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誇誇羣”火了。在羣裏,不管你發什麼,都會收到其他羣成員的誇獎。除了建立“誇誇羣”,還有很多商家推出了“夸人服務”。購買服務後,便會被拉進一個羣裏,羣裏人會從各方面誇讚購買服務的人。這種“無厘頭”式誇獎,爲何會火爆網絡呢?

誇誇羣是怎麼火起來的?

據瞭解,誇誇羣的前身是豆瓣的相互表揚小組。

該小組成立於2014年,創立至今已有1000多條跟帖,值得注意的是,該小組於今年3月爆紅,3月以來的跟帖已接近300條,成員也增加了1萬。

跟帖中,要求被誇的理由千奇百怪。比如“誇誇我的貓”,“面試沒通過,求誇讚”,還有無助如“明天畢業答辯,今晚姥姥去世,求誇誇我給我力量”,而小組成員也都很暖心,紛紛留下鼓勵和誇獎。

不過,與正在風口上的誇誇羣相比,豆瓣相互表揚小組中內容的“塑料感”並沒有那麼強烈,其內容和情感相對更加真實。

讓誇誇羣進一步發酵的是微博。3月8日,一位女生在微博曬出男友送她的禮物——付費誇誇羣。

該微博發佈後,隨即引發近萬條跟帖評論,一下子打開話題熱度。

除了建立“誇誇羣”,還有很多商家推出了“夸人服務”。在電商平臺搜索“誇誇羣”,發現現在的“誇誇羣”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誇獎,而是在“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及人數上做起了包裝,例如“北清復交文科專業高端羣”“120人超大羣”“顏值在線美少女誇誇羣”等。

購買服務後,便會被拉進一個羣裏,羣裏人會從各方面誇讚購買服務的人。在這種羣裏,不管你說什麼話發什麼表情,甚至只發一個標點符號,都會被其他羣員誇獎。

誇獎服務結束後,羣友們會禮貌地將客戶“恭送”出羣,而不是直接踢出。

爲什麼誇誇羣會火?

無論是互噴羣還是誇誇羣,其實都是一個大型的社交秀場。與朋友圈或微博等社交平臺相比,誇誇羣或互噴羣這類社交秀場的入場門檻要低得多。人們不需要下n個軟件只爲精修一張照片,也不需要遣詞酌句修改幾個字文案。

在誇誇羣中,想要寫一段彩虹屁式的誇讚相當簡單。這裏不需要太高的文學素養,也不需要學習圈子黑話,只需要在一段話裏保留1到2組褒義的四字成語作爲形容詞,即可迅速完成一段誇讚文案。也無須擔心用詞是否達意,反倒是組合搭配得越不和諧,越是好玩。只要你進了羣,你就可以快速上手,玩得快樂。

在誇誇羣中,目前數量最多活躍度最高的形式是高校誇誇羣、職場誇誇羣等,羣內人員的關係介於強與弱之間,彼此之間多少有重合的社交圈。在誇誇羣中的人們,或者同屬一個學校,或者同在一個公司,或者有共同的親友,細微而堅韌的圈層連結始終存在。半匿名半公開式的誇誇羣,基於微信羣建立卻帶着 “淺社交”的屬性,也許是壓抑的社交環境中一個絕佳的突破口。在半明半暗的環境中,人們得以在屏蔽傷害的同時有效互動,自由地宣泄與釋放。

年輕人需要低成本的社交。在大家都是陌生人,沒有共同話題的情況下,能在一個統一語境下能夠快速地展開對話。這樣可複製高的場景,讓所有人迅速參與其中,誇誇羣滿足了這個需求。

不過,關於誇誇羣,最難解的迷思或許是:明明說的都是些塑料感十足的彩虹屁,爲什麼偏得這屆年輕人的青睞?

有網友樂此不疲地穿梭於各個微信羣吹彩虹屁,自然也有網友耿直地提出質疑:“只有我覺得很無聊嗎?”事實上,當然沒有人會真情實感地相信誇誇羣中的各路彩虹屁,但是塑料感並不等於無誠意,不相信也並不意味着無法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從“互罵羣”到“誇誇羣”,這些羣都指向了同一個目的:向外界索取情緒價值。

現代人生活壓力的驅使下,讓年輕人去尋找陪伴和撫慰,而互聯網就是這些情緒最好的出口。我們可以從中收穫,而且不需要付出線下交友那麼大的成本,只需要有部手機,有點流量,有點時間,就可以完成了。

互聯網,就是尋求陪伴的最好的途徑,儘管“誇誇羣”並不能幫你面對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