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的是臨汾的空氣檢測造假的事。8月6日,生態環境部約談臨汾,這是自2017年1月之後,又被國家部委點名約談。這一點上,臨汾是個很爽快的人,約不約?約!

但這次比環保排名靠後更加不甚光彩的是,臨汾的環境檢測竟然造假。據新華社消息:2018年3月底,生態環境部發現,臨汾市6個空氣自動監測站部分監測數據異常,採樣系統受到人爲干擾。於是,生態環境部報警了,4月11日,山西省公安機關抓獲了16名犯罪嫌疑人。

這16人的幕後老闆,竟然是“臨汾市環保局原局長張文清授意局辦公室原主任張燁”等組織實施。新聞看到這的時候,真實又好氣又好笑。可氣的是,身爲環保局局長,不去想辦法降低污染,反而另闢“捷徑”去改數據,這一手流氓耍的,底線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讓人可笑的是,這環保局長智商明顯餘額不足,掩耳盜鈴,不是奇聞。

《臨汾,又是臨汾》,當新華社以這個標題推送文章的時候,估計心裏早已沒了脾氣。早就十二年前,總部在紐約的國際環境研究機構“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公佈了一項報告,就把臨汾列入了2006年世界十大污染城市。而中國官方的報告從2004年起,就開始對臨汾提出警告,臨汾連續三年成爲中國內地城市污染之首。

臨汾是個髒城市,但曾經走出過個軟妹紙柴靜,柴靜講老家的段子:說臨汾的官員到了深圳,一下飛機就各種頭暈目眩站地不穩,身邊的工作人員提供過兩袋臨汾的空氣,吸了兩吸才緩過勁來,醉氧,只有隨身攜帶家鄉的土特產才能治癒這水土不服。

新華社想說點啥,欲言又止了。這十幾年來,山西省環保局都給臨汾的市長寫過公開信,直言“大量焦化、鋼鐵等重污染企業違法建設,肆無忌憚排污”,可依然不了了之,據《鳳凰週刊》記者2006年採寫的一片報道觀察:

這個城市的污染強大勢力由此被窺見——118家焦化廠重只有25傢俱有合法手續,其餘都是違法企業,襄汾縣35家鍊鐵企業42座高爐只有5座具有合法手續。2006年,山西省政府下達的第一批環境污染末位淘汰企業及設施名單。臨汾受命在8月底前淘汰22家企業,但有4家未被淘汰。

轉眼十二年又過去了,提起臨汾的話題,依然還是污染。所不同的,是臨汾官員的膽子越來越大了,竟敢在監測數據上造假了。這是舉國上下憤怒討伐假疫苗之後,又一個造假的惡劣行爲。

讓生態環境部無語的是,臨汾市涉案的16名人員,“上至博士、下至初中生,都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爲沒有正確認識”,特別是涉案的環保局辦公室主任認爲干擾監測僅僅屬於違規,不知道這是犯罪。

這TM就扯淡了,這也明白了爲啥十幾年來,臨汾一直是污染城市的“鐵帽子王”。

山西不只臨汾,晉城和陽泉都曾被生態環境部約談。進入環首都2+26空氣質量聯防聯治城市圈中來,雖然短期內壓力山大,但從長遠來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追求高質量發展是趨勢,越早擺脫污染行業,越早換來綠水青山。

發展,不就是讓人民生活的更好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