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偏癱康復的目的不能以是否恢復肌力爲標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不能誤以爲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其實在偏癱患者的康復過程中,家庭或者說家屬擔當着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溫馨、家人的親情以及督促訓練是偏癱患者戰勝殘疾最有力的支持。

中風偏癱後,病人很痛苦,家屬受拖累,通過科學的康復訓練可以讓患者得到相應的恢復。然而在工作中,我們發現偏癱患者及家屬都存在一些誤區,致使延誤了患者的最佳康復時機,導致不必要的殘疾,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誤解一:照顧可以代替康復

據統計,大約70%的中風患者從沒接受正規康復治療,出院後不是自己顫顫巍巍走動,便是坐輪椅依靠家人照顧。研究發現,做不做康復治療,患者的恢復差異性很大,越是年輕、病情輕的患者做康復治療的效果越好,治療意義越大。

誤解二:不用做康復治療,打針喫藥就能治好偏癱,在這種錯誤觀念引導下,容易亂投醫、白花錢

很多人認爲,治療中風偏癱、不會說話、不能喫飯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針喫藥,其實臨牀上早已證實,康復治療是目前對中風偏癱、失語、吞嚥障礙等後遺症唯一有效的方法,國外也早已普及,病人得了中風7天后就要轉到醫院康復科康復治療。

誤解三:認爲康復治療要等到後期纔開始,致使耽誤了治療時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

事實上不論腦出血還是腦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穩後,康復訓練即可開始,正規的康復訓練開始越早,康復效果越好。一般來講,腦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徵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小時後即可進行康復,康復量由小到大,循序漸。大多數腦出血康復可在病後7~14 天開始進行。

誤解四:康復是醫生的事,與家屬、患者關係不大

有些患者病後變得敏感脆弱,表現爲對醫生的過度依賴,缺乏康復訓練的主動性,認爲醫生的手法、鍼灸等纔是治療,自身的主動訓練是沒有用的。其實對腦卒中患者而言,主動訓練比被動治療要強很多。

還有不少家屬錯誤地認爲只要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就萬事大吉,與自己關係不大。其實在偏癱患者的康復過程中,家庭或者說家屬擔當着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溫馨、家人的親情以及督促訓練是偏癱患者戰勝殘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癱患者的穿衣、進食、如廁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在家庭中不僅可行,而且還極有成效。可以說偏癱患者能否回到家庭、重返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對偏癱患者繼續康復的質量。

誤解五:康復治療等同於推拿,就是按按摩、活動胳膊、拉拉腿,簡單易學

這是最嚴重錯誤的觀點,很多患者家屬都依葫蘆畫瓢,貽誤患者病情。康復訓練必須在經過專業人員指導下,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按步驟一步一步的進行訓練,具體的可以精確到每一塊肌肉,每一個動作都不是隨意的,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訓練方法,不然,肯定會出問題。比如好多患者都出現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疼痛、肩手綜合徵等問題,就是沒有按要求來做導致的,而且後果非常嚴重,一旦出現肩手綜合徵,基本說病人這個胳膊、這個手就殘廢了。

誤解六:訓練強度越大,恢復越好

中風後康復訓練程度並不都是越強越好,越積極越好,而是要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不少家屬認爲,偏癱就是肌無力,可以通過練習握力器或拉力器來恢復。其實中風偏癱有別於周圍神經損傷所致的肌無力,它不僅存在肌力問題,更重要的是運動模式發生了改變,單純的肌力訓練不足以恢復功能。大部分患者癱瘓側的肢體會有肌肉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如果訓練方法不當,則會加重肌肉痙攣,如用癱瘓側的手反覆練習用力抓握,會使患側上肢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手指張開困難,反而對手功能的恢復形成更嚴重的阻礙。

因此偏癱康復的目的不能以是否恢復肌力爲標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不能誤以爲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除了上面提到的痙攣,如果用力過度,還有可能造成關節損傷,最常出現於肩關節和髖關節。即使一些輕微損傷,外表看不到紅腫、淤血,也能引發關節內部的慢性炎症和粘連。

誤解七:下地走路越早,恢復就越快、越好,這種錯誤做法造成“劃圈”步態

正常人步行是雙下肢各關節按照一定規律協調地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撐身體和邁步的動作。偏癱患者如未經合理的訓練而急於開始步行練習,則會出現典型的偏癱步態,就是人們常見的“劃圈”,是典型的誤用綜合徵表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