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藝術中心(柏林)開幕展“影像三角志:珠三角洲的錄像藝術”開啓第二回“自在探索”、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走入到第五個年頭、香港年輕藝術家高倩彤第一次在北京舉辦個展、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在紐約以創新合作的方式舉辦 “創新中國文化年”的“歡樂春節”系列活動。

影像三角志:珠江三角洲的錄像藝術

第二回:自在探索

2018年底,時代美術館在柏林創立亞洲藝術機構的第一個“國際分支”開幕時,推出體現珠三角影像藝術成就的“影像三角志”,最合適地呈現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地區在全球化時代的推動者角色。本次展覽是繼廣東時代美術館“大尾象”展覽之後的“三角洲行動之二”。

陳侗,《香港革命計劃系列》之《傳遞》,2013

圖片由藝術家惠允

中國珠江三角洲的影像藝術起源甚早,一九八零年代中期,隨着香港錄映太奇Videotage的建立,以及廣州南方藝術沙龍活動的創建,已經開始成爲一股創作力量,並在九十年代以“大尾象工作組”、“博爾赫斯書店”、“緣影會”等團體和個人的異軍突起而發揚光大。

西蒙·丹尼 《真·萬衆創業》 2017

圖片由藝術家惠允

白雙全 《交叉點:關於兩岸三地地緣上的關係》

2006.8.19-20 圖片由藝術家和維他命空間惠允

與中國其他地方不同,中國珠三角的影像藝術從一開始就與國際影響和大衆文化的蓬勃息息相關。在“省港澳”之間交流頻繁的形勢下,香港的電影電視及流行音樂的大衆文化對視覺文化形成衝擊和影響,加上對於國際上新媒體藝術的敏感和引用,使得整個珠三角的實驗藝術界不斷發展出自身的特點,以多元開放又輕鬆自然的方式形成了個性獨立、自由自在、文化混血、幽默揶揄和實驗前衛相融合的風範。

楊勇 《關於我1997年某天的回憶》 1997

圖片由藝術家惠允

同時她也直接投身於高速城市化的進程,以見證和干預的雙重策略開拓出一些“另類”和批評的,同時密切關注日常生活世界的“超政治”的,自下而上的社會性表達,從視覺文化的角度體現了這個地區的文化和個人對於全球化發展的獨特參與方式。最終,藝術家們透過運用影像的媒介,以各種看似平常的行爲尋求自由,抵抗強權,構造着各式各樣的“個人烏托邦”。

而總體觀之, 影像實踐代表了珠三角實驗藝術和文化的最先鋒和有力的圖景。在此過程中,珠三角也爲國際藝術界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創作環境,成爲了不少藝術家創作的語境和素材。

圖片致謝時代藝術中心(柏林)

展期:2019年1月18日—2月23日

青策計劃2018

作爲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的年度學術項目,旨在探討展覽在今天的意義以及策展的新可能。“青策計劃”於今年迎來了5週年。2018年的第五屆 “青策計劃”在招募期間共收到了61份有效方案,“有毒”(策展團隊:呂凝珏、李靜秋、任心怡)與“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策展團隊:陳子澂、張瀞尹)從中脫穎而出。這兩組獲選方案歷經4個月的深化得以落地展出。

“有毒”展覽現場

“有毒”是一個旨在考察網絡時代人機共生關係的新媒體藝術羣展。展覽以“壞代碼”一詞爲出發點,探討了這一存在於實用工具和畸變病毒之間的概念在後網絡藝術的多種可能。展覽將由內外兩個部分組成:外層爲“亂碼現實”,展現了利用程序語言或新媒體計劃再現或介入世界的作品;內層則爲“現實亂碼”,這部分的作品將集體構成一個類似於現實生活壞代碼的荒誕空間。

鍾正 《暖光》 2017 藝術家與安全口畫廊供圖。

“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展覽現場

“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源於一個自古以來的哲學難題:我們自身所觀察範圍以外的世界是否存在?西方先哲將世界本體與我們的感官分離,我們所處的世界不是物質本體,而是我們所感知到的總和。當今的網絡科技盛行,無論是社交媒體形成的交流空間,或是VR技術所營造的虛擬空間,人們皆能觀看或是體驗不同的藝術作品,卻容易丟失與忽略“在場”。此次展覽將強調“臨場”的重要性,結合外在的景觀設計與內在的情感與經驗,構建實際感知與創作知識的經歷。

“青策計劃”在五年內共助力了30餘位華人策展力量實現了14場展覽項目,聯合全球多家高校、文化機構開展了巡迴活動,並提供獲選策展人海外研修機會。“青策計劃2018”展覽同期,PSA將舉辦“青策計劃”5週年特別展覽與活動,通過文獻資料、紀錄片、出版物等方式,回溯並梳理“青策計劃”與青年策展人共同成長的歷程,同時向未來的展覽策劃與藝術語言提出全新的設想。

