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此,我们对道德智能体的理论分析就引导出情感智能体(affective agent)的概念,这构成了AI智能体的第三维度。事实上,从道德智能体出发,我们还可以拓展AI智能体构成的其他维度,如情感维度。

目前人工智能及其伦理问题的讨论逐渐聚焦在智能体的概念上。澄清智能体的构成维度有助于推进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也能够为AI设计提供哲学根基。

在智能体的讨论上,学术界已经挖掘出了两个主要维度,一是道德维度即道德智能体(moral agent),这已成为AI伦理讨论的基础概念;二是理性维度即理性智能体(rational agent),这是AI科学理解的内核概念。事实上,从道德智能体出发,我们还可以拓展AI智能体构成的其他维度,如情感维度。当我们回到伦理学史和流派来看,会发现“道德源自情感”的一种理论。在他们看来,道德源自情感。这一理论不仅澄清了道德的情感基础,更为我们探讨智能体的第三维度提供了理论源头。情感智能体(emotional agent)作为智能体构成的第三维度被呈现出来。另外,还可以从情感智能体中推演出第四维度——记忆。这四个维度分别共同构成了智能体的四重维度。

理性维度:与认知和计算有关

第一维度是理性维度即理性智能体(rational agent)。这一维度呈现的是人工智能体与认知和计算有关的能力。从狭义的角度又可以把它称为计算智能体(computational agent)和认知智能体(cognitive agent)。对于这一点可以在人工智能的科学理解中找到充分的根据。美国AI科学家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J. Russell)指出,人工智能是理性主体(rational agent)。在他看来,智能主要与理性行动有关,一个智能能动体在一个情景中采取最好可能的行动。在加拿大AI科学家戴维·颇尔(David L.Poole)看来,人工智能就是研究能够产生智能行为的计算智能体的综合与分析领域。上述观点也得到了国内人工智能专家的赞同。在清华大学张跋院士看来,人工智能研究重要的是让机器智能体实现三件事情:思考/决策、感知、行动。这一观点为AI伦理确立了智能体这样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伦理维度:道德意义被低估

第二个维度是伦理维度即道德智能体(moral agent)。道德智能体主要讨论智能体是否具有道德意识、能否作出道德判断、能否具有道德情感以及能否产生道德调节作用。前三者还是在道德主体框架下展开的反思,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均属于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域。而道德的调节作用已经延续了后现象学调节理论的路径,重在探讨智能体与人类道德行为构成的问题。在实践层面主要表现为与设计相关的路径,比如通过将道德伦理观念嵌入到人工智能体的设计之中,从而让智能体产生道德化的行为或者引导人类产生道德行为。但是,道德智能体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因为在这一维度之中隐藏着其他维度,如情感维度。返回到哲学史,我们会发现很多哲学家论述了道德源自情感的观念。从近代哲学看,这一理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弗兰西斯·哈奇森;从当代哲学看,胡塞尔是典型的代表。他已经论述了“道德概念是以情感或者情绪的意识为基础”和“伦理态度是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观点。当然,他也在伦理与感情的关系上划出了一个界限:如果道德完全基于情绪,那么会产生两个不利的结果。一是道德完全成为主观性的东西;二是情感的起伏变化无法为价值判断和道德提供正当基础。在二者基础上,一个基本的观点变得明晰起来:伦理道德可以在情感或者情绪基础上发展出来。

情感维度:为AI奠定扎实基础

如此,我们对道德智能体的理论分析就引导出情感智能体(affective agent)的概念,这构成了AI智能体的第三维度。情感智能体强调让AI去理解人类感情,以及产生能够表达人类可理解感情的行为。相比上述两个维度,感情性维度与AI伦理的讨论的关系显得异常薄弱。事实上,理性维度和伦理维度只是在显性层面上为AI伦理的讨论奠定了基础,而情感维度则从隐性层面为AI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情感智能体能够为我们解释AI与人类生命的关联提供很好的反思基础。

那么如何看待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呢?对于人类而言,存在理性、道德和情感的关系。理性和情感是对立的范畴这一观点异常成熟。在情感与道德的关系上,如果我们接受现象学的观念,那么情感则成为道德的生成基础和逻辑基础。但是对于人工智能体而言,这种关系显然变得完全不同。从AI 的科学定义来看,更加强调计算和认知维度。计算和认知是最基础的维度,体现了智能体的计算和学习机制,在这一基础上展现出感知、决策和行动的类人行为。而就道德维度而言,这更多是多数伦理学家、哲学家基于人类中心立场而采取的看法,希望人工智能表达出价值判断、道德评价或者做出道德行为。在诸多立场中,维贝克的后现象学路径因为其可操作性而备受关注,通过设计来嵌入道德价值。相比之下,情感维度是尚未成熟起来的维度。在诸多的AI情感讨论中,情感被纳入到计算主义中,成为可计算的形式。这种做法仅仅看到了情感作为的实体性规定,而忽略了内在表达和外在表征的方面。

记忆维度:指向生命的本质所在

情感智能体概念并不是分析的终点,从中还可以推演出智能体的第四维度——记忆。从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观点看,熟悉感和认识是我们走向真实记忆必然碰到的问题。所以,对于人类自身而言,有着一条从熟悉感和认识出发,走向记忆的演化之路。就人工智能发展而言,我们也能看到隐隐相似的地方。众所周知,理性智能体的维度变得非常成熟。AI在数据存储和提取方面有了极大提升,发展出强大的计算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显示出一定的因果推理能力。尽管如此,依然难以解决长期记忆、情景记忆的问题,更难以避免深度学习中的灾难性遗忘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一些AI科学家提出“记忆优于知识”“为人工智能增加点记忆”等观点。但是,由于对与AI有关的亲近感、熟悉感没有被揭示出来,再加上在记忆这一端点上,由于记忆附属论观念的限制,AI智能体讨论的意义依然显得不明确。幸运的是,现象学家无疑给予了我们更深刻的洞见,在伽达默尔看来,生命拥有了记忆才变得更加丰富;在利科看来,在记忆和遗忘之下是生命。所以,通过他们的记忆哲学,我们进一步拓展出了AI智能体的第四维度,并且能够看清楚AI智能体最终指向生命的本质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