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新郎官,文/劉鵬飛

衆所周知,如今的“新郎官”是指剛剛結婚的男子,與“新娘”相對稱,合起來稱爲“新人”。但在古代,“新郎官”卻是指新科進士,類似於現在剛剛被錄取的“公務員”。

“郎”在古代,是指年青的男子或是對男子的敬稱。從漢朝開始,“郎”還成了一般官員的代名詞。《漢書·百官公卿表》:“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郎,掌守門戶,出允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到了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員統統稱爲郎了。《舊唐書·韋澳附從子虛舟傳》:“季弟虛舟,亦以舉孝廉,自御史累至戶部、司勳、左司郎中……爲刑部侍郎……父子兄弟更踐郎署,時稱‘郎官家’。”也就是說,老百姓把那些身居“郎”職的人稱爲“郎君”或“郎官”了。

實行科舉考試後,男子中了進士,就有了做官的資格、做官的希望,新錄取的進士往往被分配到中央官署裏任校書郎、祕書郎等“郎”職,所以,人們就把新登科的進士稱爲“新郎官”了。王東寶《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薛監(薛逢)晚年厄於宦途,嘗策羸赴朝,值新進士榜下,綴行而出。時進士團所由輩數十人,見逢行李蕭條,前導曰:‘迴避新郎君!’”

正像稱呼宰相的“相公”一詞流傳到民間便成了對人的尊稱一樣,“郎官”也由稱呼中下級官員演變成了人們對其他職業人的敬稱。如唐代後期,大家對讀書人稱爲郎中;明清時期,南方人又把職業醫生稱爲郎中等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顯然,洞房花燭與金榜題名在人們的眼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既然新登科的進士可以稱爲“新郎官”,那麼,作爲結婚新人的男子,被稱爲“新郎官”也就是順理成章、非常自然的事了。

唐·顧非熊《送皇甫司錄赴黔南幕》詩:“遠別因多感,新郎倍寂寥。”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那後面便是新郎,蟒袍補服,緩步安詳進來。”還有葉聖陶《一個朋友》:“今天的新郎還兼個高等小學肄業生的頭銜!”等等,這裏的“新郎”已經沒有古代的新科進士之義了,都是新婚男子的意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