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是離我們最近的兩個封建王朝。明朝共歷經十六個皇帝,享國276年;清朝若從順治入關開始算起,共有十個皇帝,268年的歷史,和明朝差不多。

雖然明清兩代存在的時間差不多,但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對清朝的歷史會更熟悉一些。稍有歷史常識的人,基本能把清朝的皇帝和年號說個八九不離十。但明朝的皇帝,除了開國的朱元璋、朱棣父子,亡國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其他的能說出名字和年號的並不多。

朱元璋劇照

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清朝確實離當代更近,影響更大一些;二是明朝的皇帝英年早逝的較多。清朝入關後,十個皇帝平均在位時間是27年,而明朝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只有17年。

在位時間短的皇帝,年號使用的時間自然也短,歷史上的存在感就隨之降低了。像景泰帝朱祁鈺、明孝宗朱佑樘、正德皇帝朱厚照、明光宗朱常洛、天啓帝朱由校等人,駕崩時均不滿四十歲。實際上,算上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活到四十歲以上的也只有七人,還不到一半。

木工天子朱由校,23歲駕崩

正是因爲這樣的原因,很多人會對明朝的年號和世系感到有些陌生。其實,想記清楚明朝各個皇帝的世系年號並不難,但不能死記硬背,可以採用分階段記憶的辦法。

縱觀歷史,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它興衰成敗的過程,明朝也不例外。就像經濟週期一樣,我們可以把明朝分爲上升期、平穩發展期和衰退期三個發展階段,再進一步去了解每個階段的歷史。

明朝在上升期共有五個皇帝,分別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以及開創了“仁宣之治”的明仁宗朱高熾和宣德皇帝朱瞻基。

永樂皇帝朱棣

這個時期明朝國力強盛,沒有大的內憂外患,主要對手蒙古人被趕回了漠北,一時半會兒也不敢再來找麻煩。此外,通過鄭和船隊的幾次下西洋,明朝的影響力遠及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一時風光無限。

打斷明朝這種如日中天的上升勢頭的是發生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時期,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崛起,頻頻侵擾明朝邊境。1449年6月,明英宗朱祁鎮率50萬大軍御駕親征瓦剌,卻在土木堡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虜。

土木堡之變

經過土木堡之變,明朝元氣大傷,從此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國內的治理和恢復上面,進入了平穩發展階段。這段時期共有七個皇帝,即明英宗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正德皇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和隆慶帝朱載垕。這個時期的七個皇帝都沒有什麼大的文治武功,但除了明英宗朱祁鎮,其他人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過失,屬於典型的守成皇帝。

1572年6月,萬曆皇帝朱翊鈞登基後,明朝的歷史正式進入了下半場。萬曆皇帝在位的前十年,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力推新政,國家一度出現中興的勢頭。張居正死後,萬曆帝治理國家感到有點兒力不從心,跟大臣們關係也搞得不好,逐漸開始怠政起來。

萬曆首輔張居正

萬曆帝執政的後期,基本上就不怎麼上朝見大臣了。由於皇帝的懈怠,再加上各地不斷髮生大的戰事,明朝的國力逐漸被耗盡,進入了衰退期。這段時期的皇帝共有四個,除了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有明光宗朱常洛、天啓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

王朝進入衰退期後,皇帝的日子也不好過,尤其是最後這三位,可以說一個比一個命苦。在歷史的舞臺上,其實不單是明朝,其他朝代基本也都會經歷這三個發展階段,重複着大致相似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