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無論自行火炮還是牽引式火炮都非常強調機動性,行進間急停射擊,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從目標獲取、火力協調、射擊到撤離陣地不超過3分鐘。

之所以這樣苛刻,是因爲現代炮兵反擊速度實在太快了。在各種炮位偵察校射雷達、移動目標偵測雷達和先進計算機加持下,反炮兵火力5秒之內就能定位目標,1分鐘內炮火就覆蓋過來。

再像以前那樣慢悠悠的開炮、轉移陣地是萬萬不行的。

不過現代炮偵雷達雖然反應速度快,極大的改變了炮戰面貌,但也不是完美無缺、包打天下的裝備。因爲:

1、雷達受各種自然環境限制,如地形、雨雪霧霾等天氣影響,定位精度仍然不足,不能滿足精確射擊要要。

對近距離迫擊炮定位還比較精確,如瑞典“亞瑟-A” 反炮兵雷達對迫擊炮定位精度在8*12米範圍內,炮火覆蓋就能摧毀目標。

▲瑞典愛立信公司研製的亞瑟反炮兵雷達

但對遠距離榴彈炮、加農炮、火箭炮等目標,炮偵雷達的定位範圍就較爲寬泛,大於炮陣地範圍,達不到精確射擊要求。

2、各種身管火炮都有冷炮發射問題,身管、發射藥在適應過程中導致首輪發射彈着點散佈較大,難以直接命中目標,給對手留下躲避時間。

再加上飛行距離越遠,炮彈受風速、重力、地球自轉等因素影響越大,彈着點散佈也越大。

所以在敵方炮兵快速機動情況下,首輪炮擊殺傷程度有限。敵方自行火炮完全可以在極速射後1分鐘內轉移到200米之外,從而遠離反擊炮火覆蓋。

▲美國TPQ-37型遠程炮位偵校雷達作戰示意

3、己方炮兵射擊時還要時刻提防對方反擊。尤其炮偵雷達是個非常拉仇恨的傢伙,是對方重點清除和打擊的裝備。

炮偵雷達屬於主動雷達,容易受干擾和攻擊。敵方可以用雷達干擾機干擾,也可以用雷達偵察機交會定位測定座標,發起火力反擊。如果打不着敵人反而被敵人反擊成功,那就虧大了。

▲無人機搭配反輻射導彈

所以直到今天,想消滅敵方一個炮兵羣也不輕鬆,在沒有炮偵雷達的年代就更加困難。二戰時,在戰術合理的情況下壓制敵方一個炮兵連也要上百發炮彈,摧毀一門炮更需要幾百發炮彈纔行。

如1941-1944年間,蘇軍和德軍在列寧格勒打了三年艱苦炮戰,用盡了各種裝備和戰術。爲了消滅德軍2門170毫米火炮,蘇軍用8門130毫米鐵道炮發射了300多枚炮彈,才摧毀1門。其難度可見一斑。

▲一戰時德軍的彈幕射擊計劃圖

那沒有炮偵雷達的年代裏,炮兵又如何進行反炮兵作戰呢?

沒有先進科技,就用人力、戰術和大量彈藥來彌補。一、二戰時期,僅發現敵方炮陣地就要大量人力和複雜戰術,精度還不高,需要大量火力覆蓋來壓制和摧毀。

1、光學偵測。

光學偵測適用於近距離炮戰。在目視通視的情況下,安排多個觀察員用望遠鏡、炮隊鏡等光學觀測設備監測敵方開火時產生的濃煙、炮口閃光等現象,再通過交會定位確定敵方陣地,引導己方火炮攻擊。

▲莫斯科保衛戰中的蘇軍觀察員

一條光測基線建立後,正面寬度約6-10千米,偵察距離約10-15千米。

光學偵測距離近,受天氣影響大,複雜地形及叢林地帶中效果不佳。敵方多門火炮同時開火時,觀察員也來不及分辨目標,無法定位,所以要和其他方式配合使用。

2、聲測偵察。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偵測方式,直到今天仍在很多國家使用。

它是被動偵測方式,不發出任何聲音,只用拾音器或大喇叭接收敵方開火時產生的脈衝聲波,通過量取多個聲測站接收聲音的時間差,經過一系列計算得出火炮座標。具有作業隱蔽、抗干擾能力強、不受能見度限制、能偵察隱蔽物後方的敵人火炮等優點。

