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如果讓烏鴉們使用工具去獲取食物,它們之後在“心情測試”中就會更加歡快地去取放在桌子中間的食物獎勵。實驗人員認爲,這個研究說明了烏鴉是可以享受使用工具帶來的樂趣的,就如同人類會享受下棋畫畫打遊戲之類的娛樂活動。

別小看烏鴉,它們真的非常聰明,強大的工具使用能力足以震驚人類。

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和很多寓言故事不同,這一幕可是真的能發生在現實當中。實驗發現,烏鴉真的懂得如何往瓶子裏丟石子讓液麪上升(只不過它們不是爲了喝水,而是要喫到水上的食物),而且它們還知道大石頭會比小石頭好用,以及要往水裏丟重物纔有用。

烏鴉使用石頭讓水位上漲。圖片:PLOS Media

藏在狹窄管道中的食物同樣難不倒它們,烏鴉們折下一根小樹枝就能把它掏出來。

烏鴉使用小樹枝工具。圖片:Cody McCoy

烏鴉們熟練地使用着工具,而且還用得很開心。最近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就像解出了難題的人類一樣,用工具完成任務的烏鴉(新喀鴉,Corvus moneduloides)也會變得心情更好、更加樂觀。

怎麼知道烏鴉開不開心?

首先,怎麼才能知道烏鴉開不開心呢?研究人員給烏鴉做了一個類似“半空杯子”的測試。

在測試時,研究人員會在桌子的不同位置放置裝有食物獎勵的小盒子。當盒子出現在桌子的右邊時,裏面總是會有大份的食物獎勵,烏鴉們會積極地跑過去喫掉它。

有大獎勵烏鴉跑得快。圖片:Dakota E. McCoy et al. / PLOS ONE(2014)

當盒子出現在左側時,裏面的獎勵總是少得可憐,這時烏鴉就變得不情願過去。

不屑於要小獎勵。圖片:Dakota E. McCoy et al./ PLOS ONE(2014)

當烏鴉們記住了這些規律,研究者們就會用放在桌子正中間的盒子來測試烏鴉的“心情”。面對這個看起來“不大不小”的獎勵,烏鴉們的表現就變得不太一樣了,樂觀的烏鴉依然開心地去喫好喫的,悲觀的就不太想動,要過更長時間纔會靠近。這就像是樂觀的人看到半杯水會慶幸還有半杯水,而悲觀的人則覺得只剩下半杯水了。用這種方法,就可以測出一隻烏鴉的“初始心情”,並和實驗後的“心情變化”做對比。

用工具可以,做苦力不行

通過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如果讓烏鴉們使用工具去獲取食物,它們之後在“心情測試”中就會更加歡快地去取放在桌子中間的食物獎勵。而如果不是用棍子夠到食物,只是從桌面上輕易地叼起食物,烏鴉們在“心情測試”中的態度就不會有太大改變。也就是說,使用工具之後烏鴉看起來變得更“開心”了。

叼根棍子玩就開心了。圖片:Dakota E. McCoy et al./ PLOS ONE(2014)

不過,使用小棍子獲取食物除了動腦也要花費更多力氣。烏鴉會不會也是那麼艱苦奮鬥的鴉,只要是喫着辛苦得來的勞動成果就會開心呢?

爲了排除這一因素,研究人員又設計了另一個實驗。這一次,他們在籠子上空架設了幾根杆子,烏鴉必須從這頭蹦到杆子那頭,再從那頭蹦回來才能把每個盒子裏的食物獎勵喫完,真是一件費勁又沒技術含量的事。結果顯示,和能夠輕易喫到食物的情況相比,努力蹦躂的烏鴉們心情明顯變壞了。這說明,“辛勤勞動”並不是烏鴉們所喜歡的。

累死鴉了。圖片:Dakota E. McCoy et al./ PLOS ONE(2014)

這說明什麼?

實驗人員認爲,這個研究說明了烏鴉是可以享受使用工具帶來的樂趣的,就如同人類會享受下棋畫畫打遊戲之類的娛樂活動。這也一定程度說明“享受過程”也許是推動工具使用以及其他複雜行爲出現的動力。動物們自發地開始利用工具,這可能並不完全是爲了填飽肚子,其中還包含着解決問題的樂趣。

研究生哼哧哼哧的抓烏鴉,布裝置,做實驗,但對於烏鴉來說這不過像是誤入了一個“遊戲室”。這麼看來,研究生還真有些可憐呢,希望研究生們早日進化出享受實驗的能力吧(誤)。(編輯:窗敲雨)

社會鴉!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