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本文含大撲棱蛾子和大毛毛蟲👇

我小時候最害怕的生物就是各種毛毛蟲,不是因爲它們蠕動的身體會對我造成心理傷害,而是因爲它們蜇過我無數次,對我的身體造成了實質性的化學傷害,還給我留下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打小生活在雲南的我,童年是這樣的:走艱險山路要扶木欄,結果一把握住一片毒蛾幼蟲,幼蟲被捏爆漿了,我的四指也中毒了,腫脹疼癢,半個月不能彎曲;採野生蘑菇要鑽林子(日曆娘提醒:不要採食野生蘑菇,有中毒風險),結果一頭撞上滿樹枯夜蛾幼蟲,蘑菇採着了,我的身體也中毒了,全身過敏,癢腫久久不散;田間遊玩喜歡踢植物,結果一腳踢中幾隻刺蛾幼蟲,幼蟲踢飛了,我的腿也中毒了,疼痛難忍,熱淚盈眶。

很多人都被毛毛蟲蜇過,而毛毛蟲中殺傷力最大的就是刺蛾。“刺蛾”這個詞可能有些陌生,但你肯定聽過它的俗名:洋辣[lá]子。

黃刺蛾(Monema flavescens)幼蟲,(讓人看着就肝顫的)洋辣子代表。圖片:翦翳翎

洋辣子的家譜

洋辣子在一些地方是帶毛“毛毛蟲”的統稱,一些地方則專用於稱呼“刺蛾”(Limacodidae)。

中國有幾百種刺蛾,本文的主角褐邊綠刺蛾(Parasa consocia)是最常見的刺蛾之一,幾乎遍佈全國。

褐邊綠刺蛾成蟲。圖片:翦翳翎

褐邊綠刺蛾又被稱爲“黃緣綠刺蛾”,它是鱗翅目、刺蛾科、綠刺蛾屬的一員。綠刺蛾屬曾有兩個屬名:Parasa和Latoia,後來Parasa被當作Latoia的異名來處理。再後來的研究發現,二者其實是兩個屬,於是“Parasa”又恢復了自己的地位,在中國還統領了44個綠刺蛾屬的物種。所以褐邊綠刺蛾的學名應該寫作:Parasa consocia。

小短腿近似沒有

褐邊綠刺蛾是一種完全變態昆蟲,它一生需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而它最引(窮)人(兇)注(極)目(惡)的階段就是幼蟲時期。

刺蛾幼蟲及其取食葉片痕跡。圖片:翦翳翎

褐邊綠刺蛾剛孵化出來後不會馬上開始取食葉子,也不會喫掉自己的卵殼。過了1~2天,蛻皮變成二齡幼蟲後,它們會喫掉自己蛻的皮。它的低齡幼蟲黃白色,透明狀,常羣集在葉背面取食。羣集的幼蟲蜇人時的效果會大大增幅,而且它們藏在葉子後面讓你防不勝防。低齡幼蟲只喫葉肉並留下葉表皮,在葉面留下半透明的“天窗”。大齡幼蟲淺黃綠色,背部長有一條天藍色的縱帶,縱帶兩側還長有黑點,身體末端還長有醒目的四個黑色枝刺。大齡幼蟲會分散取食葉片,常常從葉片邊緣開始取食並喫光整片葉子而留下葉柄。

許多鱗翅目幼蟲除自身長有的三對胸足外,還會在腹部長2~5對腹足用於抓握物體,但多數刺蛾的腹足退化呈蛞蝓狀。褐邊綠刺蛾幼蟲的腹足消失,但它卻在每個腹節都長了一個扁圓形的吸盤,一共7個,用於抓握。

