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6月6日,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舉辦“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上線開放新聞發佈會。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石挺研究員、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鄧大才教授出席了發佈會。發佈會由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徐劍副書記主持。

從“大數據積累”到“大數據利用”

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www.datarural.com/p/jp/index)由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歷時3年建設而成,其正式開放,是研究院秉持“頂天立地,理論務農”的立院宗旨,本着“惠及學界、服務社會”的理念,推動數據庫建設從“大數據積累”到“大數據利用”的重要一環。

該數據庫目前已收錄的電子化家譜族譜資料達8.44TB,共17723冊,120893卷。該數據庫家譜類型多樣,包括家譜、族譜、房譜、通譜、聯譜等多種形式;時間跨度較長,最早的家譜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明刊本、明抄本亦有358冊、1413卷,清代、民國期間刊本更是豐富;涵蓋姓氏齊全,共有547個,其中陳姓達到7113卷,李姓、汪姓在4000卷以上,葉姓、潘姓、黃姓、張姓、王姓均在2700卷以上;涉及地區廣闊,已覆蓋包括全國33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省的數量最多,均達到了1000冊以上,其中湖南省的家譜數量達到2289冊,29076卷。港澳臺地區的家譜數量爲3742冊、4464卷。

據悉,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是中國農村數據庫、基層與地方治理數據庫中的一個子庫,目前兩大數據庫已有91個子數據庫,其中大部分子數據庫的數據規模在全國乃至全球都處於領先位置。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是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兩大建設目標——全球頂級農村調查中心、全球頂級農村資料中心的一個組成部分。家譜族譜資料中心採取“庫-館一體化”的建設方式,既有實物型的“中國家譜族譜博物館”,又有數據化的“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

爲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服務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家譜和族譜作爲記述一個家族的起源、郡望、繁衍、名人、播遷以及發展的歷史,不僅涵蓋姓氏源流、族規家訓、禮俗儀式等內容,還涉及一些重要事件及重要人物,蘊涵着大量歷史學、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等方面的信息,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歷史文獻,爲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鄧大才教授認爲,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上線開放有重要意義:一是規模性,目前電子化家譜族譜收錄量居全球第一,涉及地區廣、包含姓氏多;二是公益性,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免費向社會開放,不以營利爲目的;三是文化性,家譜族譜作爲記錄宗親關係的紐帶,對鄉賢迴歸,增強鄉村內部凝聚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有一定作用;四是學術性,爲歷史學、民俗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資料平臺和窗口。建設和開放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體現了研究院的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爲全球華人“尋根問祖”,追溯姓氏起源和家族歷史痕跡提供簡單便捷的公益服務。

記者瞭解到,與當前已有的家譜類主題數據庫相比,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更具有獨特性和開創性。在收錄容量上,存儲資料種類齊全,數量豐富;在建設目的上,立足公益定位,不爲盈利,以服務學界、服務社會爲目標;在運行維護上,保持動態更新,將對數據庫內容不斷進行補充與完善;在使用和服務上,設有專人進行維護管理,提供在線諮詢等服務,也歡迎相關團體和個人預約登門查閱。與此同時,研究院也建設了中國家譜族譜博物館,廣泛收藏紙本家譜族譜。

爲方便公衆使用,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提供了在線搜索、在線瀏覽等相關服務。訪問者可通過標籤化處理,直接在搜索框輸入相關信息,一鍵獲取相關家譜資料,實現對資料的精確查詢;也可通過設定具體地區、年份、姓氏等不同篩選條件的限制,找出自己所需要的系列家譜,並且得出相應的數量統計。鄧大才表示,歡迎全球各個家族、房支將自己的家譜、族譜存放於中國農村研究院的數據庫、博物館,永久保存;歡迎全球各地的華人來數據中心尋根問祖;歡迎學界同仁來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進行家譜族譜的學術交流;歡迎研究人員、相關愛好者使用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

——本文編輯來自《華中師範大學建成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中國社會科學網,2018年06月07日。

編輯:素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