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險的經營,保費和淨利潤固然是重要指標,但反映各家財險公司主營業務經營質量的,還是承保利潤。承保利潤背後,體現的是公司對賠付、成本和費用的掌控能力。過去的一年裏,哪些財險公司的賠付高?哪些公司費用高?哪些公司成本高?

近日,券商中國記者從近百份財險公司年報中梳理和估算出一份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的表單,試圖向外界更精確地展示各家財險公司的面貌。

過半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超100%

承保和投資雙輪驅動是產險公司穩健經營的基礎,2019年雖然財險業重回承保盈利,但根據業務交流數據,財險公司去年全年承保利潤僅2.15億元,承保利潤率僅0.02%。這一數字雖然較2018年承保虧損有所好轉,但“盈虧線”依然相當脆弱,凸顯出產險競爭之激烈。

逾60家財險公司如何分得這2.15億元承保蛋糕?券商中國記者試圖通過分析年報披露的核心指標,進而計算出綜合費用率、綜合賠付率和綜合成本率,以此來管窺行業經營能力和競爭格局。

綜合成本率包含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支出,由費用率和賠付率組成。該指標是保險公司用來覈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也是衡量產險業盈利能力強弱的主要標準。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產險公司盈利能力越強。綜合成本率100%時,即代表收支相等,無承保盈利,亦無承保虧損。

從梳理的整體情況看,已經披露年報的74家財險公司中,有49家的綜合成本率都超過了100%,也就是說,行業超過半數的財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沒能包住支出,在承保業務上是在虧錢。

25家擁有承保利潤的財險公司中,涵蓋人保、平安、太保等超大型財險公司,兩家農業險公司、兩家自保公司以及11家外資保險公司。這顯示,大型財險公司在成本控制上優於絕大多數中小型險企;其次,在同等規模的財險公司中,外資財險的經歷質量更好;此外,農業險公司和自保公司擁有較好的承保利潤率。

承保利潤在5個百分點以內的公司僅有11家,人保、平安、太保、太平、大地等大型財險公司集中在這個區間;此外還有安信農險、中原農險、三星、紫金財產、愛和誼、中石油專屬保險等。

承保利潤在5至10個百分點的公司有8家,分別是三井住友、史帶財產、安達保險、東京海上、久隆財險、蘇黎世、日本財險、鼎和財險。

承保利潤能有10個百分點以上的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都算不錯的了,但券商中國記者還是發現,去年有少數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在90%以下,如樂愛金、華泰財險、英大財產、鑫安汽車、鐵路自保,最低的美亞保險綜合成本率不到70%,這些公司的業務質量和管理在業內可謂優秀。

不少人都瞭解,財險公司的保費和利潤都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中。但統計顯示,這些大公司保費雖然做得大,但是承保利潤也非常薄,盈利和虧損往往就在一線之間。比如人保財險、太保財險綜合成本率分別爲98.9%和98.4%,大地財險綜合成本率達到99.89%。

外資險企美亞保險的綜合成本率在財險行業中排名第一。年報顯示,責任保險爲該公司第一大險種,其次爲意外傷害險、貨運險、企財險、短期健康險。除了短期健康險,其他險種均實現了承保盈利。該公司2019年保費收入爲17.8億元,淨利潤就達到了2.32億元。

誰家賠付高?

保險公司賠付較高的原因,與天氣、自然因素有關,也與市場化程度、業務質量有關,經濟環境經濟景氣度也會影響保險賠付。

2019年,財險公司保費收入1.16萬億元,綜合賠付率61.67%,同比上升2.27個百分點。券商中國記者統計顯示,財險公司中綜合賠付率高於61.67%這個平均值的公司有36家。其中既有人保財險、中華聯合這樣保費規模非常大的公司,也有陽光信保這樣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多的公司。

目前我國車險市場規模在8188億元左右,在產險公司保費收入中佔比超過70%。財險公司綜合賠付率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商業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商業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迄今已進行三輪,實收保費增速低於賠付增速,帶動賠付率明顯上升。

