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跟大家探討了電視劇和電影【晝顏】。

 

我提到似乎對於激情,熱情,生命力,更多可能的關係和自我,我們是渴望在一段關係中得到的。

 

當兩個人漸漸把彼此視爲理所應當,當我們認爲自己已經“充分了解對方”,當我們失去了對一個人的好奇,當我們把本應充滿創造性和未知的關係,變成了每天上演的固定角色和劇本,關係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活力。【晝顏】中利佳子和紗和的出軌,似乎都想要找回關係和人生的熱情與活力。

 

有幾位讀者朋友在留言裏提了幾個有趣的問題和評論:

“聽起來這是反人性呀!”

“對方可能一直沒有回應到你,怎麼辦?”

“感覺真的很難做到呀!”

 

所以今天Joy想再進一步邀請你一起討論一下: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創造“新愛”!

01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

 

自從開始做諮詢以來,我對於很多人口中常說的“人類的本性”,越來越感覺到質疑。我越來越體會到,這個世界上或許並不存在“絕對真理”,和絕對的“客觀事實”。就連現代人宗教般信仰的科學,也只是看待世界的一個視角而已。

 

在我帶領團體和做諮詢師的這5年裏,經常有機會聽來訪者描述自己的伴侶,我可能已經跟來訪者見了很多次面,從他們對伴侶的描述中,漸漸對伴侶有了一些感性和直覺上的認識。可是等我見到了他們的伴侶時,往往會大喫一驚,他們的伴侶根本不是他們描述的樣子,並且伴侶講述的故事版本,往往跟他們對於關係的描述,非常不同!

 

是這兩個人中有哪一個在撒謊嗎?他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描述的纔是“事情的真相”。在我看來,就像一萬個人眼中有一個萬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故事版本都是真實的,每個人的描述都是正確的,只是每個人的視角不同而已。

 

每一個關係裏都蘊藏着一個甚至很多個自己,所有關係中的自己更是有很多可能性和麪向,就像社會建構論的創始人肯尼斯.格根所說,我們都是多態的存在(multiple-beings)。

 

說了這麼多,我最想說的是,我不覺得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人類很少有純粹的“本性”這樣的東西,更多的不過是一種我們描述一部分人的視角,一種社會文化建構罷了。

 

就像我們的主流文化裏“男性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不過是爲男權主義裏男人可以肆意張揚他們的性慾望背書而已。當我們說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時,我們不過是給自己的不負責任找了一個合理化的說辭而已。

 

如果說真的有什麼特別對我們特別有吸引力的東西,在我看來,那就是生命力(liveness)和創造性(creativeness)。我們不僅僅只是想要活着,我們想要活得帶勁兒,活得有價值,活得每天都不一樣。

 

創造這個東西,並不是少數藝術家纔有的東西。它是我們生命的源動力,我們想要活下去,就離不開創造。但創造簡單也不簡單,簡單就在於它從我們還是個嬰兒開始,就自然地產生了:每個嬰兒在學習語言之前都在創造着跟父母溝通的方式,也創造着探索世界的方式。說它不簡單,是因爲還有些東西一直在束縛着我們,它們就是我們的慣性。

 

與其說喜新厭舊,不如說是我們很容易把從前的慣性帶到一段長期的關係中。而這些慣性往往在一段所謂“新的關係”裏,暫時被放下,因爲那個時候我們會變得更謙卑,更好奇,更不假設自己瞭解對方。

 

可是如果我們的好奇不延續下去,如果我們不帶着謙卑的好奇繼續探索下去,這份“新”的關係很快就變成了“舊”的關係,從前充滿未知的關係,很快就變成了我們跟自己的關係,變成了臺詞不變的舊劇本。

02

怎樣對一個人好奇?

 

好奇這個詞聽起來很簡單,與生俱來。

 

可是如果是對你已經認識了20年的老友好奇呢?如果是對同眠共枕了10年的伴侶好奇呢?如果是對你的父母好奇呢?如果是對你二十多歲的孩子好奇呢?

