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大練習了,他會順利參加考試嗎?能考得怎麼樣?

單位即將改革,我的崗位會被調整嗎?

老人病了,每個大夫說法都不一樣,到底是什麼病呀?

……

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多少都遇到過,伴隨着的是睡不好覺,喫不下飯,情緒不穩定,甚至心慌氣短。這些表現通常被籠統地稱爲“焦慮”。

焦慮主要指的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着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

本來人類進化出這麼種體驗是爲了調動一切生理和心理力量,超水平發揮,從而可以更好面對可能的危機。但實際情況是,我們越來越因爲它思維受限,身體倦怠,降低了處理事物的能力。

所以,很有必要先在現實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中做點區分,主要從以下幾點:

①有無現實基礎,擔心的事情與體驗到的情緒合邏輯的屬於現實性焦慮;

②是否隨客觀問題的解決而消失,事情過去情緒也能過去的屬於現實性焦慮,反之則更可能與人格特徵有關;

③是否有包括胸部不適、心悸、氣短等自主神經系統症狀,症狀明顯的更可能是病理性焦慮;

④有無因爲對預感到的威脅異常的痛苦害怕而產生迴避,適應受損等表現。

和處理抑鬱情緒類似,如果這一步判斷自己情況比較嚴重,建議諮詢精神科大夫,一般而言,服用針對性的藥物會有效。如果屬於現實性的焦慮,則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幫助自己。

第一,先穩住。

意思是用各種方法調整情緒,讓自己保持平靜。因爲一個人在高度緊張擔憂的情況下通常會掉進惡性循環裏,怕出錯,認爲會出錯,更怕,最後導致真犯錯。所以,可以用暫時與誘發事件隔離,嘗試放鬆訓練,專注做其他事情等辦法,先冷靜下來。

第二,想清楚。

想的內容包括:爲什麼擔憂?現實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承受最壞的情況?

最好在限定時間內做個文字記錄,一個一個問題寫下來,會慢慢理清思路,防止不確定的東西反覆在頭腦中醞釀,越來越無法控制。一旦有答案了,下次再想起來時重新緊張,可以直接瀏覽上次的思考結果。

第三,找援助。

通常這樣兩步走下來,一般的焦慮情緒會得到緩解,能夠正常應對日常生活。如果還不行,也許就需要找人談談了。或者找心理諮詢師尋求專業幫助,或者找願意理解你同時爲人處事又有較大差異的朋友,這樣纔可能聽到不同的思路,不至於兩個人一起越說越急。

當然,時間和閱歷是最好的援助。在一次一次的經歷中,時時體驗不斷總結,最終我們都能更平靜恰當地面對不確定事件,並享受其中的意外之美。

文:勁松責任編輯:殷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