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喫一碗紮實的泡饃,纔有力氣搬一天的磚。”記得第一次到西安是早晨,一下飛機小霸王便被朋友硬生生地塞了一肚子泡饃,那隨之賜予的強大能量果真維持了一天的生命活力。

西北鄉情不在酒中,而在那一晚濃稠滾燙的泡饃裏。不單單是西安羊肉泡饃,豆花泡饃、水盆羊肉泡饃、紅肉煮饃、辣子疙瘩麥子泡……這些花樣繁多的泡饃樣式將西北人對泡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

羊肉泡饃中羊肉特有的鮮香,於南方人來講往往都是敬而遠之,但對於一個西北人,大部分是可以接受羊肉的。

這也與地域氣候有關,西北嚴寒時分,烹調羊肉且爲驅寒保暖之物,這一妙方一路沿襲,至今成爲根植在西北人心中的味道。

第一次去喫泡饃沒經驗,店家操着濃郁的西北口音講到,“饃要掰得碎碎的。”謹遵店家教導,兩個拳頭大小的饃,硬是掰了四十分鐘才掰完,旁邊桌的面孔換了一批又一批,一碗饃從早餐差點被掰成了午飯。

泡饃中的饃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還是很多講究的。半發酵或是未發酵的麪糰製成餅,然後將其兩面烤乾,熟度要把握到位,不能熟透也不能太生。熟透了不耐煮,下鍋之後容易濺水花,太生的話又耐煮,還會把湯搞糊。

除去饃,湯也堪稱靈魂級的存在。去西安喫羊肉泡饃,除去對掰饃永生難忘,剩下就是對那一碗湯的記憶了。

有人說最是那一碗濃稠淳樸的湯,能詮釋西安這座古城經歷千年之後的傲骨與硬倔。湯色奶白醇厚,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都洋溢着羊脂香味。

一碗湯幾塊餅,二者完美相容,渾然一體,湯稠餅又筋道,再加上標配糖蒜和醬辣椒,就是這份柔情深深抓住西北人的心。

泡饃,非西北人是體會不來的。

但是喫肉都懂,沒人會否認肉香。無論大肉,牛羊肉,大腸,與饃烹調出來,是很好喫的。過去人窮,稍遠的鄉黨進城辦事,閒逛,袋子裏總帶些家裏烙的饃,臨時充飢,但光啃饃,不喫菜,尤其肉,也不行。有的買些豬頭肉,剁成塊兒,配上饃,喫着也覺得好。但好歹也要喝點兒,讓這胃也舒服一些。這種情況多了,漸漸地泡饃這一飲食行當就應運而生。

當然,泡饃在過去,是飯館行當,做飲食是要比家裏做的好纔行,不然誰喫你的?而最能誘人的就是肉,那香氣溢人不信你不喫。什麼紅肉冒饃,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個別地方聽說還有驢肉泡饃的,但沒見雞蛋泡饃。

爲什麼有冒饃?因爲有些鄉黨從家裏帶的饃是起面的,煮了易碎,因此,只能用高熱的湯不停的冒,基夲冒透了,且沒碎,再附上肉臊子,紅白蘿蔔丁,蒜苗調料之類,滿滿一大碗,收費兩毛五,決不亞於咥一碗油潑面,不喫到頭上冒汗,香的流誕水,那真不叫喫。

牛羊肉泡饃,是回民清真食品,因爲要煮,以防易碎,所以用七分死三分發的面烙成的饃,(還有一說是八分死二分發)過去湯是三毛五,饃一個二兩五分錢,那碗是粗瓷老碗,兩個饃快煮一碗了,若是三個,就煮成一老碗再附帶一小碗,絕對喫到撐。但因現在個體經營,現在的量不及過去,味道一般,有人貪嫌肉少,店家給多少肉都計算好了,少也沒辦法。

總之,不管外地人怎麼看,泡饃,深刻影響着西北人的味蕾,米飯也未必能誘惑過泡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