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藦[mò](Metaplexis japonica),古名芄[wán]蘭,這倆名字大部分人聽起來都怪陌生的,平常我們確實也不太常注意這種植物。

紀念青澀的戀愛

一般用“蘿”字命名的植物,“蘿”都是指其蔓生,如蔦蘿、藤蘿、綠蘿等。記住這個,以後看見不認識的植物名裏帶個“蘿”字的,就能大概猜想出它的形象了,例如今天說的“蘿藦”就是種藤本植物。

蘿藦的枝條爬到樹上。圖片:Dalgial / Wikimedia Commons

但有人可能就有異議了,蘿蔔明明就不是藤本,爲什麼也帶“蘿”字?這是因爲蘿蔔的“蘿”字並不是取意,而是仿音。蘿蔔在古時的不同地區、不同時段擁有很多名字,例如“菔[fú]”、“菲”等,而其中“蘆菔”(古音“羅北”)的名字讀音傳承了下來,到今天變成了“蘿蔔”。

芄蘭這個名字則在詩經中有過記錄,“芄蘭之支,童子佩觿[xī]。”(《國風·衛風·芄蘭》),“觿”是一種古代玉器,一般呈龍首尖尾的近錐形,正和蘿藦的果實形狀一樣。佩戴觿雖然沒有嚴格的年齡限制,但是一般來說,貴族男子要等到成年,能夠對一些大事做出自己的決斷了,才能夠佩戴這種玉器。所以這首詩說的是,女子看見芄蘭的果實便觸景生情,想起與自己交好的男孩佩戴起了觿,年紀大了,卻和自己不親暱了。

麻麻賴賴的“雀嘴”

蘿藦的別名大都和它果實的外形特點有關。比如在英語國家它被叫做“rough potato”,因爲它的外表面佈滿了疣狀突起,像個糙皮土豆。同樣因爲它的形狀和麻麻賴賴的外表,中國有些地方叫它“婆婆針線包”,那些疣狀凸起就好像被針扎過。

蘿藦的果實外皮粗糙。圖片:Dalgial / Wikimedia Commons

不少地方也叫蘿藦“老鴰瓢”、“雀瓢”,這個名字解釋起來就比較複雜了。

蘿藦的果實末端有一個尖尖的果柄朝下彎,像鳥嘴,整個果實的外形就像一個小雀。這種果實是蓇[gū]葖[tū]果,老了後會變乾燥,從一側裂開,裏面有許多長着白色絨羽狀附毛的種子。果實露出來的白色“絨羽”配上造型,就更像一隻小鳥了。蘿藦的種子成熟後,會像蒲公英一樣乘風飛走,只留下兩個瓢一樣的果殼。中國人結合了“像鳥類”加上“瓢狀”的特點,把它起名爲“老鴰瓢”、“雀瓢”。

蘿藦的種子外面長有細毛,用來增加和空氣的接觸面積,“乘風飛翔”。圖片:Qwert1234 /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都是“幸運星”

蘿藦原本屬於蘿藦科,現在的分類學把它合併到了夾竹桃科裏,成爲了一個亞科。前幾年流行養“多肉”,不少愛好者都養過一些蘿藦(亞)科的多肉植物,像什麼豹皮花(Orbea pulchella)啊、巨龍角(Edithcolea spp.)啊之類的。

見過這些“多肉”開花的人就會發現,它們的花一般基礎造型都是個海星的形狀,花心部分還會有一到兩層的“小海星”。外面的大海星部分就是蘿藦的花冠,最小的海星則是它的雄蕊聯合形成的,叫做“合蕊冠”,合蕊冠基部還有一個不怎麼顯眼的副花冠,形成“套娃海星”一樣的結構。蘿藦的花也是這種造型,不過它的花比較小,顏色是白色或者淺粉紫色,並不顯眼。花瓣上有柔軟的毛,令花的質感看起來有點像羊毛氈。

