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羽心理李琳琳

全文2635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1

剛結掉第一段六週就業指導課,腦袋裏還掛着一塊LED屏幕,上面滾動着一行行紅色字體,那是課程中學生遞上來小紙條述及之種種“迷茫”。

諸如“畢業後工作選擇困惑”,“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前途一片迷茫”,“不知何去何從”,“不知道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個職業”,“對未來充滿迷茫,對自己不夠了解”、“對未來的一切都很迷茫”、“想追求什麼”,“什麼都沒有學到,對未來職業道路感到迷茫”,等等,等等。

這些高頻詞彙或句子很呼應陰鬱天氣之景,我自嘲:我想着很有挫敗感,似乎我沒把你們的問題解決到位啊!瞬間,我就看到臺下學生的臉變成了一片豔陽天,真是給點陽光就燦爛啊。

再回到職業這個老話題來,人總是要謀生的。

2

先說擇業。

什麼是好的職業選擇?誰都會來一句:當然是興趣愛好嘍。你沒聽到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把工作和興趣結合在一起的人是幸運的人”,以興趣愛好驅動的職業選擇,在於努力找到個人人格特質跟工作環境的匹配性,比如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測完即會得到三個字母組合之你的職業代碼。

測量工具拿來就好用,其中門道還是要掰扯清楚纔行。往前一年,我寫過篇《謀生與興趣能結合嗎》,不妨再炒一遍冷飯。參照系來自三方面:1.我自己是活靶子;2.前來職業諮詢的當事人;3.大數據下的職業公共課覆蓋的人數。

我有個認定:以大多數人口口聲聲的“興趣”, 還真去不到“興趣”之層面,姑且稱爲“好感”吧。

在金樹人著《生涯諮詢與輔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這樣拆解“inter-est”:

以存在主義的觀點來看,“興趣”是指進入某項活動(inter)之後,產生了高峯經驗(est,英文文法中比較級的最高級)。

擱在典型的諮詢設置情境裏,諮詢師會採用“讓經驗說話”的技術,幫助當事人從“名義層”討論進入“事件記憶層”之對話和探討中,引導當事人回溯至曾經的經驗世界裏,抽繭撥絲辨識出來原始經驗裏的高峯體驗,識得“興趣”之廬山真面目。

什麼是高峯體驗?坐過山車的感覺。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興趣”:喜好的情緒。“愛好”常跟“興趣”打包出現是吧,一併解釋一下“愛好”:一作動詞,指對某種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喜愛;二作名詞,對某種事物所具有的濃厚興趣。“愛好”跟“興趣”相比,更具針對意味。

假如你稍玩味一下大家口口聲聲之“興趣”,會不會用“喜歡、好感”這類情緒色彩詞彙就可輕易取代呢?再不然,退至“不討厭”狀態,公式也是成立的,但凡帶有情緒色彩,就會呈現兩極性,比如,喜歡變討厭了,好感變惡感了。

“興趣”的臉是不是很會變呢?

想想小時候經歷,要跳舞了,要唱歌了,喜歡羽毛球了,又喜歡乒乓了;挪到考學報志願情形下,自動跳出來的問句是:喜歡嗎?感興趣嗎?自然,所謂的好感就成了阿拉丁神燈般的政治標準;到了進入社會做事的關隘,一個人留下來,隱含意思多半指處於喜歡狀態,一個人離職,其潛臺詞可以解讀爲不再喜歡了,更時髦的表述句式是“遵從自己的內心”。

看出其中弊端嗎?一條縱貫線自小到大看過來,一個人的選擇和發展都跟“喜歡”和“興趣”捆綁在一起。

如前所述,假如未曾有過進入某項活動的高峯經驗,那就要審視你的“興趣”該不是掉進“僞興趣”坑裏了吧?當然,感覺不會自欺欺人,這個假設成立的話,即又偏至一切聽喜歡一切看興趣的軌道了,偏偏,喜歡或興趣太強感性色彩了,它易變,至多是石器時代遠古人類燧石取火時稍縱即逝的火星子吧,點着了,燃起一盆熊熊火焰;點不着,一切歸於沉寂黑暗中。

興趣驅動的座標人物是喬幫主,有此箴言作爲例證:

唯一讓人有工作滿足感的方法就是從事你認爲偉大的工作,而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上所從事的工作。 如果還沒找到這種工作,那就繼續找。不要將就,要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

3

興趣引路,興趣不能爲你的職業前途打包票,往前邁一步,跳至對工作投入這個點上,熱愛工作,纔會投入工作?還是投入工作,纔會讓你熱愛工作呢?問題繞到“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上來時,不如迴歸到具體而微的選項,要雞?要蛋?要雞+蛋?抑或什麼都不要?

先推出代表人物“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詹宏志《讀書與旅行》一書中專門闢有一篇《小野二郎的壽司旋律》,詹宏志,臺灣重要的歷史支點性人物,梁文道說過一句話: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大陸讀者明白:沒有詹宏志,就沒有今天的臺灣!他用了這樣的筆調寫小野二郎:

小野二郎一九二五年出生,今年八十七歲了。他從七歲進割烹餐廳習藝,二十五歲開始修習壽司,三十九歲就在銀座自立門戶,開了這家名聞世界的“數寄屋橋次郎壽司店”;算一算,從學廚起已經八十年,手握壽司的經歷已經六十二年,自己開店已經都快五十年,每一項都可說是現役廚師的世界記錄。

用作者的說法,喫第一顆比目魚壽司時,激起內心無數念頭想法,對“好不好喫”感到難以回答,壽司個性太鮮明。

我自己跟着作者之行文筆端,耳邊漸次響起吟誦白居易《琵琶行》的聲調: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不覺間入了戲,緊跟着節奏。

小野二郎對職業的看法是這樣的:

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 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祕訣,也是讓人家敬重的關鍵。

請允許我再補充一段詹宏志自詡之“長篇大論”:

我本來預期這是一個美食經驗,不料卻發現它變成了一場教育之旅。美食經驗本來容易,它只要讓我直覺好喫就行,它訴諸我未經反省的感觀,讓我覺得愉悅,也因此美食經驗通常就是一種重複已知的經驗……

但有些食物或烹調挑戰你既有的認知,它不是你已知的,它逼迫你去想它的原理,……它不是美食經驗,而是拓展你的經驗邊界,逼迫我去想,什麼是真正的江戶前壽司……

壽司做到這個份上,日本美食評論家稱“世界第一的握壽司”,法國天才大廚給的說法是“這是全世界離天堂最近的位子”,請確信壽司之神絕對擁有對壽司的高度熱忱和專注,再看其對職業的看法,沒有說半點興趣還是愛好什麼的,一字一句的敦敦教誨是愛工作和磨鍊技能。

4

以興趣作爲職業驅動,給你一個支點,撬起工作的門板,幫你找到職業路徑;以技能或說專長立工作之本,則助你在工作之旅走的更長遠更寬闊。

在琳達·戈特弗雷德森職業抱負發展理論框架下,自我概念在職業抱負發展過程中更具重要作用,用職業自我概念表述,包括三個方面:性別類型、社會聲望和職業興趣。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受到三個維度的影響,興趣僅是其中考量之一,尤其當我們面臨內外阻礙之際,興趣會成爲放棄之選項,轉而去抓住更可能得到的機會,但未必是最喜歡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