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個詞叫“”。

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我們身邊有些人確實特愛懟別人,而且是無論大事小事,無論場合對象,無論有理沒理,他張嘴就懟。這種現象在網上尤其普遍。有些人的留言就只有懟這一種風格,進一步爲了增加語言的效果,就會使用一些過激的字眼,甚至帶有明顯的人身攻擊傾向。

在昨天的後臺留言當中也有人跟我討論,他說:“我前段時間還是挺溫和的,不知道爲什麼這段時間就特別想跟別人幹架,聊天的時候,聊着聊着就能吵起來;在網上留言的時候,本來是想表達支持,可不知道爲什麼,寫着寫着就變成指責了。”

其實這些現象都好理解,這些行爲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攻擊性的增加

弗洛伊德認爲,人有一種死亡本能,這種本能就想毀滅自己,但是一個人的理性又會控制自己行爲,不會去毀滅自己。那麼這種死亡本能所帶來的破壞性和攻擊性,就會轉移到周圍的人或事情上面。這種本能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進一步的觀察研究發現,其實一個人的攻擊性,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它往往都跟一種心理狀態有關係,這種心理狀態就是挫折感

舉個簡單例子,一個考試失敗的小學生,他回到家以後,就會不好好說話,大吵大鬧,甚至砸東西。一個成年人也有類似情況,比如說在單位,開大會的時候,領導當衆批評了你,同事也指責了你,你心裏就體驗到了非常強烈的挫折感。下班回家以後,一進屋,你看什麼都不順眼,於是對老婆對孩子就表現出了一種很強的攻擊性,忍不住要跟他們吵一架。

所以攻擊性往往是跟強烈的挫折感緊密相連的。

那麼我們如果把挫折感的問題解決了,那攻擊性也就自然降低了,或者消除了。

推薦的第一種方法是替代。當你有一個目標實現不了,產生挫折感的時候,可以替代另一個類似的目標。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當中,把挫折感轉化成進步的動力和能量。比如三國裏邊的劉備一開始請到軍師徐庶徐元直,兩個人配合很好,而且徐庶幫助劉備打敗了曹軍夏侯惇的進攻,不過最後徐庶由於個人原因還是要離開劉備投奔曹操。劉備就體會到了巨大的挫折感,不過緊跟着他又樹立了新的目標,就是請諸葛亮出來做自己的軍師。先前的挫折感就變成了三顧茅廬巨大的動力。這種模式就是典型的替代。

替代模式是人生當中面對挫折的一個非常棒的模式,我們可以把挫折感轉化成考研究生的動力,將來研究生考得好一點就可以了。沒有喫到蘋果,我們可以喫橙子橘子柿子李子栗子梨,爲什麼非要喫蘋果呢?戀人或者朋友離你而去,你可以想天涯何處無芳草,沒有你我也活得了,就算天涯沒有草,我的窩邊還有草,如果窩邊沒有草,今天晚上就種草。把上一次的挫折變成下一次成功和進步的起點,這是非常棒的替代思維。

另外還有一個建議,可以用成就感來中和挫折感,可以先定幾個小目標,不要太挑戰,難度不要太大。然後一個一個把他們實現了,在這實現過程當中就會油然而生成就感。這個成就感可以把你心裏邊挫折感那些黑暗能量都給抵消掉。

第三個小技巧就是發展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做一點自己感興趣的事,這樣就可以轉移注意力,中和挫折感。比如翻一翻曾國藩的日記,大家就會發現,曾國藩每天都會下圍棋,興趣愛好堅持了很久,在戰場上失敗,官場上受排擠,非常挫折非常壓抑的情況下,通過下圍棋這個小小的興趣愛好,讓自己的心理保持了平衡與穩定,這也是一個非常棒的方法。

另外最後提醒大家,如果我們身邊有一個人經常在留言當中表現出明顯的攻擊性和挑刺的傾向,建議大家要保留一份寬容和理解,如果你看不慣,你可以選擇忽略它。持續的攻擊性是一種挫折感的表現,人家都被挫折感包圍了,我們就不要再去打擊他了。

好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兒,平講平說咱們明天接着說~

本微信公衆賬號發佈的內容均爲原創,如果您喜歡,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媒體及公衆號轉載,請回復“轉載”獲得“轉載需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