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這周發了條微博,“2020屆畢業生,找到一個企業願意給你交五險一金就很好了,先就業再擇業。”幾個小時獲得50多萬的閱讀,一千多個贊,而評論區也有很多人不認同這個觀點。

不認同的原因,主要就是一點,畢業後到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會影響到個人長期的職業生涯發展,一定要慎重考慮再做決定,一定要去大公司,想清楚了再就業。

我長期接觸大學生人羣,看到許多同學畢業後的發展變化,我當然知道第一份工作很重要,需要謹慎思考,也十分贊同畢業生優先選擇大企業。

但我們需要考慮當下的環境,18年開始我國經濟開始轉型,人才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後續這兩年中美貿易出現摩擦,20年初新冠疫情來襲,大的就業環境很不樂觀。

而今年874萬畢業生,可謂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前天教育部副部長來公司調研交流的時候,把今年學生的就業現狀,稱爲建國以來最難的一年。

我們再看下時間段,如今已是5月末,畢業生即將畢業,這個時候還在尋找工作的同學大量存在。但大企業的校招一直集中於秋季,早在19年11月就基本結束,當下針對21屆的實習生招聘都已開始,應屆生當下希望找到大公司的機會渺茫,很不現實。

所以我說的這句話,真的是不得不的選擇。

(二)

評論區也有人提到,應屆生的身份很重要,畢業後只要沒有就業,可以一直用這個身份找工作,我承認明面上是如此,並且應對今年特殊情況,教育部還明確表示,學生的學籍檔案等允許留校兩年。

但應屆生的這個身份,重點在於企業是否認可。

試想21屆、22屆畢業了,企業爲何要去選擇一個兩年前畢業遲遲不工作的人呢?再過一兩個月21屆的秋招就要開始了,到時候大家可看看企業的招聘簡章,對畢業時間的要求是什麼。

對於家庭條件較好的同學,感受不到普通家庭學生的焦慮感,不就業也無影響,自然可以慢慢去選擇,但大量同學、家庭需要有個收入來源的生計。

2020年我國的整體發展目標,纔剛剛是全面小康,並未達到普遍富裕。

而過來人,可以語重心長的告知畢業生,找工作要慎重呀,畢竟這句話放哪都不會錯,但一切選擇都是建立於有的選的狀態下,在選項不足的時候,選總比不選要好,這是我的主張。

爲什麼我強調五險一金,因爲這個福利保障體系,對我們普通人太過重要,但由於只到用的時候,纔會覺得必要,因此常常被許多職場新人不重視,更希望到手薪資能多點。

有網友說的對,不要被五險一金當作企業的恩賜一樣,這是企業應當交的,確實如此。但如今還有多少公司想盡辦法不去繳納,不願多出這一大筆費用,只有真正的經歷者才知曉。

甚至在我看來,除非你的家庭條件特別好,否則不要畢業後閒着,一定要先入局,就業了,有五險了,你的許多保障也就有了,否則一個小概率的意外,就可能讓一個還不錯的家庭,一貧如洗。

(三)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大公司好,但遺憾大公司容納不下所有求職者,而中小、乃至小微企業纔是我國經濟的主要支撐。

這也就意味着,我們絕大多數人,至少在職業初期,只能先選擇一家小公司加入。

一些職前教育機構收學生大幾萬乃至十幾萬元,許諾進名企,還有一些課程培訓,都是教學生如何進名企,筆試、面試之類,這些在我看來都並不適合大多數學生。

18歲就是成年人,該認清一些世界真相了。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其實是學校、企業、家庭三方以及學生個人共同決定的。

學校方,學科設置、培養模式都需要轉型,許多高校也在進行轉變,學校知道實習實踐很重要,但一年800多萬畢業生,21屆畢業生預計破900萬,大三大四兩屆學生1700萬人都去實習,社會上又哪有這麼多實習崗位。

企業方,在學校不斷引導生涯教育的同時,企業應該對應屆生安排系列的培訓計劃,做好承接,幫助學生的職業化轉型。但中小企業自顧不暇,一些大企業也不願意持續的投入新人培訓,因爲如今學生的跳槽間隔太短。

家庭方,從衆心理讓很多家長一味的逼孩子學習,卻不知學習之意義,而在職業選擇人,從小灌輸就覺得進寫字樓高人一等,如今四五千的基礎工作搶着做,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一些技能型工作,一萬五、兩萬塊的月薪找不到人。

我國的大學教育已經不是精英教育,而不是普遍化基礎教育,放下讀完大學就高人一等的心態吧。

(四)

如何選擇有潛力的小公司,或許纔是更多學生應該瞭解的。

小公司有很多弊端,我就不多說了,我將其分爲兩類:1.持續在某個領域裏經營的小公司,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生態位;2.一個新成立的創業公司,暫時規模還較小。

對於第一類公司,我們主要了解公司的業務模式,以及個人對具體崗位是否感興趣,是否想長期發展。

我自己團隊裏曾經一個java開發人員,此前就是在一家外包公司,這家小公司跟智聯有穩定的合作關係,後續覺得其技術能力不錯,剛好有招聘HC,他就從小公司進入智聯,去年又跳槽去了去哪兒網。

我們的職業生涯裏,3-5年進行一次變動極爲正常,只有先入局,才能夠真的看清後面的路。

而所謂的迷茫,則是由於天馬行空的想象+未知結果的恐懼。

對於第二類公司,則更爲簡單,主要看創始人背景,以及是否有獲得投資,投資機構的層次,這些可以很大程度判斷出後續走向。

如果機遇不錯,在第二類小公司的,個人的成長的速度,不會差於大公司,還能隨着公司的快速發展獲得可觀的個人經濟回報。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所幫助,非畢業年級的同學,還有許多許多機會,一定早做準備,誰願意將就呢?

但行動總比不動好。

作者孫凌,長期關注大學生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