臭椿皮蛾(Eligma narcissus)幼蟲,昆蟲學上有時將最後一對腹足稱作“臀足”。圖片:翦翳翎

眉原褐刺蛾(Setora baibarana)幼蟲腹足退化呈蛞蝓狀,並用吸盤狀的“底盤”抓握葉子。圖片:翦翳翎

容嬤嬤扎針中

大多刺蛾的幼蟲都長有各種各樣的刺狀毛,被稱爲“枝刺”。褐邊綠刺蛾也擁有枝刺,在刺蛾裏,它的枝刺算是“中規中矩”的一種,不算誇張。

枝刺內部連接着刺蛾的毒腺細胞,它蜇人時會快速將毒腺細胞中的毒蛋白注入人體皮膚,從而引起炎症。刺蛾幼蟲平時的枝刺都會收攏在一起,當它遇到危險需要攻擊時,它就會立馬張開所有枝刺,做好將毒蛋白注射出去的準備。張開的枝刺擴大了攻擊範圍,也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像極了“炸毛”的刺蝟。等危險解除後,它又收攏起枝刺並愉快地進食。

眉原褐刺蛾幼蟲,“炸毛”前正安靜地喫東西(左),“炸毛”後儘量展開自己的枝刺用於防禦(右)。圖片:翦翳翎

“洋辣子”這一稱呼體現了刺蛾幼蟲蜇人後帶來的感覺:火辣辣的疼。刺蛾蜇人後引起的病症被稱爲“刺毛蟲病”,它包括刺毛蟲皮炎、刺毛蟲眼病、過敏性心臟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及哮喘四種臨牀表現。大多數人被刺蛾蜇了以後只會出現刺毛蟲皮炎,即伴隨水腫、斑疹、奇癢、灼燒感、劇烈疼痛等症狀,少數人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但是,單“劇烈疼痛”這一個蜇後反應就能讓很多人留下傷心的眼淚和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刺毛蟲皮炎的感受總結起來就是:劇烈疼痛伴隨着奇癢,不撓就癢得受不了,一撓一接觸,傷口皮膚就如割皮般疼痛。幸運的是,這種疼痛感一般只會持續幾分鐘,所以忍過勁兒就沒事兒了。

其實,並非所有刺蛾都有枝刺,還有一些刺蛾是沒有枝刺的,它們也不會蜇人。

光眉刺蛾(Narosa fulgens)幼蟲,全身光滑無枝刺。圖片:翦翳翎

雖然洋辣子能把人蜇哭,但若忽略掉這個恐怖的事實,遠遠地觀賞刺蛾幼蟲,你會發現這些蟲子真是太好看了。很多刺蛾幼蟲有豔麗的花紋,有些甚至堪比寶石。要是洋辣子不會蜇人,我定要把它們放在掌心仔細把玩一番。

眉原褐刺蛾幼蟲的不同色型,十分好看(一個心有餘悸的日曆娘:你確定??)。圖片:翦翳翎

破繭成蛾

喫完最後一餐後,褐邊綠刺蛾幼蟲就要開始建造自己的房子(繭)化蛹了。一些刺蛾選擇在樹幹或樹枝上化蛹,它們會造一個石灰質的繭,非常堅硬。褐邊綠刺蛾則會選擇在樹幹基部甚至土中化蛹。它的繭爲暗褐色,繭上有時帶着白色絲毛,看起來與羊糞蛋十分相似。

貼在樹幹上的刺蛾蛹,刺蛾已經羽化離開。圖片:翦翳翎

褐邊綠刺蛾羽化爲成蟲後,就能開始交配產卵。它們白天會藏在葉子背面,晚上會出來找對象。成蟲身體以綠色爲底色,胸部背面中央有一條紅褐色縱線,前翅基部各有一個紅褐色斑,前翅外緣還有一條淺黃色寬帶。雄成蟲的觸角爲羽狀,它藉此來尋找雌成蟲的氣味。雌成蟲的觸角則爲絲狀。

綠刺蛾屬的成員在成蟲時期幾乎都是綠色,在刺蛾中算是顏值偏高的種類了,其中跟褐邊綠刺蛾長相最爲相似的,要數跡斑綠刺蛾 (P. pastoralis)。兩者的區別在於:跡斑綠刺蛾前翅基部褐色斑外圍還有紅褐色的斑塊,像紙板上的油漬一樣。

褐邊綠刺蛾(左)與跡斑綠刺蛾(右)。跡斑綠刺蛾翅膀圈出的部分呈現紅褐色,像褐色硬紙板上的油斑。圖片:翦翳翎

與洋辣子相殺相愛(?)

