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是位于太平路上的亨利王子大饭店,而最有名的电影院当推山东大戏院、福禄寿电影院和明星电影院。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电影刚传入青岛时,影院内的秩序实在惨不忍睹。

1904年慈禧七十大寿,英国人精心准备了一台电影放映机为老佛爷祝寿,没想到放映时发生爆炸,吓得老佛爷花容失色。第二年,清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端方从国外带回一台放映机,又在宴请辅国公载泽时发生爆炸,有人被当场炸死。从此,看电影成为宫廷禁忌之一,谁要敢提看电影,必然会被满洲亲贵骂个狗血淋头。

与宫廷谈虎色变不同,看电影在民间悄然兴起,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新型休闲娱乐方式。像欧美国家一样,电影在中国最初并没有固定放映场所,而是夹杂在戏曲中,起到“旺场”、“点缀”的作用。

就青岛而言,电影的传入时间并不比上海、北京等城市晚,但青岛人真正接受电影却要迟至“五四”时期。这是因为,清亡以前,德国在青岛实施“华洋分治”政策,华人不可能到外国人居住区的亨利王子大饭店或水师俱乐部看电影。而且,青岛的崛起与移民涌入相伴随,他们主要来自临邑(以胶县、平度为最),多是男性苦力,显然更愿意听戏、逛窑子。

“华洋分治”政策被取消后,电影院渐渐开始在原华人居住区出现,但观影者仍以留学生为主。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国产电影在魔都刮起一阵旋风,并迅速蔓延到青岛。(作为后起的殖民国家,德国之所以耗巨资打造青岛,正是要与英法缔造的上海一较高下)

青岛人的好奇心被彻底激发出来,人们都想先睹为快,看看国人自己拍的电影究竟什么样。很快,看电影成为一种习惯,议论国产电影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重要的谈资之一。《电影月报》称:

“因为中国影片青岛从未来过,人人好奇心盛,把‘明星’挤得个水 泄 不 通……上至太太奶奶们,下至商店伙计们,闲来无非谈谈张织云啊,杨耐梅啊……青岛人似乎看电影有了瘾,中了迷,戒严是不生问题的。”

那么,当时的青岛都有哪些电影院呢?

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是位于太平路上的亨利王子大饭店,而最有名的电影院当推山东大戏院、福禄寿电影院和明星电影院。它们都坐落在原洋人商业活动中心——中山路南段,与洋行、咖啡馆、西餐厅、酒吧、俱乐部等共同建构起一座濒海快活林。这里的电影院,无论是声光设备,还是影片质量,皆属上乘。《青岛时报》称:“咯!咯!的皮鞋声,一时轰动了全市中,是影院满座之祥兆,这是对对情侣,红红绿绿的男女,作乐之声!”

比如山东大戏院,由导演张石川等人于1931年筹资兴建,是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院,设施豪华,楼上楼下能容纳800多人。开幕当天,聘请电影皇后胡蝶剪彩,放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影院专门放映明星、联华、天一、新华等国内制片厂的影片,受到观众欢迎。

这些一流影院的票价比较高,大概分为4角、6角、1元等三个级别。在那个一元钱能买20斤面粉的年代,普通人只能望而却步。其他区如大鲍岛内的光陆电影院和大光明电影院,票价一般在2角左右,而四方、沧口等工业区迟至四十年代才出现第一家电影院。至于小鲍岛地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为日本观众服务。

换句话说,电影院的分布存在明显空间差异,而不同的城市空间往往意味着市民身份和消费等级的高低,正所谓:“富人的中山路,穷人的西大森。”

为了争取观众,提高利润,各大电影院往往使出浑身解数,推出“积攒票卷免费换取电影票”、“正片之外免费加映多部短片”、“赠送明星签名照”等优惠活动,并花重金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新片上映时,有的影院会在全城搞马车巡回宣传,甚至挨门挨户塞传单。每逢淡季,影院还会到居民区免费放映露天电影。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电影刚传入青岛时,影院内的秩序实在惨不忍睹。报纸记载:“一会儿吞云吐雾……烟球满地吹,仿佛下了雹子似的……咳嗽雷动,浓痰如雨。抽烟余暇,杂以谈天。”“好似专门为了鼓掌才进电影院来的,只要遇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机会,他们绝不轻轻放弃劈劈拍拍狠命地热烈捧场,夹杂着欢呼与笑语,响彻屋宇。看白戏、买半票,打戏院的风气亦非常兴盛。”

而且,青岛电影院最初都采取循环放映、随时入场的办法。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可以在座位上坐到影院关门,也可以在电影放到一半时入场。由于连续放映时间太长,观影人数又得不到控制,影院内空气相当污浊。为此,当局于1923年颁布《胶澳商埠警察厅管理电影园规则》,规定“每晚开演时间不得超过三小时,不准故意延长时刻,其白日开演者得按照三小时办理”,后改为每天放映三到四场,每场不超过三小时。

那时的电影票上并没有座位编号,影院只是按照票价划分为不同观影区域,观众可持票在一定区域内自由选座。早来的往往占据中间位置,甚至出现用衣帽占座的现象,互殴事件层出不穷。直到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相关法规,要求电影院必须实行“对号入座”,青岛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类似现象才得到控制。

这一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又激化了新的矛盾。因为,观众开始并不适应,换票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很多军警仗势看白戏,严重扰乱了影院秩序。再者,政府之所以出台对号入座措施,是为了杜绝影院偷税漏税(征收50%娱乐税),但又严格控制票价上涨,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最终逼得各大影院联合罢市。

至于放映的电影种类,还是相当丰富的,囊括历史、军事、爱情、武侠、社会、伦理、教育、侦探、冒险、歌舞、滑稽、兽片、新闻等题材,如:《劫车奇盗》、《草莽英雄》、《虎口余生》、《风流女皇》、《好兄弟》、《上海秋季大赛马》、《白蛇传》、《三笑姻缘》、《夜半歌声》、《絮果兰因》、《陆克贾波林》、《特别武术》、《小偷捉鬼》、《滑稽笑片》、《猛兽世界》。单是听名字,就很想穿越回去看一场呢。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传统伦理中有所谓男女大防,所以最初观影都是男女分座。至1929年,青岛市政府颁布《关于舞台戏院男女不必分座的训令》,男女、男男、女女方可以名正言顺、合理合法地坐在一起。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电影院成为风月场所的代名词。这是因为,电影院往往与舞厅、妓院连为一体。报纸刊登的观众来信中,很多都反映“遇着旁坐的人,叽叽歪歪地谈着情话”,也有不少女观众抱怨遭到男性骚扰。后来,政府三令五申“不准携带妓女入场”,但效果不佳。

总之,随着西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看电影成为青岛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是与春季入园赏花、夏季下海游泳以及游览崂山等本土休闲方式比起来,作为舶来品的电影的魅力终究还是差了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