 

如果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好奇對我們來說是自然自發的事情,那麼現在,我們要重新放下我們以爲“知道”的很多東西,重新開始學習好奇。

 

我想我可能無法“教你”好奇。我的諮詢老師賀琳.安德森在課上曾經說:我無法教你們怎麼做諮詢,但是我可以創造壞境讓你們自己學會怎麼做諮詢。

 

同樣,雖然我無法教你如何好奇,也無法教你如何在“舊”的關係中創造新愛,但我可以畫一個好奇地圖給你,這個地圖並沒有明確的疆域,能走到哪裏,願意走到哪裏,可以擁有多寬多深的視角,都取決你!這份地圖也並不詳盡,它沒有預測你在路上遇到的阻礙和驚喜,因爲每個人的路徑都獨一無二,但它可以幫你多一份力量和想象,也歡迎你加入到這些探索和文字裏來,創造一份獨屬於你和你們的地圖!

 

當然你也許會問:“有好奇了,我們就可以在親密關係中創造新愛了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並沒有答案,我想每一份關係都是獨特的,它在每個此時此地需要怎樣的“愛情配方”,可能只能由相愛的兩個人共同調製。但我也想說,無論這個配方是什麼,好奇都是一劑最基本的底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下面就是“好奇地圖”:

永遠不假設你知道對方想表達什麼

 

這句話背後,有一個最核心的詞,叫not-knowing,也就是“抱着不以爲自己知道的心態”。

 

這句話還有很多衍生出來的意思:

 

永遠不要假設你已經充分了解了一個人

永遠不要假設你的理解就是對方想表達的意思

永遠不要假設對方沒有你不曾瞭解的夢想,期待,願望

永遠不要假設你們的關係已經沒有新的可能了

永遠不要假設關係是一成不變的......

 

當然,這麼做很難,尤其是對於已經感覺到非常熟悉的伴侶。

 

我想到電影【天生愛情狂】裏,男主作爲一名著名的精神科醫生,畢生都在追求事業的成功,本來已經要退休了,卻意外接了一個個案,約翰尼德普演的一位自認爲是唐璜的“愛情狂”,德普的浪漫深深影響了男主,回到本來已經毫無激情的婚姻中,他突然開始關注妻子的一舉一動。

 

有一天他問自己:“好像你一直都在支持我完成夢想,現在有沒有你還沒有完成的夢想,需要我的支持?” 這個時候妻子愣了一下,看了他很久,然後幽幽地說:“我以爲你永遠都不會問了!”

 

我又想到我跟先生的相處。有一次他要回老家辦事,一個星期不能回來,後來事情有了變動之後,他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回來,我就對他說:“本來以爲馬上就能見到你了,好開心,現在又要過好多天了,有點難過,好想你哦!” 他說:“可是我要把事情辦完啊!”

 

我腦中對這句話自動化的解讀就是:看,只有我一個人想你,你都沒有那麼想我!這種解讀,當然會讓我立刻很生氣很難過。我問他:“所以你都不想我對嗎?” 他說:“你傻啊,當然不是了!”

 

後來我跟他說,我希望他表達需要做完事情的同時,也表達想我,因爲他不說,我可能就真的不知道。他立刻表達說:“我也特別想你,很想立刻見到你,只是還要辦事情,也很難過。” 他這麼說完,我就覺得好多了。

 

賀琳.安德森說:“我們的回應,都是對自己描述的回應。”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其實我們回應的,並不是別人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因爲我們根本還沒弄清楚),而是我們自己的解讀和描述。所以上面例子中,我的生氣和難過,可能和先生真正想表達的意思無關,而是跟我對他說話意圖的解讀有關。

 

好奇的第一步,就是帶着“不以爲自己知道的心態”(not-knowing),去多問問題,即使我們腦中有自己的解讀,評判,評斷和描述,我們也可以把它們先懸置在一邊,去了解對方真正想要說什麼。

 

不假設自己知道對方“問題”的答案

 

很多時候當伴侶向我們描述一個困惑自己的事件時,他們可能真的只是想讓我們耐心聽完,請不要打斷他們,然後說:“我知道你這個事情要怎麼辦!” 也許你真的不知道,也許你以爲你知道但你都沒有聽完怎麼知道,也許對方知道怎麼解決但就是想跟你分享這個過程,也許你的解決方案對她來說無效(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無效的,我們很難做到別人建議我們的事情)。

 

所以,先不要急着試圖去“解決”對方的“問題”。

 

問問對方:“你需要我做些什麼?”

如果是希望我聆聽,希望我用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聆聽?

如果希望我說說自己的想法,你都想聽到些什麼?