車險是對賠付率影響最大的因素,大型財險公司車險佔比一般較高。上市公司中,人保財險以65.9%的綜合賠付率居於首位。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大地產險等公司的綜合賠付率也都超過55%。

此外,由於經濟轉型,一些信用保證保險做得較多的公司,在經濟下滑時期出現違約踩雷增加,也是拖累賠付的一個重要原因。券商中國記者獲得的行業數據,2019年信用保險承保虧損22.32億元,承保利潤率爲-54.20%。

券商中國記者統計,綜合賠付率最低的十大公司,包括美亞、鐵路自保公司、衆惠相互、安達保險、華泰財險、匯友互助、史帶財險、前海聯合、久隆財險、瑞再企商,均低於50%。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司中有4家公司不經營車險,兩家是互助保險公司,一家是自保公司。

誰家費用多?

費用支出是保險公司要管理要效益的主戰場。近年,財險公司倡導的科技賦能、優化流程,減費提效等手段,不少都是在壓縮管理費上做文章。不過,數據顯示,財險行業整體費用率並不低。

2019年,財險公司綜合費用率爲38.31%,同比下降2.43個百分點。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數據顯示,74家財險公司中綜合費用率高於38.31%這一均值的公司達到了57家。僅有7家公司綜合費用率小於30%,大部分公司位於30%-70%區間。佔據市場七成以上份額的3家大型財險公司綜合費用率位於33%-39%區間。

綜合費用率主要由業務獲取成本(即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和一般管理成本構成。手續費主要包括向保險中介機構和個人代理人(營銷員)支付的所有費用,包括手續費、服務費、推廣費、薪酬等。一般管理成本主要是業務及管理費,涵蓋除手續費及佣金之外的管理成本,包括職工薪酬、職場租金、廣告及業務宣傳費、業務招待費等。

如果進一步聚焦於手續費佣金支出和業務管理成本,可以發現,74家財險公司2019年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爲1598億元,業務及管理費支出爲2557億元,兩者在已賺保費中的佔比分別達到了15.6%和25%。佔據市場七成以上份額的3家大型財險公司業務及管理費佔比位於20%-27%區間,大部分公司爲25%-40%區間。

上述數據意味着財險行業每獲取100元保費,平均有超過40元花費在管理成本和支付手續費和佣金上。

“理論上,保險公司的後線運營管理成本不應該這麼高,除非體量特別小。國際上,特別大的公司一般在10%以下,中小公司可能10%出頭,體量特別小纔會超過20%。”一位資深財險精算負責人告訴記者,也許個別公司特定時間會高一些,但是整個行業如此高的業務管理費的確值得深思。

“這是因爲手續費及佣金支出不僅在‘手續費及佣金’科目,還可以在其他業務成本、業務及管理費,甚至在賠付支出等類目中,廣告費、推廣費、服務費都可能有手續費及佣金的身影。”一位長期從事財險精算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這些支出往往是通過特別方式處理過。

券商中國記者獲得的業內交流數據顯示,2019年產險公司綜合費用率雖然同比下降2.43個百分比,但業務及管理費爲2777.44億元,較2018年的2272.83億元增加504.61億元,增長22.20%。

一直以來,手續費監管在業界爭議頗多。有些保險公司人士認爲手續費應該嚴格監管,也有不少人士認爲應徹底放開市場化定價。當前,監管延續“漸進式+嚴監管”方式推進商業車險改革的態度非常明確,漸進式通過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來實現優勝劣汰,或將最終推動市場迴歸良性競爭。

說明部分:

本文所用的相關公式,綜合成本率=(賠付支出-攤回賠付支出+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攤回保險責任準備金+分保費用+保險業務稅金及附加+手續費及佣金支出+保險業務相關的業務及管理費-攤回分保費用+提取保費準備金)/已賺保費。由於記錄在資產減值損失中的計提/(轉回)應收款項的壞賬準備一項無法確認,本次計算未考慮該數值。

綜合賠付率 =( 賠付支出-攤回賠付支出+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攤回保險責任準備金+提取保費準備金)/已賺保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