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演義》,經常見破口大罵,罵不絕口,至死還罵,那恨已到盡頭,但國罵卻一句沒有,可見大家都屬“高雅派”。

比如董卓那麼壞,鄭泰也不過罵他“真豺狼也”,伍孚所謂的罵不絕口,不過“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而已。

而陳宮罵曹操,則是“狼心之徒”,張飛罵呂布,則是“三姓家奴”,黃祖罵孫堅,則是“江東鼠賊”,袁術罵孫策,則是“黃口孺子”,袁術罵劉備,則是“織蓆販履之輩”,許攸罵許褚,則是“匹夫”,張飛罵諸葛亮,則是“村夫”……

總而言之,那些罵,不是說你壞,有多壞,就是鄙夷你的身份,一匹“什麼馬”都沒帶。

甚至於尤其能罵的禰衡,罵死王朗的諸葛亮,都沒有超出這些路數,所以九鴉有時候就想:

黃祖何以會因爲一句“老東西”就“拉死”禰衡?

王朗何以會因爲一句“白頭髮的匹夫”,“蒼白鬍子的老賊”,將“沒臉見二十四帝”,就能氣死?

大家你罵我,我罵你,不管正方反方甲方乙方,不都是這樣罵的嗎?

王朗這麼不經罵,難道是從小沒捱過罵?沒見過罵街?可他不也曾罵諸葛亮一夥是“腐草之螢光”?倒好像你跟爛草一樣,燒起來不過跟螢火蟲屁股似的,一點都不氣人。

那要是都跟他倆一樣,《水滸傳》、《金瓶梅》該怎麼辦?它們動不動就“鳥人”、“直娘賊”、“老豬狗”、“老蒼根”、“賊賤蟲”、“你爹肚裏的蛔蟲”、“你這嚼舌頭的老Y婦!”……這得死多少人?大家還搞不搞“草船借箭”、“火燒連營”、“水淹七軍”、“蔣幹盜書”、“煮酒論英雄”了?

不過這裏面有一件事挺奇怪,那就是這些書裏出現最多的罵人話是“賊”。《三國演義》裏幾乎整篇都是“賊”,《水滸傳》裏明明大家都“賊”氣沖天,可還是要互相罵“賊”,就連《金瓶梅》裏不過都是些市井小人物,大家也還是要互相罵“賊”。

比如《三國演義》裏,造反的張角是“賊兵”,起初挺厲害的那就要叫“賊勢浩大”。劉備等人不管跟誰開戰,跟誰矛盾,那就都要罵對方是“反國逆賊”之類。督郵是“害民賊”,曹操是“曹賊”,孫堅是“江東鼠賊”、王朗是“蒼髯老賊”……反正大家都是“賊”。

而《水滸傳》呢?那就是“賊配軍”、“直娘賊”、“賊禿驢”、“潑賤賊”、“賊賤蟲”、“賊行者”、“賊禽獸”、“倒身臥巷的橫死賊”、“辱門敗戶的謊賊”……反正是“賊頭賊臉賊骨頭賊心賊肝”,沒一處不是賊。

而《金瓶梅》呢?則“賊老狗”、“張四賊”、“賊猴兒”、“賊混沌蟲”、“怪賊囚”、“賊Y婦”、“賊囚根子”、“賊王八”、“賊小肉兒”……一看就無關軍國大事,純屬人民內部矛盾。

那麼很可能,“賊”在古代是最討人嫌,招人恨的,一個“賊”字包羅萬象,罵人“賊”,比罵娘還厲害。所以《三國演義》中被樹爲道德標兵的劉備,就自然也要是“賊”——“大耳賊”。

誰叫你不能沒有敵人,又長了那麼對大耳朵呢?居然“垂肩”了都。要是“及腰”,人人都將嚇跑。

可是第一個罵劉備“大耳賊”的,卻並非大家一直在說的呂布,而是袁紹。而第一個拿劉備大耳朵說事的,既不是呂布,也不是袁紹,而是袁術手下紀靈。而且呂布紀靈所罵的其實都是“大耳兒”,並非“大耳賊”。

當然,這“兒子”、“小兒”,在那時也常用,一般是表示輕蔑侮辱憎恨的,照樣不輕。後來的阿Q哥罵人,不也經常罵“你是我兒子”、“兒子打老子”之類?據說這都可以心理療傷,反敗爲勝。

只是呂布這孬種,命都要沒了,還不能罵“賊”,這很不科學,也不夠文化。

那麼我們且來看看這幾位當初都是因爲什麼開罵的,這很有意。或許還能夠從中學到點什麼東西。

第一個,紀靈。

紀靈之所以出名,是因爲奉袁術之命去攻打劉備,卻不料呂布橫插進來,搞了個“轅門射戟”。他啥事都沒幹成不說,就連回去後出的那個“聯姻”的主意,也全是事故。

這傢伙是最有意思的。

且說呂布打算幫劉備解決困難之後,就把劉備、紀靈都請過來了。

可是呂布要做什麼,紀靈不知道啊!所以這傢伙就嚇壞了。

他一見劉備坐在帳中,起先要跑,卻被呂布像提小孩子一樣提了回來。於是他們兩個就有了一場精彩對話。

哥,你是想殺紀靈耶?

