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本月公佈,四個實施辦法將揭曉

新京報快訊(記者 黃哲程)記者昨日從北京市城管委瞭解到,《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以及四個生活垃圾分類配套實施辦法將在本月底前公佈。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固廢處調研員吳潤江介紹,依據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北京市城管委制定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以及四個配套實施辦法。方案和實施辦法目前已經成稿,並經北京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預計將於本月底前正式公佈。

吳潤江介紹,《方案》堅持法治先行、依法治廢,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以上率下、主體履責,突破難點、建立互信。根據新修訂的條例,明確市、區、街道(鄉鎮)和各委辦局、社會單位需要做的具體工作,並對條例實施過程當中的監督檢查、行政執法、保障措施等作出指導。

四個實施辦法主要針對居住小區、黨政機關社會單位的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過程、垃圾減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和措施,指導工作實際開展。比如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層面,將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明確垃圾分類的基本品類和目錄。同時將規範垃圾桶的配置,要求標誌醒目,設置合理。

吳潤江介紹,明年5月1日新條例實施之前,北京市垃圾分類的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措施將基本部署到位。

■ 探訪

西山庭院小區

黑水虻蟲喫掉垃圾排出肥料

西山庭院是海淀區第一個建成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的試點小區。在海淀區西山庭院小區東側的一間平房裏,有一臺“有機垃圾消化器”,裏面養殖着一羣叫做“黑水虻”的特殊蟲子,這些蟲子是西山庭院就地處理廚餘垃圾的祕密武器。

有機垃圾消化器分爲8層,每一層像一個抽屜,打開最底層,淺褐色的廚餘垃圾中,能看到小小的白色蟲子。西山庭院物業服務中心環境專業經理李英慶介紹,這些蟲子就是黑水虻。

將分揀後的居民廚餘垃圾切成碎片後,投入有機垃圾消化器,並放入黑水虻幼蟲,經過9天的消化處理,黑水虻就能將喫下的廚餘垃圾轉化爲蟲糞,成爲有機肥料,用於園林綠化。除了骨骼、粗纖維等物質外,黑水虻幾乎能夠消化所有種類的廚餘垃圾。使用過後的老熟黑水虻還可以作爲羅非魚、雞、鴨等動物的高蛋白飼料。

今年夏天,物業在小區試養了羅非魚,把黑水虻作爲飼料,幾個月後就長成了大魚。物業工作人員把長大的羅非魚作爲獎勵送給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居民,收到魚的居民都非常高興。

西山庭院小區共有26棟樓,644戶業主,另有18家商戶及1所幼兒園、1所書苑,整個小區冬季每天能產生20公斤廚餘垃圾,夏季在140公斤左右。去年12月小區引入黑水虻後,西山庭院的廚餘垃圾平均減少了約30%。“黑水虻喫進去的是廚餘垃圾,排出來的是肥料,渾身都是寶。”李英慶笑着稱讚道。

在西山庭院小區2號樓南側,記者還看到一個圓柱形裝置,表面寫着“蚯蚓食堂”四個字。李英慶介紹,這是小區試點使用的自制“蚯蚓塔”,也是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裝置。

“蚯蚓塔”內部中空,直徑約15釐米,高度50釐米左右,由白色PVC軟管制成。李英慶介紹,“蚯蚓塔”用於簡易處理無刺激性氣味的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在“蚯蚓塔”一端鑽一個小孔,把有孔的部分埋入地下土壤,蚯蚓可以從孔中進出。居民只需在開口處投入切碎的、無刺激氣味的廚餘垃圾或者寵物糞便,蚯蚓就可以分解掉生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轉化爲機肥,可作爲小區綠植的肥料。

“投入的廚餘垃圾必須沒有刺激性氣味”,李英慶說,帶有蔥薑蒜的食物,蚯蚓不喫,也就起不到降解垃圾的作用。

除了蚯蚓塔,小區物業還想出了環保酵素的製作方法。只需把廚餘垃圾中的菜葉、果皮等切碎,與糖類、水按照3:1:10的比例混合,攪拌後裝桶,發酵三個月後就做成了環保酵素。環保酵素可以用於落葉堆肥,還可以沖洗公共衛生間。

■ 探訪

蘇州橋西社區

廚餘垃圾“打底”開闢種植園

西山庭院就地處理廚餘垃圾的經驗也傳到了海淀區蘇州橋西社區。社區居委會主任李春燕專門組織居民前往西山庭院,參觀了黑水虻處理廚餘垃圾的過程。

今年,蘇州橋西社區也與第三方企業對接,引入黑水虻處理社區廚餘垃圾。李春燕介紹,企業將社區產生的廚餘垃圾拉走後,通過黑水虻將這些垃圾轉化成有機肥,並配比一定的土壤和其他成分,最後送回社區用於綠化養殖。

僅今年夏天,社區就收到了企業送來的3噸有機土壤。小區內還開闢出了一小塊土地,供居民一起體驗用廚餘垃圾轉化成的肥料土壤種植物,這塊土地也成爲社區孩子們的農耕體驗園地。

爲激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社區從2013年下半年起,招募了120名居民作爲志願者,每天值守管理小區垃圾分類,並採用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形式,按季度向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居民發放獎金。

如今,蘇州橋西社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從2013年的86%增長到今年的接近90%。目前小區廚餘垃圾分出率超過15%。

記者從海淀區城管委瞭解到,海淀區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工作已達60%,目前已有部分小區試點運用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未來將在更多有條件的居民小區推廣。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協作記者 吳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