我也很關心你說的這件事情,但能不能教我怎麼更好地關心你?

 

我突然想到前兩天讀另一個作者寫的關於Ayawawa的文章,有句話深得我心:不僅僅是Ayawawa在教女性把自己當商品賣,把男性當人肉取款機,更重要的是一份以爲可以用小聰明控制對方的自以爲是和狂妄。

 

我想在親密關係中,阻止我們對一個人好奇最可怕的力量,就是自以爲是和狂妄。

 

愛是有着謙遜的力量的。愛首先是用平等的心情去對一個人深深地尊重,而不管是平等還是尊重,都需要心懷這份謙遜。當我們覺得自己有力量去改變對方,“調教”對方,“搞定”對方,“控制”對方的時候,我們已然把自己神化了。你想想,當你覺得對方是一個你可以搞定的“東西”時,又怎麼會真正對她/他好奇呢?

 

從小到大,主流文化總是把關係中的兩個人對立起來,總是“男人要征服女人”,“女人要讓男人聽話”,這些想法本身就充滿了自負的氣味兒。爲什麼不能是我們謙卑地向彼此學習,學習如何更好地愛對方呢?

 

事實上,謙卑並不是因爲我們有謙遜的美德,而是對於另一個人,我們真的知之甚少。對方跟我們說着不同的愛的語言,就像是兩個外國人的對話,是需要深入地彼此學習和共同創造新的知識的。很多時候我們口口聲聲說的“三觀不合”,其實是對彼此差異的不瞭解。

 

所以,也許下次你可以試試,當你不知道怎麼做時,懷着最誠摯的謙卑,問問伴侶:“能不能教教我怎麼愛你?”

 

讓自己在此時此地這個空間裏與對方同在

 

這個“同在”(withness)也包括很多衍生的意思:

 

我們不爲對話預設一個結果(比如我一定要讓你同意我的想法)

我們不以“搞定對方”爲目的(比如,女朋友哭了,現在我的目的就是要哄她,如果我哄完了她還哭,那我可能就要生氣了)

我們用整個身體來投入到跟一個人的相處中,我們的肢體語言,我們的面部表情,我們的整個身體都跟着我們在一起表達

我們可能會探討過去和未來,但兩個人都對此時此刻的關係有覺察,注意力不僅僅在聊天的內容上,也在過程和彼此的關係上,就像跳一段雙人舞一般,會感受到同頻和步調一致

 

這裏可能也包括了一些好奇的結果:好奇是充滿感染力的,當我們真正對一個人好奇時,對方也開始對自己好奇,同時也會對我們產生好奇。這些好奇就像彼此內心的漣漪一般,在彼此交匯時產生新的漣漪,然後不斷有新的創造。

 

其實同在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同樣,就像兩個人一起跳舞,並不是所有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腳要往哪裏放,下一步要往哪裏跳,有的時候我們會踩到彼此的腳,有的時候我們舞步凌亂,彼此不打拍。所以要好好一起跳舞,兩個人似乎需要很關注對方,需要用整個身體去感受對方下一步可能要怎樣走了,自己要怎樣跟對方配合,再或者往哪裏走似乎是比較合適的,是雙方都覺得舒服的,一點點彼此感受和回應,一點點更加同步。

 

當然它也需要空間,有的時候我們就是需要慢下來,給對話足夠的空間,甚至後退一步看看我們的初衷是什麼,我們現在想走的方向,是不是我們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可以被一個人好好地聆聽到,好好地好奇,當一個人看到對方眼睛裏閃爍着想要了解他/她的光,當一個人感受到對方在努力地瞭解和理解自己,這個過程本身,就給了這個人莫大的力量。

 

如果一個人真的“喜新厭舊”,那麼所有的“新”,可能也很快會變成“舊”。

 

每個生命都充滿了無數的故事,很多個自我,甚至可以說,每個生命都充滿着神祕色彩。如果這個人是我們的愛人,也許這份神祕本身,並沒有隨着時間消亡,而是我們自以爲對對方的瞭解,和我們的預設和假設,漸漸掩埋了我們的好奇。

 

願我們,都在謙卑的好奇中,不斷跟伴侶一起,創造“新愛”!

原作者名: Joy Liu

轉載來源: 繁榮成長工作坊

轉載原標題: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

授權說明: 口頭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