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柱是一辆车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前风挡玻璃两边的这两根柱子直接关乎一个任何人都无法轻视的问题:安全。这个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乘员的安全和行人的安全。

对于当代主流的笼式车身而言,A 柱的存在得以使承载式车身结构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车身刚度,在汽车发生正面各个角度碰撞时保护驾驶舱减小变形,对驾驶员以及乘客的安全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在真实事故中, A 柱如果断裂,车内乘员基本不保。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碰撞测试中, A 柱变形或者断裂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了。

A柱材料的使用绝对是优先级的,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所以,一般在车身结构材料示意图中,A柱和B柱材料的颜色标注基本都是最红的,因为这里一定会使用最高强度等级的钢材,也就是超高强度的热成型钢。

那么,为了保护车内成员的安全,A柱设计一定是越粗越好吗?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不是。因为,除了车身结构的强度要求外,A柱的粗细直接决定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安全因素:A柱盲区。

A柱盲区是指每当汽车在行驶或者转弯时,驾驶者的视线都会被A柱部分遮挡,造成一个视线上的盲区。尤其是左侧A柱盲区,因为离驾驶员更近,盲区扇形面积更大,在左转弯时极容易造成事故。所以,一般的驾驶员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左转弯时,基本上都要探头看下左前方的道路情况。

A柱盲区直接决定车辆左右转弯时行人的生死。数据统计:A柱盲区在一辆车所有盲区中只占25%,但是却引发了30%汽车交通事故。在六大驾车盲区中,事故率居首,致死率居首。

A柱越细当然盲区就越小,盲区越小事故率就越低喽,但是,A柱越细车内乘客保护就越差。于是,这个在乘员保护和行人保护这个矛盾中纠结了一百多年的A柱,直到今天还是争论不休。

人们为了减小或者消除这个盲区,也是煞费苦心,花样翻新。比如“劈叉”、“镂空”、“穿孔”。最终,都因为成本高、不实用和降低A柱强度而被弃用。

早在2014年,捷豹路虎曾在此前虚拟现实的基础上推出“360 Virtual Urban Windscreen”(360 度虚拟城市风挡玻璃技术)科研项目研发计划,灵感来自于路虎最初的“Transparent Bonnet”概念,利用隐藏在格栅内的摄像头反馈数据让引擎盖呈现半透明的状态,将致力于消除驾驶者的视野盲区。这个项目因为成本太高至今未能实际应用。

直到去年11月美国14岁少女Alaina Gassler在博通大师赛上带来了一个名为“通过消除盲点以提高汽车安全性”的项目。这个想法让这个14岁的少女获得了Samueli基金会的2.5万美元奖金。

据Gassler介绍,用于完成这个项目的原型系统包括投影仪、网络摄像头和3D打印材料。办法就是在汽车的A柱上安装一个摄像头监控外面的场景,同时摄像头能将视频发送到车内的投影仪上,投影仪就能将图像投射到柱子上。

虽然,这个解决还未在美国车企的实际应用中体现,但是,我们国内的一家新势力造车已经率先在量产车中选装“透明A柱”了。这家车企的名字叫做合众汽车,全世界第一台搭载“透明A柱”车型叫做哪吒U。

哪吒U的“透明A柱”设计思路和Gassler的异曲同工,摄像头被放在了外后视镜上,投影仪被换成了嵌入A柱的四块OLED屏,有点类似流媒体后视镜。

据哪吒U的工程师介绍,其设计基于哪吒汽车的AR-View系统设计,通过一块12英寸的AMOLED柔性屏安装在A柱内侧,连接内饰,配合自主研发的智能软件算法和外部高清摄像头,让A柱变成屏幕投射盲区画面,使其看上去是“透明”的。

而且这个系统还可根据驾驶员的头部移动来自行调整画面视角。 这是基于哪吒汽车的 " 眉心追踪算法 " ,方法是通过位于方向盘转向柱上的摄像头跟踪驾驶员双眼,计算出眉心位置,从而对 A 柱显示屏的显示透视角度确认,并进行实时显示,让驾驶者始终保持视野的清晰。

日前,我在上海举行的哪吒U试驾会上,静态体验了哪吒U工程测试车上的“透明A柱”,从清晰度、亮度、流畅度几个层面来看确实起到了“消除”A柱的作用,在加之可以根据驾驶员座椅前后高低视线的不同,来调节外摄像头的角度来投射不同盲区视角的画面。静态情况下,能够有效解决“A柱盲区”问题。但是,因为此次试驾车上并没有选装“透明A柱”,所以,在运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成像模糊和画面延迟没有体验到。

工程师介绍,试装车上的“透明A柱”可能会存在类似问题,但是,直到目前这套系统还在升级,所以量产落地的车辆搭载的该配置将更加完美。至于大家担心的行驶中左右A柱屏幕会不会干扰驾驶员注意力的问题,工程师解答,“透明A柱”功能只能在每小时30公里以下的低速行驶和转弯的过程中才会启用,高于每小时30公里之后将会变身为信息显示屏,显示时间日期、导航等信息,基本不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

尽管 A 柱可视化技术出现较早,但由于成本、强度、屏幕技术等因素限制并未真正量产。不得不说,柔性屏、算法等技术的成熟为哪吒 U “透明 A 柱”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那么,这个选装价格1.2万元的“透明A柱”意义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装置破解了长久以来乘员安全和行人安全兼顾的矛盾问题,对于新手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视线拓展有着现实的意义。同时,这一技术对摄像头在车身上开发出了新的应用场景,也为未来“透明座舱”打下基础。

至于媒体老师担心的画面迟滞等问题,其实最开始流媒体后视镜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算法的成熟,其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

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不是当下就能成为流行,而是成为流行的时候才会看到它真正的价值。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