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业兴旺,导致生产工具不断翻新,石块发展到耒耜,人力发展到畜力,生产力提高,自然会使剩余产品增多,剩余产品增多,贫富拉开距离,阶层开始分化,公有制逐步转化为私有制,到五帝时期,黄帝时还好一点,颛顼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共工争夺帝位的事情。客观来讲,远古时期,条件艰苦,生产力极为低下,生产资料尚属公有,那时所谓的诸侯或者皇、帝,不过氏族或者部落首领,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没什么特权,任务只是负责分工、分配、制定合乎规范的社会礼仪,以及带领大家一起劳动,分工不同而已,而且责任还相当重大,所以一定要大家接受。

禅让,出自五帝时期,字面上的意思是:将贤者推荐于天,由他继承帝位,也因此称之为禅贤,作为与家天下相对应的一种制度,一直受到后世的赞美,认为只有禅让,才是真正的天下为公,体现了远古时期,一种非常令人心悦诚服的民主制度。

然而参考古籍,考证禅让产生的背景,我们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战国儒家亚圣孟子,在同弟子万章讨论禅让时,根据以往的史料,总结出禅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天授之,民受之。什么意思?

继承人是要推荐于天,但仅仅是老天爷接受还不算,老百姓也必须心悦诚服的接受、拥戴,孟子作此结论的根据是:五帝时期,有“五岁一巡狩”的传统,每隔五年就要巡行一次天下,他们巡行天下干什么?

一方面了解民生,震慑敌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现贤能的人才,发现之后先安排些具体的工作,试验他的才能,待一切考核都过关,老百姓也对他心悦诚服的时候,才很正式的上荐于天,让他当自己的继承人。

这一系列操作,选拔可以看做是天授,选拔天授英才之人,安排具体工作,就是民受的一个过程了。可问题是:五帝同出公孙氏,姓姬,都是黄帝的后裔,既然是一家子,那禅让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

需要说明的是,司马迁作五帝本纪,认为五帝同出一家,主要采用的还是周流传下来的史料,既然是周朝的史料,就不能排除周朝为了宣传自己王朝的正统性,而刻意杜撰,把五帝都说成是他们祖先的可能。

客观来讲,远古时期,条件艰苦,生产力极为低下,生产资料尚属公有,那时所谓的诸侯或者皇、帝,不过氏族或者部落首领,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没什么特权,任务只是负责分工、分配、制定合乎规范的社会礼仪,以及带领大家一起劳动,分工不同而已,而且责任还相当重大,所以一定要大家接受。

这一点其实从三皇五帝的延续上就可已看出,形象点说,伏羲定八卦,制礼仪,就是教会人们聚族而居的法则;神农尝百草,教会人们如何生活;到了黄帝时期,多次发生战争,又是与炎帝斗,又是与蚩尤斗,什么意思?

聚族而居,而且会生活之后,族群不断扩大,原有的地盘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像家中人口增多要换个大房子一样,争夺地盘,抢夺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如此雪球一般越滚越大,逐步统一天下。

同时,这也是一个各氏族大融合的过程,通过战争,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不同生产劳动方式的人聚集在一起,在人多力量大的同时,还无可避免的带来百业兴旺的局面。

百业兴旺,导致生产工具不断翻新,石块发展到耒耜,人力发展到畜力,生产力提高,自然会使剩余产品增多,剩余产品增多,贫富拉开距离,阶层开始分化,公有制逐步转化为私有制,到五帝时期,黄帝时还好一点,颛顼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共工争夺帝位的事情。

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

希望带领大家一起吃苦?当然不是,这件事足以证明,阶层金字塔基本成形,帝就处在阶层金字塔的顶端,有利可图而已。这种分化到了尧帝,尤其是尧帝晚年,则愈加严重。

尧帝时朝廷已经有了职官,晚年的时候,根据巡行天下的经验,又在四岳的基础上,将天下大致划分为十二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 、豫州、梁州、雍州、幽州、并州、营州,并选派十二个势力较大的部落首领担任州牧,尽管职责还不明确,但重点是,这些官员都由部族首领,一个固有阶层的人来担任。

