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日,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我國上海舉辦,這次博覽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目光,累計參觀人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七千三百多萬人次。世博會的舉辦,是我國經濟實力提高、國際地位上升的體現,也爲世界與中國的交流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令人驚訝的是,上海將舉辦世界博覽會是2002年經過國際展覽局大會投票表決才正式確定的,而早在舉辦日期2010年的整整一百年前,就有一個名叫陸士諤的上海醫生預言了這一重大事件的發生。我國近代文豪魯迅曾經評價陸士諤的充滿自己幻想的作品“皆不稱”,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不怎麼樣,甚至可以歸類爲胡言亂語。然而,陸士諤的幻想卻在如今得以成功應驗,這實在是非常有趣。

陸士諤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是江蘇青浦縣人士,如今,青浦已經成爲了上海市的轄區,所以陸士諤自然也就屬於上海人。十七歲時,陸士諤便跟隨當時的名醫唐純齋學習醫術,他天賦異稟,很快學得了其中精髓,並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前往當時的上海行醫。因爲醫術精湛,他還獲得了當時上海十大名醫的稱號。

陸士諤的才華並不侷限於醫術,來到上海的第二年,他便以“沁梅子”的筆名發表了《精禽填海記》。此後數十年裏,陸士諤又先後發表了百餘部小說,其中有的以歷史、武俠、兒女情長爲題材,有的則是偏向於鍼砭時弊、揭露社會醜惡現象。不過,要說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說,那還得是我們今天即將講到的《新中國》。

《新中國》一書是陸士諤於三十二歲那年,也就是宣統二年(1910)時創作的,其又名《立憲四十年後之中國》。在這部小說中,陸士諤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主人公陸雲翔某一天做了個夢,在夢裏,他來到了推行君主立憲四十年之後的上海,並由此展開了一番奇遇。

首先,陸雲翔來到了大街上,只見“馬路築的異常寬廣,兩旁店鋪鱗次櫛比,櫃檯裏靠著的夥友都滿臉和氣……又見馬路中站崗的英捕、印捕,一個都不見,就是華捕,也都換了服式,都穿着中國警察號衣。”從好友李友琴處,他得知了許多驚人和令人振奮的消息:其一、如今已經是宣統四十三年,治外法權早就被收回,而租界也不復存在了。

其二、當時的中國已經在歸國人才和社會各界資本的共同協作下構建起了自己的製造業體系,質量更好、價格更優的國貨將洋貨趕出了市場。其三、在軍事方面,中國不但擁有總計人數達兩千萬的龐大陸軍,還已經有了八九個大型船廠,能夠自主製造電機驅動的戰艦,海軍戰力爲世界第一。

最爲有趣的便是第四點:宣統二十年時上海舉辦了“萬國博覽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博會。爲了建設場館,國家在浦東開闢土地,並建設了一座橫跨黃浦江的大橋,甚至,在橋下還有一條海底隧道,供電車行駛。實際上,浦東是於1990年才被正式決策開發的,而如今上海浦東、浦西之間不但有着數座大橋,還有着從1971年就通車的越江隧道。

見識到了四十年後的美好世界後,陸雲翔被門檻絆倒而摔了一跤,結果從夢中驚醒,這才發現如今還是宣統二年,剛剛所目睹的一切不過是黃粱一夢。醒來之後,主人公把夢中內容講給李友琴,並在被評價爲是“癡心夢想”後回應道:“休說是夢,到那時,真有此景象也未可知。”

《新中國》出版的百年之後,世界博覽會真的在上海浦東舉辦,而跨江大橋和越江隧道也都成爲了現實。如今,我國早沒有了治外法權和租界,有確實有不少質量不輸洋貨的國貨。另外,我們的海軍雖然不能說是世界第一,但也確實是自主製造,且戰力不俗。

總的來說,陸士諤在小說中的暢想不少都得到了應驗,甚至像世博會在浦東舉辦這樣的預言更是十分準確。客觀來講,這和他擁有超前的視野和豐富的想象力息息相關,而我國在真正的“新中國”建立後飛速發展也爲預言的實現提供了條件。至於魯迅對其作品“多不稱”的評價,則或許更多地是對其作品中缺乏文學性、有些內容過於誇張而進行的否定。

餘音

據學者考證,在陸士諤的小說《繪圖新中國》中,小說主人公陸雲翔在好友李友琴的導遊下,觀覽了1951年的上海,他來到人民廣場(跑馬場)的“新上海舞臺”看新劇,在南京路(大馬路)坐地鐵,到了外灘,忽驚見黃浦江上跨着一架“大鐵橋”,他便問“導遊”:“這大鐵橋幾時建造的?”女士道:足有二十年光景了,宣統二十年(按,1928年),開辦內國博覽會,爲了上海沒處可以建築會場,特在浦東闢地造屋,那時上海人因往來不便,才提議建造這橋的,現在浦東地方已興旺的與上海差不多了。

小說中說這橋是1928年在浦東開辦“內國博覽會”時爲了方便人們來往才建造的。並不是“陸士諤百年前精準預言上海2010辦世博會”。時間不對,一爲1928年,一爲2010年;性質也不對,一爲“內國博覽會”,一爲“世界博覽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