褐邊綠刺蛾在中國分佈很廣,有記錄顯示,它會食用多達32科66種植物,尤其喜歡喫果樹葉子,比如梨樹、桃樹、棗樹、柿子樹。在棗樹上碰見它的幾率非常高,我小時候摘棗子喫就經常被蜇。它大量發生時會嚴重危害果樹生長,這時它就成了果樹害蟲,我們也要想辦法防治。

再者,褐邊綠刺蛾能引起人類刺毛蟲病,這也需要我們好好關注。褐邊綠刺蛾在城市裏的行道樹上也非常常見,它會喫行道樹的葉子。城市裏的行道樹不能經常打農藥,這就給了它可乘之機。而除了幼蟲本身,死蟲子和蛻下的皮都可以引起刺毛蟲病。

仔細想想,行道樹下是穿行的人流,行道樹上是不停咀嚼的刺蛾幼蟲。忽然強風一吹或是哪個熊孩子對樹幹飛踢一腳,刺蛾幼蟲紛紛落下,飛到臉上、脖子上,只聽得樹下一片慘叫,隨即便傳出陣陣哭聲……這簡直就是恐怖故事。

綠刺蛾(Parasa sp.)幼蟲羣集於核桃樹葉背面取食(日曆娘:最上方的一隻幼蟲,接近頭部的枝刺,好像一雙豆豆眼)。圖片:翦翳翎

褐邊綠刺蛾的防治也不難:第一,人工捕捉,但要注意別捉蟲不成反被蜇;第二:化學防治,該打什麼殺蟲藥就打什麼殺蟲藥;第三:農業防治,修枝剪葉勤翻土;第四: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各種天敵進行防治;第五:物理防治,晚上點燈把趨光的成蟲引誘過來後殺掉。

另一方面,這樣可怕的褐邊綠刺蛾,在一些人的眼中居然是不可多得的美味(這裏不用擔心它的毒素問題,它的毒素爲蛋白質,一加熱就變性了)。

刺蛾的食用歷史非常悠久,它的食用人羣主要位於中國東北地區。東北人把刺蛾的蛹叫做“洋辣子罐”。秋末冬初時分,樹上的葉子都落光了,一個個洋辣子罐在枝頭上垂着、樹幹上貼着,盡惹人饞。用火烤,香脆可口,泛着金黃油光;用油煎,香脆酥軟,飄着肉香……東北地區的洋辣子罐向來是當地特色菜,價格也不菲,一些當地人甚至在自家果樹上養殖這些蟲子。但他們養殖的主要是黃刺蛾的蛹,褐邊綠刺蛾倒不多見。但如今科技發達,市場需求量大,有人在全國採集刺蛾蛹用於補充東北市場,難免會採到褐邊綠刺蛾。

黃刺蛾蛹掛在枝頭,刺蛾還未離開。相信很多人都對這種雞糞配色的小硬疙瘩很熟悉。圖片:翦翳翎

說起喫蟲子,怎麼少得了雲南人呢?雲南人並沒有喫刺蛾蛹的傳統,但云南部分地區的人會喫刺蛾幼蟲。他們採來刺蛾幼蟲後,先把它們燙熟,然後炒着喫、油炸着喫或是燒着喫。雖然活的洋辣子令人聞風喪膽,但熟的洋辣子就讓人喜聞樂見了。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5年第240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剪翳翎。

不友好的蟲蟲特工隊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