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统治,以宋室南渡为界分为两段:前段从960年赵匡胤称帝到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统治全中国167年;后段从1127年赵构称帝到1279年被元灭亡,统治南中国153年。

南宋疆域

南宋国土较北宋减少约五分之二,以半壁河山而与金、元周旋一个半世纪,实仰仗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这种转移并非北方经济文化简单的移植或复制,而是先进经济文化与南方地理环境的嫁接与交融,因而别开新生面。

北宋时,南人犹为北人所疑忌。哲学家邵雍闻杜鹃声说:“此越鸟也,孰为而来哉?”因以《易》占之,谓人曰:“后二十年有一南方人作宰相,自此苍生无宁岁。”此人即江西临川王安石。北宋一朝南人之势不可轻。“名节自范文正公始,议论文章自欧阳子始,道学自周子始。”政治家范仲淹为苏州(今属江苏)人,文学家欧阳修为庐陵(今属江西)人,哲学家周敦颐为道州(今属湖南)人。“三君子皆萃于东南”,可见北宋时南方多出人才。

衣冠南渡后,宋廷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臣让位于武将,而驰骋抗金战场的将相皆为北方人。“渡江后将帅,韩世忠绥德军人,曲端镇戎军人,吴玠、吴璘、郭浩德顺军人,张俊、刘錡秦州人,杨维忠、李显忠环州人,王渊阶州人,皆西北人也。刘光世保大军人,杨存中代州人,赵密太原人,岳飞相州人,王彦怀州人,皆北人也。”(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三))

宋虽国势不振,而文风极盛。北宋诸帝几无不笃好文学,提倡学术。宋代右文,始于太祖、太宗。太祖“性好艺文”,太宗“锐意文史”,“右文”遂成为有宋一代的国策。

宋朝统治者实施宽松的文化政策。宋太祖临死前遗训子孙,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后代诸帝皆恪守此遗训,尊重文臣与士大夫,直到南宋,犹牢记不杀士大夫之遗训。

宋朝继承唐朝的教育制度并有所发展。宋初朝廷过于重视科举考试而忽视学校教育。但通过学校教育以培养人才逐渐成为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共识,宋朝先后兴起了三次学校教育的改革,即仁宗庆历年间的“庆历兴学”、神宗熙宁年间的“熙宁兴学”及徽宗祟宁年间的“祟宁兴学”,扭转了重科举轻学校的倾向,从而不同程度地将北宋的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南宋推进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是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书院萌芽于唐代,原为藏书与修书之所,系官方机构,并不是教学机构。民间设立的书院才是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在私人设立的书院里,亦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情况。

书院在宋初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南宋书院,尤其是理宗解除了对理学的禁令后,掀起了迅猛发展的高潮。据统计,宋代共有书院203所,北宋占四分之一,南宋占四分之三。以地理位置统计,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以省分计算,江西最多为80所,浙江其次有34所,再次是湖南,有24所。其中民办占一半以上,略多于官办。民办书院以江西、浙江、湖南为盛。(参见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

长江流域书院兴盛,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有关。江西、浙江、湖南书院林立,则与江西有白鹿洞书院、著名学者朱熹、陆九渊在此讲学相关;浙江书院兴盛,与浙江乃南宋首都所在地有关;至于湖南,则与岳麓书院的影响密不可分。

岳麓书院

书院的组织结构较官学简单,管理人员虽少,管理却相当严格,有时学生也参与管理。

南宋时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把实施“五教”作为书院的教育方针。“五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此,朱熹还提出了四个原则,一是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二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三是处事之要:“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四是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书院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辩论。1175年吕祖谦在江西信州主持讲会,会上朱熹与陆九渊两学派展开激烈争辩。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他的讲义刻在石上,立于院内。朱熹此举,为两个不同的学派共同讲学、互相论辩树立了榜样,开书院讲学制度之先河。

各派学者此后纷纷仿效,竞相参加各地书院发起的讲会。从讲会的仪式、规制等方面看,讲会制已经超出了书院教学的范围,成为地区性的学术讨论会及学术交流会。

一些著名的书院既是教学活动中心,也是学术研究重镇。朱熹研究理学,在书院讲授的也是理学。陆九渊研究心学,便在书院讲授心学。宋代书院的主持人,一般称“洞主”、“山长”、“堂长”、“院长”、“教授”。大多是著名学者,他们用研究促进教学,又以教学带动研究。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乃书院教学的显著特色。

南宋兴建的书院大多以宣讲理学为务。宁宗即位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开始进入政界,理学因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并由此成为南宋官方统治思想。“国家恢儒右文,京师郡县皆有学。”(《宋史·选举志》)

右文,重视文化教育,已如上述。恢儒,就是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得以优先发展。作为新儒学的理学,就是在北宋奠基、南宋兴盛起来的。理学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也适应传统文化传承的要求,因而在以后的年代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开辟了宋以下的半部中国史。

首先,理学重塑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又构建了传统的伦理规范。古代中国政治体系在理学的框架下得以格式化。

其次,理学大力倡导所谓“内圣”,不断向“心性”靠拢,经世致用的精神大为削弱,最终成为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无形障碍。

再次,理学竭力建树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道德、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理学家张载昭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代士大夫的价值取向与人文使命。

宋代与理学派相对抗的是功利学派。此派的特点在于:斥理学心性之空谈,究富强之实务。其代表人物多出浙江、江西。

经世致用本为儒学传统目的,然而汉唐诸儒多注重仁民爱物、休养生息,一遇富强言说,则斥之为霸术,不以圣人之徒相许。功利学派大力倡导功利学说,以与仁义相抗衡,相表里,与理学家阴奉佛道虽不同,却同为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两派取径虽殊,却殊途同归。

唐宋明清四朝,数宋朝最贫最弱。从政治制度看,宋多因袭唐,少有创制。宋之于唐,尤如东汉之于西汉,有人事安排而无制度安排,有变更而无建树。

与元朝相比,宋朝统治的区域远远不及。从治理结构看,也谈不上一统南北。但宋朝却在文化上统一了中国。“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赵宋以降的中国文化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政治上一统南北的元朝、明朝与清朝都未曾改变这一事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