▲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蘇軍的聽音裝備

整個聲測站由多個聲測哨和計算中心組成,各聲測哨間相距約1000米,用有線電纜連接起來。聲測陣型展開後正面寬度約10千米,對迫擊炮偵察距離3~5千米,對加農炮、榴彈炮偵察距離15~20千米,定位精度約100-300米。

聲測偵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出現了,一開始用於反炮兵作戰,後來又應用到防空領域,監聽敵人飛機。

當時的偵測設備很原始,各種各樣的大喇叭就像大耳朵一樣,看起來頗有喜感。二戰中,美軍有75%的反炮兵偵察是通過聲音偵察方式實現的。

▲像兩個大耳朵

後來聲測設備不斷完善,從早期的有線連接變成無線連接,計算中心也由人力改成計算機。反應時間大大提高,確定目標時間縮短到5~15秒。

80年代後,各國又積極開發新型聲測器材。美國研發的“帕爾斯”聲測器材,使用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處理信號,能同時監聽多個目標,並在顯示器上將敵方炮陣地座標標出來。未來,聲測偵察仍將發揮重大作用。

3、航空偵察。

地面偵測終歸受地形、環境、距離、視野等各方面限制,航空偵察就能很好的彌補缺點。它極大的拓展了偵察範圍,提高準確性。現代無人機能偵察 40-50千米外的敵方炮兵陣地。

一、二戰時期沒這種技術,各國就用大型氣球載人偵察,也爲己方火炮校射。

▲載人氣球

新興的飛機也加入到偵察陣營中來,是其重要任務之一。

蘇德炮戰中,蘇軍用伊爾-2炮兵校射飛機偵察德軍火炮。對必須要摧毀的重點目標,還直接從空中打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伊爾-2飛行坦克

4、日常觀察和判斷分析。

戰場上,雙方都對敵方仔細觀察,從任何蛛絲馬跡中推斷炮陣地方位。如重型火炮羣體型龐大,需要平整堅實的地形部署,不可能出現在陡峭山坡、鬆軟溼地和沙灘中。

炮羣需要大量物質、彈藥補給,通常會依託公路構建。若某天觀察員發現公路附近人員、物資異常調動,就有可能是敵人在新建炮陣地。

▲緊靠公路的火炮陣地

另外,從一些隱蔽地形和植被變化也能發現敵方觀察所和炮陣地跡象。甚至通過彈坑大小、散佈,也能推斷敵方火炮種類、口徑和大體發射位置。這些工作需要平時大量培訓和練習才能完成。

但就算有衆多設備和戰術,反炮兵仍然不容易。

因爲“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敵人不會呆在那裏讓你猛炸,他們也會進行各種僞裝和防禦,如:

1、構築各種混凝土和土木工事,將火炮和人員藏在其中。炮火來襲時,人員躲避。大炮鋼筋鐵骨,不怕衝擊波和破片打擊,除非準確命中,否則很難摧毀一門火炮。

▲防禦工事

就算被炸傷,修復一門火炮也不算困難。只要人員傷亡不大,火力點隨時可以復活。

2、佈置假陣地、製造煙霧、利用僞裝物掩蓋真正的射擊點。真假陣地同時開火,用聲音、煙霧和閃光混淆對方判斷。

多門火炮同時開火時,光學偵測、聲音偵測都會因環境惡劣和數據急劇增多而無法給出準確座標。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3、構築多個備用陣地,火炮在其間機動轉移。反擊速度稍慢一點,敵方就轉移到下一備用陣地去了。

▲各種打擊體系

綜上,戰場上反炮兵非常困難,很多時候只是壓制射擊,需要大量彈藥支持。沒有炮偵雷達的年代,每一次反炮兵作戰都需要周密計劃、精確部署,再加上優秀指揮才能取得戰果。

縱然今天有先進雷達,反炮兵仍然是一項系統、複雜、多單位協作的任務。炮兵是技術兵種,指揮、偵察、射擊各環節都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是當之無愧的“戰爭之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