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些畫廊則着力呈現某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顯示他們對這個藝術家作品在中國藝術市場的信心。西岸藝博會上,貝浩登將整個展位都用來呈現瑞典藝術家延斯·梵歌(Jens FÄNGE)的作品,以一個完整的“展覽”來構建展位空間,令人印象深刻。

走入第六個年頭,2019年的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無論從規模還是人氣上顯然已經更具國際範兒了。以龍蘭路爲分界的A館(西岸藝術中心)和三頂巨大白色帳篷所在的N館,不斷擴容的西岸藝博會,顯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畫廊加入。

從第一屆開始,西岸藝博會就有了明確的區域聯動理念,及至第六屆,隨着西岸美術館的開館,從日暉港橋至跑道公園的約十公里濱水西岸空間藝術打卡路線,沿線豐富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藝術項目,着實讓上海成爲新的全球藝術中心。

隨着上海兩場藝博會同時落幕,2019年中國藝博會已經進入尾聲。2020年,藝術市場還會帶來驚喜嗎?

2019年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入口 西岸藝博會供圖

N館三個空間連接處的休閒區

去年,西岸藝博會A館外牆展出的勞倫斯·韋納作品《在視野的遠處》,讓許多人誤以爲這是藝博會的主題。今年,西岸藝博會提供了一個無主題的場域,把空間的可能性完全留給參展畫廊。這樣的做法正顯示了主辦方在藝術及市場兩方都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此次“xiàn chǎng”單元的環節,削弱了藝博會主辦方的“在場”,似乎也折射出藝博會這每年一度的項目漸漸與城市空間、當代藝術及資本市場,包括畫廊和藝術家之間更加常規、緊密的互動關係。相信這一做法也會得到剛剛開啓的西岸美術館的支持,這一點可能是國內很多其他藝博會還沒有的一項優勢。

2019年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 西岸藝博會供圖

2019年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 cy攝影

同時,藝術家與畫廊、市場的關係也在悄然變化着。“星空間”展位上,藝術家“煙囪”的一幅作品就隱喻着這種狀態。漫畫中,“煙囪”向“現任”代理畫廊表明,白立方、高古軒等畫廊都有爲他辦展、獨立代理的意願,“畫廊主”得知後當場哽咽:“煙囪……你大學還沒畢業我們就開始合作了,而且畫廊現在確實不容易……”

在A館樓梯下方的角落,藝術家陳維創作的“xiàn chǎng”單元作品《好夢(上海)》,以一臺老虎機爲原型,隱喻着資本運作下藝術圈的遊戲規則。原本符號化的老虎機遊戲、金錢元素在特定的空間產生出新的意味,資本和機構合謀成了遊戲的主角。私人情感和利益關係、藝術家與市場運作之間,似乎任何一方都失去了絕對的優勢。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藝術的純粹性。

陳維 《好夢(上海)》 ks攝影

這場“琉璃的藝術show”中,畫廊的展覽和銷售策略稍有不同,那些藝術史中的重量級作品依然是藝博會的一大看點。其中,無用空間以內斂、幽曲的方式,呈現了莫蘭迪、克里姆特、趙無極、丁乙等現當代頂級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均選以小幅精品,圍繞“風景與山水”的主題在空間巧妙安排,在藝博會上玩了一次小方寸的“策展”。

無用空間 莫蘭迪作品 西岸藝博會供圖

另一些畫廊則着力呈現某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顯示他們對這個藝術家作品在中國藝術市場的信心。

譬如老牌歐洲畫廊霍夫肯(Xavier Hufkens),此次傾力呈現美國肖像畫家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1900-1984)的作品。畫廊工作人員表示,此次藝博會是愛麗絲·尼爾作品在中國的首次展出,他們往後將着力於愛麗絲·尼爾作品在國內的推介。

愛麗絲·尼爾筆下既有美國社會的名流,也有她的家人、周邊國家的外來移民,以及那些生活在她生活圈以外的人們,她善於剝離那些象徵人物身份與地位的裝飾,而呈現肖像的本質。

肖像中的人,彷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攜帶着一個計時器,被時間壓迫着,而在畫中的那一刻,臉部和皮膚都耷拉下來,出現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鬆弛感。這使我想起美國攝影師埃裏克·索斯(Alec Soth)的攝影集《眠於密西西比》(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埃裏克·索斯近年來在中國頻繁現身,他的作品深受主辦方和粉絲的喜愛。我很欣賞他們的創作狀態,他們會在不經意間讓被描繪的人進入安全的一隅,使這些人忘記了畫家和鏡頭的存在,忘記了日常生活的世界。這一刻的鬆弛,成爲藝術家和“模特”間的一次私密而無聲的交談。

霍夫肯畫廊 愛麗絲·尼爾作品 cy攝影

貝浩登畫廊在西岸藝博會上採取了和Art021展位不同的呈現方案。西岸藝博會上,貝浩登將整個展位都用來呈現瑞典藝術家延斯·梵歌(Jens FÄNGE)的作品,以一個完整的“展覽”來構建展位空間,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沉浸式的“展覽”中,藝術家延斯·梵歌用拼貼繪畫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哥特式的故事。他在閒聊中提到,他會在工作室同時處理不同時空的人物,將他們四處擺放和挪動,彷彿在探索這些人物之間的相遇或離散。

貝浩登畫廊 延斯·梵歌作品 cy攝影

本次西岸藝博會的一大亮點是“dream video”單元,展出的40部影像作品,幾乎每一件都是藝術家在影像藝術領域裏的最新探索與嘗試。

有一家來自瑞士蘇黎世的彼得·科爾西曼畫廊,在整個藝博會上顯得格外清奇。主展位旁特別安排的“放映廳”,滾動播放着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瑪雅·巴耶韋克(Maja Bajevic)、托比亞斯·卡斯帕(Tobias Kaspar)等藝術家的影像作品。

畫廊員工饒有興致地爲觀衆“手動”播放任一作品。這在緊張的藝博會現場,給觀衆一種久違的舒適感。當我們在這些光鮮亮麗的展位間多逛幾圈,獵奇的神經開始疲乏,我們會更渴望看到一個更爲自然舒適的展會場景。

彼得·科爾西曼畫廊 弗朗西斯·埃利斯作品 cy攝影

顧問

主編 郭靜

策劃編輯 楊揚

資深編輯 張宗希

編輯 徐偉/李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