蘿藦的花也是毛茸茸的。圖片:Dr. Alexey Yakovlev / Flickr

就是跟傳粉者有仇

蘿藦的一朵花能結不止一個果子,有時候運氣好能看到蘿藦一朵花結了兩個果實,像一對牛角。但是蘿藦因爲花的結構特殊,授粉困難,結實率低,經常一個花序好幾朵花就只結了一個果實。爲什麼呢?這就和蘿藦花奇奇怪怪的結構有關了。

蘿藦花難授粉的罪魁禍首就是合蕊冠。蘿藦的五個雄蕊聯合在一起,會形成一個小房間,這個小房間不是完全封死的,雄蕊之間留有縫隙,縫隙在底部有較大的開口,頂部則連在一起。雌蕊的柱頭(接受花粉的位置)從頂部伸出來。

蘿藦花的側剖面。字母y下黑線所指的位置有狹窄的縫隙。圖片:Shinji Sugiura et al. (2005)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18(4):257-62

蘿藦的花是有豐富的花蜜的,吸引昆蟲訪花傳粉。但是蘿藦的花蜜被藏在了合蕊冠的底部,口器太短的昆蟲就喫不到蜜了,所以蝴蝶和蛾子是被蘿藦“盯上”的主要傳粉媒介(爲了方便描述,我下面就用天蛾舉例)。

天蛾用自己長長的嘴當吸管,樂滋滋地從蘿藦花裏喝“肥宅水”的時候,殊不知蘿藦已經給它做了個危險的陷阱。伸到蘿藦花底部的長嘴,有可能伸到合蕊冠底部的開口裏去,稍微往上抬一點,就會被兩邊的雄蕊夾住,嘴巴卡在縫隙裏。更要命的是,雄蕊上是有倒刺結構的,防止伸進去的嘴巴直接拔出來,天蛾想把自己的口器拿出來,就只能順着縫隙繼續往上走,一路滑到雄蕊的頂部。在這裏有縫隙的另一端開口。

作者手繪。天蛾的嘴巴被蘿藦花卡住之後,只能順着紅箭頭的方向往上走。圖片:ArcherEmiya

不過這個開口被蘿藦花用東西堵住了,這個東西叫做“着藥點”,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爲雄蕊的兩個花葯(產生花粉的位置)長在這上面。天蛾必須用大力才能把嘴從這裏拔出來,這樣,着藥點就會連着花葯一起被天蛾扯下來,掛在口器上。天蛾嘴巴上掛着花葯,在它找下一朵蘿藦花吸蜜的時候,花葯上的花粉就會沾到柱頭上,完成授粉。

蘿藦的着藥點。字母v黑線深色東西是着藥點(附着花葯的點),字母x所指的黃色橢圓形是花葯(產生花粉的器官)。圖片:Shinji Sugiura et al. (2005)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18(4):257-62

蘿藦的着藥點被扯下來掛在天蛾的口器上。圖片:Shinji Sugiura et al. (2005)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18(4):257-62

在天蛾拔嘴的過程中,一旦出點什麼問題,比如口器徹底被倒鉤勾住啊,口器被卡得太緊啊,天蛾力氣不夠拔不出來啊……這隻天蛾就完了,只能掛在蘿藦花上一直到死,宛如晾臘肉。花葯無法帶走,蘿藦花也沒法完成授粉了,這導致它的傳粉容易失敗(當然最慘的還是天蛾……)。

有時蘿藦花叢看起來充滿了死亡氣息,各種運氣不好的蝶類、蛾類和少數其他種類的昆蟲,都會被雄蕊死死夾住,晾成一羣臘肉。看起來好像蘿藦是一種食蟲植物,但其實蘿藦並不會爲了補充某些營養元素來捕蟲,花也無法分解和吸收昆蟲體內的營養。蘿藦的“大屠殺”只是它把不夠合格的(非酋)傳粉者給幹掉了,真是心狠手辣口蜜腹劍的壞花花。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5年第269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ArcherEmiya。

夾竹桃科的小可愛們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