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西漢初期的這種軍糧運輸現象被稱之爲“輸粟於邊”,但據後世學者分析,當時輸送的軍糧應該有十餘種之多,因爲考古學家在敦煌懸泉置和馬圈灣漢代烽燧等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確實發現粟、糜、青稞、大麥、普通小麥和豌豆等衆多的糧食籽粒,但是從總體來看輸邊的糧食種類主要有粟、麥、糜、豆等。田租作爲西漢政府徵收田糧的主要手段對“輸粟於邊”同樣功不可沒,在西漢初期朝廷就已經建立起以農爲本的重農政策,到了漢文帝時期政府更是下詔減收天下田租之半。

西漢初建立時期邊疆地帶頻繁經受匈奴的襲擾,據《鹽鐵論校注·擊之》記載:“邊城四面受敵,北邊尤被其苦。”爲了應對來自北方的威脅,西漢朝廷不得不在邊疆傾注大量的精力。

從古代戰爭的角度分析,西漢意欲在邊疆長期駐守軍隊,首要面臨解決的問題就是部隊的軍糧問題。

《孫子兵法·軍爭篇》有云:“將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輸粟於邊”的時代背景

在西漢初期,頻繁的軍事行動對於軍糧的需求更是與日劇增,據後世歷史學家推測,西漢到新莽時代,邊境駐軍通常保持在30萬左右,其一年所需糧食達800萬石,可謂巨量。與此同時西北邊境因爲環境及氣候的影響糧食生產能力非常有限,面臨如此龐大的軍糧需求量必須藉助於內陸軍糧輸送體系,而這正是西漢“輸粟於邊”的軍糧體系雛形。

而“輸粟於邊”這一體系正得益於前文我們提到的西漢重臣晁錯,文帝時期晁錯進言:“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而《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

等到了漢武帝時期,大規模的對匈奴軍事行動頻繁展開,爲了繼續向西北開拓疆土,漢朝軍隊的軍糧支撐體系再度面臨艱鉅的挑戰,據《漢書·食貨志》記載:“中國繕道饋糧,遠者三千,近者千餘里。”這就是是對當時輸粟於邊的準確描述。

西漢軍糧的種類紛繁

雖然西漢初期的這種軍糧運輸現象被稱之爲“輸粟於邊”,但據後世學者分析,當時輸送的軍糧應該有十餘種之多,因爲考古學家在敦煌懸泉置和馬圈灣漢代烽燧等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確實發現粟、糜、青稞、大麥、普通小麥和豌豆等衆多的糧食籽粒,但是從總體來看輸邊的糧食種類主要有粟、麥、糜、豆等。

而“慄”之所以成爲“輸粟於邊”的核心,第一是因爲黃河流域歷來是粟的傳統主產區,能夠爲輸邊提供充足的糧食,第二就是得益於其具有良好的存儲性。據《農書》記載:“五穀之中,惟粟耐陳,可歷遠年。”《新唐書·食貨志》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溼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

而且據現代科學考證慄的耐儲存性古人絕對所言非虛,現代考古學家在發掘隋代含嘉倉遺址時發現有碳化的粟。據科學報告測定,窖內儲粟爲北宋時期,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但窖內糧食顆粒完整,米糠分明。

“輸粟於邊”的徵收體系

數量龐大的軍糧需求量放在西漢是非常考驗政治家時代遠見的最佳試題,根據文獻記載,西漢政府爲了供應西北邊境龐大的軍糧消耗,主要通過兩種方法進行徵集。

一、田租

田租作爲西漢政府徵收田糧的主要手段對“輸粟於邊”同樣功不可沒,在西漢初期朝廷就已經建立起以農爲本的重農政策,到了漢文帝時期政府更是下詔減收天下田租之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

而據《漢書·昭帝紀》載:“耕桑者益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文帝時期的一些政策對於恢復農業生產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從客觀角度分析,這爲西漢賦稅的徵收提供了保證。此外田租主要徵收實物,這意味着糧食主要被中央政府所控制,便於統一協調。

二、入粟拜爵

入粟拜爵作爲田租的補充手段主要是通過民間來徵集,據《史記·平準書》記載:“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當廩者。”因此,募民入粟塞下,以“拜爵”“補吏”“贖罪”等籌措軍糧的政策應運而生。而這個所謂的“入粟拜爵”政策,在當時深受百姓歡迎,政府糧倉因此存儲了大量的糧食。《漢書·食貨志》記載:“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通過官爵來利誘百姓獻糧,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時西北邊郡軍糧的供應問題。

“輸粟於邊”的物流主力

漢代輸粟於邊主要以牛車等畜力車輛運輸爲主,也有驢、駱駝運輸,偶爾也有人力運輸。

牛車是當時運輸糧食的主要工具。牛雖然速度 較慢,但力強耐久,對飼料的要求低,因而普遍使用。《史記·留侯世家》:“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說明牛車就是輸積的主要工具。

“輸粟於邊”的時代遠見

在西漢初期大規模的輸粟於邊,爲西漢政府穩定政權、邊疆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但是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因此爆發,因爲長時間、大規模、遠距離的轉輸給西漢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千里負擔饋餉,十餘鍾致一石。”可見邊郡運輸損耗之驚人,出現“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的情況。大規模輸粟邊,必然徵調大量人力、畜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內地正常的生產發展。基於上述原因,西漢開始實行屯田於邊、就地補充的政策,這不僅緩解輸粟於邊帶來的問題,同時也促使了西北邊郡開發。

最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考量,輸粟於邊作爲特殊時期的政策,對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生活都帶來了很多影響。雖然伴隨着不少問題出現,但是總體來看意義不大。而“輸粟於邊”這種具備時代遠見的先進軍糧體系一方面爲西漢政府擊敗匈奴提供了較爲穩固的物質保障,另一方面,爲連接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同時爲西漢大一統帝國的開創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鹽鐵論校注·擊之》

《孫子兵法·軍爭篇》

《漢書·食貨志》

《新唐書·食貨志》

《漢書·昭帝紀》

《史記·平準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