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很火的一部電視劇《小歡喜》裏的喬英子——來自一個離異家庭,從小跟隨母親生活的各方面很優秀的女孩子。她曾在劇中撕心裂肺道出的"媽,你別逼我了"等話曾多次掀起大衆對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關注,尤其是離異家庭。

其實,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喬英子的母親宋倩身上表現的,是一種典型的離婚父母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挫敗感與補償心理。

它指離婚常導致雙親之一心理上的挫敗感。

這種挫敗感需要補償。爲了重新獲得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父/母就通過控制孩子,藉助孩子的成功來獲得自己缺失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同時,失敗的婚姻往往使他們(尤其是單身母親)對自己未來的婚姻失去信心或者發誓從此不娶(嫁人),而將所有的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使孩子便承受着雙重壓力。

此外,離婚後的父母還可能存在以下幾種心理問題:

不安全性依戀:或嬰兒式依戀,即離婚後感到孤單寂寞,潛意識裏又害怕孩子因長大後離開自己而不希望孩子獨立。

有這類心理的父/母很可能會對孩子百般溺愛,給孩子過多的心理壓力,從而破壞孩子的正常社會適應行爲。這類父母建議從潛意識的需要出發,儘快結束單身和單親家庭狀態,重新開始生活。

潛意識的性利用:離婚較久的父母有可能會遇到性滿足的問題,原來在婚姻內正常的性滿足現在沒有了,孩子就成爲潛意識中的性目標。

那怎樣才能克服這些潛在的心理危機呢?

首先,離婚的父母需要明白,你失去的是一個不合適的配偶,但是孩子的父/母還在。

要讓對方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嘗試客觀的看待對方、儘可能的配合對方的探視、鼓勵孩子與對方親密接觸。

你可以不喜歡甚至怨恨對方,但終有一天你會讓對方走出你的生命開始自己嶄新的生活。所以不要把你們倆的不和諧插入親子關係。

其次,接納自己,給孩子恰如其分的愛。

離婚之前你怎麼對待孩子,離婚之後其實也應該是一樣的。面對離婚這件事,就像以後你面對生活中的其他變化一樣,都需要你勇敢的收下,並且放下、繼續生活。

一方面,避免溺愛孩子,否則容易產生反作用,如說出"我容易嗎?""你這樣做,對得起我嗎?"之類的話;

另一方面,注意不要對孩子產生情感忽視,你的心情不好不代表孩子就可以自己消化他們的情感變化。

可以適當的和孩子討論自己的生活壓力,然後和孩子一起加油樂觀的面對生活困難。

最後,承認孩子的"獨立人格",明白孩子有其自己的"人生課題"。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阿德勒的思想裏認爲,我們每個人怎麼做是自己的事情,這是我們自己的課題,而與別人無關。

因此不要把孩子當成你的全部,也不要讓孩子認爲她是你的全部,要讓孩子明白,你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和生活。或許把孩子當朋友也是一個挺好的方式,親密但有距離。

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社會上的聲音牽着走。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爲離婚後孩子就一定是"受害者",並且孩子就必須帶着這個殘酷的"受害者"標籤生活下去。

離異家庭的孩子其實和正常孩子沒什麼區別,只是社會往往認爲他們應當是有缺陷的,人們的這種刻板印象進一步放大孩子的創傷,久而久之,就出現了這樣一句話"自從我們離婚後,我的寶貝就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了"。

希望所有的離異家庭明白,現在的社會上,只有30%的家庭是雙親家庭,很多都是單親家庭、同堂家庭、寄宿家庭等,所以不要認爲自己很特殊、家庭就是殘缺的,你們的家庭也是衆多家庭模式中的一種。只要和孩子一起堅定地走向未來,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們!

最後,留給所有的家長一句話仔細體會: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紀伯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