者同事做一件事,还是想说服成千上万人购买你的产品,只要学会跟他的蜥蜴脑对话,效果就会事半功百倍。

说服自己尚且不容易,更何况说服他人?

别担心,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以行为为目标而不是态度

一直以来,我们存在的误区是:说服他人就是要改变他人的态度。

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改变行为的方式只有改变态度这一条。殊不知,只要改变别人所处的环境也能影响别人的行为,而且更为容易。

在消费品领域,你可以通过买一赠一或者请“托儿”制造热销假象等方式增加商品的吸引力,来改变顾客的购买行为。

口香糖如果放在超市货柜上,买的人就会很少。但如果你放在收银台旁边,很多人在排队付款的时候,看到口香糖,买的几率就大大提升。

如果你能改变人们所处的环境,你就能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于说服者来说,改变别人的想法很难,但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却很简单。

让表达更有艺术性

与改变环境这个方法相比,直接交流肯定更简单快捷。但是,单纯的说服并没有多少效果,如果能够讲究点艺术性,说服就会有效得多。

首先,在沟通上讲究艺术性。用独特、有趣的方式传达你的信息让对方的蜥蜴脑感到新奇,这样对方才有可能被说服。

相反,如果你说得很没意思,那么不但说服不了对方,还会引起反感。

想想平时父母、配偶或者朋友在你耳边的那些唠叨,有多少是你能听进去的呢?

正确的做法是,多说一些对方想听的话,而不是自己想说的话。与其跟孩子絮絮叨叨地说不要抽烟,还不如跟孩子说,抽烟其实一点也不酷,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其次,在推测时保持艺术性。这里的推测就是别人从我们的沟通中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而且相比于我们苦口婆心去说服,他们自己领悟到的更能激发他们改变。

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描写了汤姆灵活利用这一技巧的故事。汤姆的阿姨安排汤姆把篱笆都刷一遍,但汤姆认为这是一份苦差事,就想让他的小伙伴们替他干活。他想到的说服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他假装很享受刷篱笆的样子,让别人看起来很骄傲的样子。这样一来,小伙伴们不但不再嘲笑他的倒霉处境,反而排着队争取刷篱笆的机会。在这里,汤姆就是让小伙伴们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推测,得出刷篱笆光荣的结论。

最后,在吸引中讲究艺术性。学了蜥蜴脑,我们知道,蜥蜴脑追求愉悦感,我们就可以使用情绪转化,用让受众感到轻松诙谐的方式来吸引注意。

比如,某个绷带广告,它的广告词是这样的:“跟孩子的新保镖打个招呼” 绷带原先总让父母联想到孩子受伤。可这款广告就巧妙的转化了这种联想。把绷带定义为“孩子的保镖”,既新奇又让人忍俊不禁。所以广告一推出,大获吸引力。

所以,在说服过程中,融入一点沟通、推测和吸引的艺术性,就能让说服更有把握。

实现对方的愿望

成功的说服者不会尝试去改变别人的愿望,而是帮助别人实现原有的愿望。一旦你能够向对方指出实现愿望的路径,你就能够说服他。

当然要想更好地达到说服效果,这个愿望要是从大处和眼前出发的。

大处着想:打动对方,要满足对方更高层次的愿望

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从小处着想,想当然地认为9折折扣、10元优惠券这些小恩小惠就能够打动对方。事实上,小小的恩惠根本没法让人热血沸腾。对内在的蜥蜴脑来说,被多数人追求的东西,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眼前着手:满足对方的愿望,要让他现在就能看到效果

人们对眼前能拿到的东西比以后能拿到的要看重得多。

比如,现在问你,你是要100元还是要110元,你一定会要110元。但如果加入时间因素,事情就不一样了。选100元,你现在就能拿到;而选110元,你要等一个月才能拿到。这时候,你可能就会选现在拿到那100元。

这种行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即时倾向”。在面临选择时,人们对即时结果比对遥远的结果更为重视。你就可以利用人类这种即时倾向来设计能打动人的愿望。

比如,如果你想说服别人用节能灯来代替白炽灯,不用费力地向他解释节能灯一年能帮他省下多少电费。只需告诉他,如果使用节能灯,只需10美分,而使用白炽灯则需要40美分,立刻就能节省四分之三的电费。

不同的动机选择不同的说服策略

没有谁会主动说出自己的动机,就算人们愿意把他们的动机告诉你,他们也往往说不清楚。

所以,为了说服别人,你需要找出这些隐藏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针对动机找到让他们改变的方法。

如何找到他人行为背后潜藏的动机呢?

其实很简单。比如,你要说服别人回收利用易拉罐。那你就要对回收易拉罐存在的动机进行分析。你发现回收易拉罐大致是这几种原因。有为了变废为宝,有为了生态环保,还有的是为了卖了换钱。

了解了可能动机后,你要再根据他人的偏好,去组织有针对的说服理由。

如果你要说服的人是一个平时很在意节省的人,你就可以告诉他回收利用易拉罐,可以卖钱。这时,他就很容易被说服;如果你要说服的人,平时是一个关注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者,那你就可以用易拉罐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进而节能减排这一理由,对他进行说服。

说服他人,就要投其所好,有针对性的组织说服他的理由。

营造一个对方期待的形象

蜥蜴脑喜欢感性的认识,而不是理性的分析。这时候,为说服目标营造一个他自己所期待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就很容易说服他人。

营造外在形象:作为说服者,要学会赋予行为意义,让对方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能够有一种有特殊的意义在里面。

比如,脑白金把为父母买保健品营造成子女孝顺的公共形象。让对方在买这些保健品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儿,满怀骄傲。

营造内在形象:有很多时候,即使没有任何人注意到我们的行为,我们也会怀着乐趣模仿心中的代理形象,不需要他人的认可。

比如,周末在家操办了一桌好菜,就算没有被人看到,也会产生由衷的自豪感。所以,对于说服者来说,就要搞清楚对方想成为谁,然后帮他实现这个想法。

一个懂得说服技巧的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都能够更加轻松说服别人,如果你学会了这本书中介绍的说服技巧,并且运用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你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更加游刃有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