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來,幾乎每年5月中下旬我都在新疆的北疆地區帶觀鳥團度過。拿起手機看了下日程表,5月16日我們原本正好是要在烏魯木齊集合,17日開始一路北上,途徑石河子、克拉瑪依、福海、布爾津、阿勒泰等地,開啓北疆線的觀鳥活動。

新疆可以說是我最喜歡帶的觀鳥線路之一,白天觀鳥、尋獸,長路漫漫坐在車中展眼望去盡是祖國西北邊疆的壯美風光;夜晚回到城市,還能品味新疆特色美食,這日子,怎不逍遙自在。然而今年因爲疫情,暫時不能和大家一同前往新疆地區觀鳥。今天,我就來介紹一種在新疆地區繁殖的鳥類。

就是它啦,嘎。圖片:MissTanyaLove / wikimedia

藍嘴矮胖子

說起觀鳥這件事,我周邊的不少觀鳥愛好者都是被鳥類的“顏值”吸引,從此入坑。的確,鳥類世界中如很多蜂鳥、闊嘴鳥、八色鶇等,羽色豔麗得令人瞠目。當然還有一些鳥,顏值雖談不上醜,但絕對撐得起怪,比如新疆的白頭硬尾鴨(Oxyura leucocephala)。

圖片:Bouke ten Cate / wikimedia

雄鳥渾身棕褐色,頭部以白色爲主,最明顯的特徵便是那“臃腫”的天藍色嘴巴;雌鳥與之相比平淡無奇,頭部有黑白相交的斑紋。

硬尾鴨的屬名爲 Oxyura 來源於古希臘語 oxus 和 oura,分別爲尖銳和尾巴的意思。硬尾鴨在休息時,那又長又堅硬的尾羽通常會豎立起來,朝向天空,彷彿一束天線。除了奇特的尾羽,硬尾鴨還都具有一個腫脹的喙部。

硬尾鴨是一類在淡水水域生活的能潛水的鴨子,它們主要以水生植物爲食,有時也喫昆蟲、魚類和蛙類等。硬尾鴨的腿部位置比較靠後,在陸地上很不靈活,因此它們很少離開水。遇到危險時,它們多是潛水和快速遊走。硬尾鴨的翅膀較短,這讓它們平日也很少飛行,兩翅需要努力拍打一會才能笨拙地起飛。

圖片:Sabine's Sunbird

你能腦補出一個體態臃腫、腿靠身體後端的怪異鴨子,在陸地奔走起來的樣子嗎?

內憂和外患

世界上現存有六種硬尾鴨,分佈於北美、南美、澳大利亞、亞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在我國僅記錄過白頭硬尾鴨一種,它主要分佈於歐亞地區,其繁殖地從地中海盆地西南部到中國西北部以及蒙古,呈斑塊狀分佈。它的主要種羣位於俄羅斯南部和哈薩克斯坦;越冬地則從地中海地區到中東再到印度西北部都有分佈。

據國際鳥盟估計,白頭硬尾鴨的全球種羣數量爲7900~13100只,其中有5300~8700只成年個體。近年來,白頭硬尾鴨的種羣數量呈現出比較穩定的狀態,但成年個體的數量仍然一直在減少。

交配狀態的白頭硬尾鴨。圖片:兔猻小隊長

棕硬尾鴨(Oxyura jamaicensis)是白頭硬尾鴨的近親,家鄉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20世紀50年代末,此前被引入到英國飼養的棕硬尾鴨逃逸到野外並形成自然種羣,並迅速擴張至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這樣一來,它們便和當地的白頭硬尾鴨形成競爭,併產生雜交,這是白頭硬尾鴨生存的一大威脅。

頭頂並不白的棕硬尾鴨。圖片:Dick Daniels / wikimedia

在白頭硬尾鴨的分佈區,直接影響它們生存的因素還包括:棲息地的大量喪失;排水、填湖、農業灌溉造成的湖泊水位下降甚至乾涸;向湖中排放污染物造成水體污染;漁業、狩獵和撿拾鳥卵等活動。

守護終有回報

要說白頭硬尾鴨在國內的首筆記錄,還要追溯到近60年前。1962年《動物學報》第3期刊登了關貫勳先生和鄭作新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國鳥類一個屬的新紀錄—硬尾鴨屬(Oxyura)》。這是中國首次報道白頭硬尾鴨在國內的新分佈。

這篇文章所依據的白頭硬尾鴨標本,是作者在湖北考察時偶然發現的。這具標本由當地獵人於1960年冬季在湖北洪湖獵獲,後被洪湖縣食品公司收購,並於店內陳列展示,所幸被作者發現而獲得。目前這具標本珍藏於國家動物博物館。

白頭硬尾鴨雖然最早記錄於湖北地區,但目前國內只在新疆地區有相對穩定的記錄,數量也是極少。

白頭硬尾鴨在新疆分佈圖。圖片:兔猻小隊長

新疆的白湖(也叫白鳥湖)曾是白頭硬尾鴨在國內數量最多、最穩定的分佈區和繁殖地。白湖原名“石油泉子”,位於烏魯木齊市西郊,是由天山北坡泉水溢出、融雪滲流形成的一個封閉水體,湖四周有大片蘆葦。這裏記錄到的鳥類超過100種,既是諸多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又是重要繁殖地。

每年4月底,白頭硬尾鴨會來到這裏繁殖,10月中旬再遷徙回地中海或北非。自2007年被發現開始至2019年,每年都有少則4只、多則20餘隻的白頭硬尾鴨來到白湖繁殖。

圖片:百鳥匯志願者團隊

然而,隨着這裏被規劃成烏魯木齊市的大型工業園區和白鳥湖新區後,採石場、採砂場、廢物處理廠、污水排放、人爲干擾等因素對白湖鳥類的影響逐漸加深。白湖這個鳥類家園被一點點地蠶食着。

2016年5月7日,巖蜥等一批愛鳥人士正式組建“百鳥匯志願者團隊”,正是他們和新疆衆多護鳥志願者一直以來的不懈努力,在團隊和當地有關部門的努力下,白湖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恢復。

烏魯木齊白湖的白頭硬尾鴨。圖片:北京小關

對於中國的白頭硬尾鴨種羣來說,還有個更好的消息。2017年,新疆觀鳥會成員在烏倫古湖發現有白頭硬尾鴨,在遷徙季和夏季,有記錄到幾隻或者十餘隻個體——可惜一直沒有記錄到幼鳥,無法確定在當地有確切繁殖。2019年遷徙季,當地志願者更是記錄到一百餘隻白頭硬尾鴨。夏季的持續調查最終觀測到九對白頭硬尾鴨繁殖。

烏倫古湖水域面積大,擁有北疆地區最爲豐富的魚類資源,同時密集的蘆葦爲白頭硬尾鴨等鳥類提供了天然的隱蔽場所。希望烏倫古湖可以成爲白頭硬尾鴨和其他生靈的安居之地。

這樣寧靜的場面,好過千言萬語。圖片:Ferran Pestaña / flickr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6年第138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北京小關。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