圖片致謝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8年11月2日—2019年2月24日

塵埃與瑣事

高倩彤是位來自香港的年輕藝術家,北京這座城市讓藝術家感到了一種很強烈的大小對比。促使她特別想到談談一些看似很“輕的東西。惠於三亞華宇青年獎的支持,此次在掩體空間得以呈現在大陸的首次個展《塵埃與瑣事》。對於掩體空間的固有歷史,藝術家沒有太多關注,所以整個布展的空間設計完全是從空間給予藝術家的感覺,也是藝術家在個展中比較在意的——在場地的體驗下做作品。

從地下室入口開始,掩體空間五個隔間中的前四個隔間的呈現方式幾乎相同。在裏面建了一個類似通道的空間,打破了它本來的結構,讓觀衆有了不同的體驗。用塑料薄膜和鋁合金框架封閉成了不同的方形空間,隔着塑料薄膜可以看見空間裏放置了醫用輸液的架子、魚缸、餐盤、抽屜、打印機、燈管、掛鐘、牀架的裝飾等家居物品,這些物品都被鋸掉了一部分,有些放置在手術用托盤上,有的被放置在不鏽鋼工作臺上。第五個隔間的空間特別白,這些被鋸掉部分磨成的粉末則在固定的出風口裝置中定時排出。

高倩彤希望大家進來感受,感受這裏到底像什麼,然後找到這其中的關係?

“對於空間內某些部分被切掉的物體,因爲我想那些物品就代表了一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切割是想表現一個暴力的過程,可是最後呈現出來的,它是整整齊齊的放起來,又覺得整個暴力的元素沒有了,然後它好像被美化了一樣。”高倩彤在導覽中說道。

從一個整體的關係去感受這五個空間。被隔離在塑料薄膜外面的我們通過實在主義觀看到物性的變化和“劇場化”的空間轉變,情景中的對象自身也在虛構性的“場所如同經歷了轉變、加工、生產等等。當然也包括觀看者的情景,觀看者又會如何思考塵埃的構建?

圖片致謝掩體實驗空間

展期:2019年1月26日—3月29日

第二屆創新中國文化節

歡樂春節

第二屆“創新中國文化節”的“歡樂春節”系列活動於2019年農曆新年期間,在紐約與國際觀衆同慶春節,共享歡樂,分享中國傳統及當代文化。

BCAF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聯合策劃組織,首次邀請中國青年音樂家巫娜、常靜舉辦2019春節期間的專場演出《觀·音》。她們以古琴和古箏的形式演繹六部作品:古琴獨奏《神人暢》、古箏獨奏《春江花月夜》、琴箏合奏《空山》(即興),古琴獨奏(流水),古箏+人聲《杏花天影》,琴箏和奏《流殤》(即興)。極具中國古風的絃樂琴音在大都會博物館萊曼館與歷史藝術藏品互相輝映。

巫娜(左)、常靜(右)演出現場

國際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先生受邀出席現場

演出現場

“中國先鋒戲劇節”帶來三部風格迥異,反映中國當下文化社會的戲劇,並在榮獲2018年託尼獎最佳地方劇院的La MaMa實驗劇院呈現。

《靈魂辭典》劇照

中國肢體劇場領域的領軍人物李凝和他的凌雲焰肢體游擊隊將帶來其肢體劇場代表作品《靈魂辭典》。該劇集裝置、行爲、舞蹈等形式爲一體,集合不同社會背景的普通人蔘與,呈現在工廠、車間環境中不知疲倦、重複工作生活的狀態。這部工業題材的作品涵蓋了創作者對身體、社會、哲學等不同層面的探索和拷問。

《小藝的故事》劇照

由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原創出品,互動體驗心理劇《小藝的故事》取材並聚焦於中國民生的留守兒童問題,基於真實的公益、心理諮詢案例,結合了沉浸式話劇、真人互動體驗、公益志願者演繹、心理學工作坊等表現形式,由“話劇呈現”,“互動體驗”,“志願者演繹”,“惠迪吉·心話題”四個版塊組成的一種先鋒藝術形式。這部作品折射、探討了中國社會現實、探尋中國家庭關係之根本,啓迪大衆對於生命的關愛。

《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劇照

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的作品《兩隻狗的生活意見》是中國當代先鋒戲劇的優秀代表作之一。這部被評爲“純樸、自由、真誠的喜劇”自2007年首演至今,已累計演出過2500多場,屹立於中國話劇舞臺上長達11年之久。這部劇融合了中國傳統戲劇、意大利即興喜劇、荒誕派戲劇的創作手法,在多元和荒誕的喜劇軀殼之內,講述了一個關於理想與人生關係的悲劇。

圖片致謝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

時間:2019年2月8日—2月16日

- end -

ISSUE026

郭靜

18610119068

楊揚

1581024216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