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各地中小學的學生陸續歸籠開課,近日浙江杭州一所養正小學的孩子們突然火了。只見各位“小神獸”們頭戴精緻別樣的“一米帽”,排隊測體溫入校簡直萌化了。這是老師們爲了孩子們的健康,想出的奇招:“頭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顯示出大家堅決“抗疫”的智慧和決心。其實“一米帽”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種長翅帽子的發明者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而要把這件事說清楚,得和當時的歷史政治背景聯繫起來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很多新政權建立後,開國皇帝都要上演一波“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大戲,是爲壓制功臣,重新劃分政治利益的蛋糕。較爲著名的有西漢開國皇帝高祖劉邦,曾誅殺了韓信、彭越、英布等3個異姓王。在楚漢之爭時,劉邦正是憑藉着這些名將豪傑的幫助,纔打敗了霸王項羽和他的團隊。但遺憾的是隻能同患難不能同享福,老闆做了天下,卻把才華橫溢的手下殺掉。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同樣強硬,坐天下後也曾藉機大肆清洗過一批功臣。但也並不是絕對,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坐得皇位後,就沒有借題發揮殘害忠良。所以有人據此大致總結出一條並不很嚴謹的規律:皇帝的出身越低賤,建國後就沒有安全感,需要殺害部下鞏固統治,所以貴族李世民不同於亭長劉邦與和尚朱元璋。

960年,率軍出征遼國的趙匡胤在陳橋兵變,“被強行”黃袍加身後做了皇帝,隨後返回開封結束了後周的統治,兵不血刃地完成了政權更迭。這也開創了“不流血”建立新王朝的歷史。雖然趙匡胤出身高貴沒有過分猜忌濫殺無辜,但也多多少少擔心見證了奪位事件的部下們重走自己老路,爲妥善處理二者矛盾,他又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

由於威逼後周“孤兒寡母”的趙匡胤,登基帝位並不是名正言順,很快遭到了部分地方節度使的反對,宋太祖不得不御駕親征才平息叛亂。一天他與幕僚趙普聊天時,問到天下之亂,爲何幾十年換了好幾位皇帝?這裏的趙普就是那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主人翁,是個很有遠見卓識的名臣,趙普解釋說原因很簡單:唐代以來藩鎮割據嚴重,君弱臣強才導致了這種局面,皇帝將兵權收歸中央就能有效地避免這種情況。還點出了兩個人:石守信和王審琦,他認爲這兩名禁軍名將兵權太大,建議宋太祖將其調離。

趙匡胤如夢初醒,開啓了一場自導自演的大戲。他擺下宴席,請來石守信等一幫曾經稱兄道弟的“兄弟夥”,當然這都是之前,“黃袍加身”後就得“君爲臣綱”。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趙匡胤開始步入正題,說道:要不是在座的各位鼎力相助,我斷然沒有今天的成就。但你們並不知道,當個皇帝也很難,還不如做個小小的節度使自在。實不相瞞,這一年(960-961)中,我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趙匡胤採用胡蘿蔔+大棒的方法,以退爲進先誇讚了手下一番,又就勢拋出自己的煩惱。皇帝如此這番“推心置腹”的煽情話一出,石守信他們自然要追問是誰跟您過意不去,趙匡胤接着說:誰不眼饞皇帝這個位置呢?這幫粗人跟隨征戰多年,最基本的情商還是有的,聽到這裏慌忙跪拜表明忠心,絕無他意。

“趙導演”牢牢把握着“臺本”繼續說:你們我肯定相信,但擔心有部下貪圖榮華富貴,給你們披黃袍。我給你們指條明路,不如交出兵權做個閒官,買點田產房屋爲後代置辦家業,安度清閒無憂的晚年豈不美哉?石守信等人熱淚盈眶,“激動”地說:陛下爲我們想得太周到了。

就這樣,趙匡胤巧妙地收回了禁軍兵權,此後又通過一系列方式收回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大大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而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也安然無恙,與皇帝結爲兒女親家告老回鄉頤享天年去了。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而新任的將領都是趙匡胤信任且易於控制的年輕小將,而且軍職之間經常調動,最大程度地杜絕了地方實力派拉山頭的行爲。

不得不說,趙匡胤這種沒有流血殺戮處理君臣關係的辦法,很值得稱讚。繼兵不血刃奪取皇權後,再次兵不血刃地加強了皇權。但任何事都要辯證看待,如此一來,造成北宋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尷尬格局,也是在對遼、金、西夏等戰爭中經常喫敗仗的原因,也間接地影響了全社會重文輕武的格局風氣。當然這都後話。從奪權和“強權”這兩件事中,足以看出趙匡胤爲加強自己統治的煞費苦心,也顯示出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權謀手段。

但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解決了兵權這個主要矛盾後,趙匡胤的皇位仍然沒坐舒服,尤其是在上朝時。宋太祖在朝堂之上正襟危坐,文臣武將在下面嘰嘰喳喳,經常是皇帝開大會他們開小會。看着臺下一衆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嚴重影響了皇帝的權威,趙匡胤心裏這個膈應。再說這個皇帝本來就是“巧取豪奪”而來,趙匡胤難免心虛,如此一來就必須要壓制大家嗚嗚泱泱的吵鬧聲。他沒有選擇殺雞儆猴,而是延續了一貫而來的柔和政策,思來想去發明了一頂帶有長長翅膀的帽子。

“長翅帽”的基礎就是普通官帽,只不過兩端各有一根長翅;長翅的原材料是竹篾或者鐵片,以這些爲骨架支撐,輔之以同色系的裝飾,就構成了長翅帽。最開始的翅膀兩端只有一尺長,所以也叫“一尺帽”,後來長度略有變化。按照朝堂規定,官員們上朝要排排坐,而帶着這種帽子只能面對面說話,稍微一扭頭就能碰到對方,所以再想交頭接耳就會很麻煩。倘若強行搖頭四顧,不但有失身份還非常尷尬。久而久之,大家便不再說話而專心聽宋太祖指示,趙匡胤也終於過了把實打實的皇帝癮。他再次用自己獨特的智慧,完美地解決了朝廷秩序和紀律問題。這個小發明也解決了當時的維護皇帝權威促進集權的“大一統”問題。

關於長翅帽還有一件趣事,宋真宗是趙匡胤的侄子、趙光義的兒子,他也沿用了自己伯伯長翅帽的慣例。當時有個名叫寇準的宰相去市場上微服私訪體恤民情,他來到一個菜攤面前詢問菜品價格,結果賣菜老人家見他走過來,慌忙跪拜磕頭。寇準趕緊上前攙扶詢問原因,老人一臉恭敬地回答:草民見到官老爺當然要磕頭。寇準用餘光看下自己確認沒穿官服,又問到:你怎麼知道我是當官的呢?老人解釋說:剛纔我看到您走路進巷子的時候,總是頭一直在東躲西閃不停地動,害怕碰到別人,我就知道您是當官的。寇準明白了,自己帶長翅帽的習慣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而這種特有的長翅帽也成了宋王朝特有的標誌,比如《包青天》中面容黝黑的包拯,《水滸傳》中的佞臣高俅,還有時下熱播劇《清平樂》中的諸多角色,頭戴長翅官帽的人物形象都傳遞出那個特殊的時代烙印。

現在正值全民戰“疫”的關鍵時期,這種1000多年古人發明的“長翅帽”爲今人戰“疫”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應該提出實名錶揚,也不失爲一種獨特的古爲今用。

參考資料:《中華上下五千年》,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與作者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