不是。

那你是要殺大耳兒嗎?

也不是。

那你這是想幹啥?

劉備是我弟弟,我要救他。

那你還是要殺紀靈也?

不是不是不是,我就想射一箭……

紀靈號稱袁術大將,武功高強,當初一帶兵過來,劉備就嚇得要死,我本以爲這是何等厲害的漢子呢!哪知道他在呂布手中鳥用沒有。

而這以後呢?

他竟連韓暹、楊奉也打不過。到第21回做先鋒去攻打徐州,還乾脆就被張飛不過十合,刺落馬下。

紀靈將軍真命苦啊!做配角總是命苦。他如此一員大將出來露臉,原來不過爲渲染劉備、呂布、張飛。

第二個,呂布,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

呂布被捉,本來很有活命的機會,不但曹操捨不得,就是求劉備,劉備也答應了。

可是等曹操徵求劉備意見時,劉備卻說了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這意思就是:他什麼玩意兒你不知道嗎?“三姓家奴”、“背主家奴”,誰做他爹誰得死。於是曹操趕緊就改變主意了,說殺吧殺吧不是事。

因此這也就有了呂布那句名言:“是兒最無信者!大耳兒!不記得轅門射戟時耶?”

啊啊,劉備立刻想起來了,那是老子的恥辱,那時候紀靈罵我“大耳兒”你都沒有扇他……當然,這是我瞎編的。

人家羅貫中早說了啊:“傷人惡虎縛休寬,董卓丁原血未乾。玄德既知能啖父,爭如留取害阿瞞?”

你留着做個臥底不行嗎?可是劉備哪敢留?曹操可不是董卓丁原。

第三個,袁紹。

劉備不得志的時候,不知道投奔過幾家,背叛過幾家,他早不知算幾姓那啥了。

劉備當年投袁紹的時候,關羽正在曹操那邊,而袁紹與曹操又在開戰。

關羽什麼人?武神!所以袁紹一說有上將顏良,他就殺了,一說有上將文丑,他就殺了,他是上將剋星,專門打臉。

可是這事被人看見了,沒法不看見!劉備第一次還可以說“莫須是”,第二次卻就連“斬首不能算殺,武夫的事……”也不能說了。

因此袁紹就火了,不但首開對劉皇叔的大不敬,開始罵“大耳賊”,還乾脆命令推出去砍了。

可是袁紹湯麪耳朵,是優柔寡斷之人,劉備又那麼會說,竟幾句話就從“大耳賊”又成座上賓。

“某沒有罪啊,請讓我說句話再死。曹操一直忌憚我,他這是故意讓關羽殺你兩員大將,好讓你生氣罵我大耳賊。你殺了我,革命統一戰線就此崩潰。”

但是袁紹“恍然大悟”,“不害賢”了,劉備感謝“明公寬大之恩”了,又怎樣?這“大耳賊”到底又跑了,成了敵人,最終還三分天下,不叫皇叔,改叫皇帝了。

倒是袁紹連連慘敗,最終生病,吐血鬥餘而死。

查漢代一斗,大約2000ml,人體血量,大概在4000到5000ml之間,這麼說袁紹吐功了得,竟吐了一半!

最終結論,能罵人不是本事,能捱罵纔是本事,劉備曹操都是大家罵大的。而至於劉備是不是最沒信義的人,這事又要另看。

西塞羅老先生以前講過一個特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某雙方開戰,都打得挺累,於是就坐下來談判,決定暫時休戰三十天。

但是某天夜裏,一方的將軍竟去偷襲了,他最後還偷盜公孫龍的技術,白馬非馬:老子沒有毀約,沒有不講信用,我們籤的是“天”,不是“夜”!

那你說,這叫欺詐呢?還是叫用智?好與壞應該以什麼爲前提?九鴉愚鈍,只好在此坐等諸位高論。

文 | 九鴉

圖 | 網絡

(圖片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