选材范围从天下到一个固有阶层,已经意味着,禅让的根基已经动摇,根基动摇,禅让就有些变味了。

大约尧帝中年的时候,在一次召集四岳参加的会议上,就很突兀的提出了嗣位问题,曰:“谁可顺此事。”大臣放齐立刻跳出来说:“嗣子丹朱开明。”

讨论有谁可以继承帝位的时候,大臣突然跳出来推荐尧帝的儿子丹朱,并公然称之为“嗣子”,为什么?家天下的思想已经冒头,并且顺理成章,都可以在高层国务会议上提出来,这未尝不是一种信号。

然而幸运的是,放齐的建议,尧帝自己都觉得不合适:“吁!嚣讼可乎?”,丹朱顽劣,又喜欢跟人争吵,他恐怕不行吧?

并没有断然否决,而是疑问。

尧帝晚年的时候,又召集四岳开会,让他们推选继承人,一开始,尧帝就明确的表示:“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这里明确提出“贵戚”,这两字可真是可圈可点,一则说明选材范围愈加狭窄;二来呢,恐怕也有暗示的意思,人才首先要在“戚”当中挑选,因为古人说话一是一,二是二,是极为简约的。然而也不知四岳是没听懂还是故意装糊涂,居然推荐了隐匿于民间,出身十分低下,父母都不懂礼仪的舜。

尧帝一听:“吾其试哉。”先试试他,试什么?舜是否真的贤能。

一方面对舜的人品很没把握,另一方面,却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据说嫁女儿就是为了试验舜的人品,但倘若舜的人品不行,不是把女儿害了?当时不少氏族仍有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尧帝所属的陶唐氏也不例外,他这样拿女儿做实验,家里人会答应吗?更何况,尧帝向来谦虚谨慎,他会如此冒失吗?

战国魏武侯为了试验吴起是否忠心,决定把女儿嫁给他,接受,意味着吴起家国一体,今后对魏国自然无话可说;不接受,说明吴起有异心,就一定要想办法除掉他。

同理,尧决定将女儿嫁给舜,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接受,舜随之变成贵戚,而且还是尧帝家的贵戚,从此,女婿的天下就是老丈人的天下,变相的实现了传子的愿望;不接受,杀固然不会,但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还是很有可能的。

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尧选择继承人,除考虑“贤”的因素外,恐怕还考虑过“利”。

而舜呢,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顺理成章的成为贵戚,通过考验,尧帝归天之后,舜就继承帝位,成了五帝当中的最后一位。

《史记》中说,舜帝继位不久,便封象为诸侯。象是什么人?舜的同父异母弟,闻名天下的恶人,舜继位之前,象想方设法的加害他,舜继位之后,能以德报怨,固然能反映出他的人品,但象人品既然那么差,舜还不用考虑他人的意见,直接任命他当统辖一方百姓的诸侯,为什么?

原因固然有多,但也不能排除舜帝借以提高本氏族的地位,也就是抬高家族的地位,让家族也成为传说中的“贵戚”,进入相应阶层的可能,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此时舜帝的权力,又比尧帝时期大了许多。

诸侯可以直接任命,权力私相授受,已经从公器变为私器。考虑到之后不久舜又提出嗣位问题,所以,任命象未尝不是他测测水深,试试可否家天下的一种尝试。那么,他试探的结果如何?

历史总是那么巧合,“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五帝当中的颛顼帝有子不才,所以选择帝喾;尧帝有子不才,所以选了舜帝;舜帝呢,与尧帝的二女儿女英生了个儿子,叫商均,因为膝下就这一个儿子,所以非常宠爱,导致商均也非常不才,最终只能选择大禹。

五帝当中 ,有三个帝,儿子就一个个的不才,才让禅让制延续下来,到了大禹呢,恰好有个儿子非常贤明,于是便有了大夏王朝。

被后人极力赞誉的禅让制居然是靠不才,靠巧合延续下来,这是多大的讽刺,而之所以禅让的时候,把“有子不才”先提出来,把他们的儿子堂而皇之的记录在史书当中,已经足以证明,尧帝、舜帝并非心甘情愿的禅让,而是另有苦衷,这个苦衷明面上看是“有子不才”,实际上呢,改变传统很难,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们的儿子还过不了“民受之”这一关,所以不得不改弦更张,玩点另类的禅让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