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火鍋,以麻辣鮮香著稱,其來源於民間,昇華於廟堂,其消費羣體涵蓋之廣泛、人均消費次數之大,都是他地望塵莫及的。已成爲四川的代表美食。(圖朱明甫攝)

海外網10月27日電 臺灣“中時新聞網”27日刊文報道四川風土,並介紹川菜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衆家之長,善於吸收和創新”。

文章摘編如下:

位於西南地區長江上游的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及最大城市爲成都市。四川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農業發達,也是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四川川茶、川酒、川鹽、蜀錦等產品自古聞名。四川旅遊資源豐富,擁有包括九寨溝、黃龍、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等5項世界遺產在內的衆多風景名勝,是中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這次文化遊記的拍攝團隊走進四川省的省會成都市,探訪了十二大菜系的川菜。

宮保雞丁,主要通過市場巨大的川菜館作爲載體走向大江南北及海外,聲名遠播,是川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圖朱明甫攝)

川菜是漢族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川菜有着本土川菜與海派川菜之分,本土川菜中,四川菜系又包括川味菜餚、麪點小喫、火鍋等。 川菜分爲三派:蓉派(上河幫)、渝派(下河幫)、鹽幫派(小河幫)。三者共同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發展最高藝術水平。

川菜以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聞名,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衆家之長,善於吸收和創新。

明末清初,辣椒傳入,直至清末,風味特點逐漸定型,後得到創新發展,川菜以家常菜爲主,高端菜爲輔,取材多爲日常百味,也不乏山珍海鮮。其特點爲:“善用三椒”、“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口味多變,包含魚香、家常、麻辣、紅油、蒜泥、薑汁、陳皮、芥末、純甜、怪味等24種口味。代表菜品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肉片、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泡椒鳳爪、燈影牛肉、口水雞、香辣蝦、麻辣雞塊、重慶火鍋、雞豆花、板栗燒雞、辣子雞等。

魚香肉絲是一道著名川菜,其鹹鮮酸甜兼備,蔥薑蒜香濃郁,此法源出於四川民間獨具特色的烹魚調味方法,而今已廣泛用於川味的熟菜中。(圖朱明甫攝)

川菜起源於春秋戰國時的蜀國,秦漢時期初現端倪,漢晉時期古典川菜成型,以“尚滋味”、“好辛香(指花椒與蜀姜的味道)”爲其特點。唐宋時期的古典川菜進一步發展,古典川菜出川,“川食店”遍及都城開封和臨安,以其“物無定味,適口者珍”的風味特色而贏得衆多食客青睞,川菜作爲一個獨立的菜系在兩宋時期形成。

四川人自古以來便有“尚滋味”的傳統,加之川中物產豐富,鳥獸禽魚爲川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而大量使用的蜀姜、川花椒等調料,早在漢代就作爲川人“好辛香”的特徵馳名海內,這個“辛香”指的是花椒與蜀姜的味道而不是辣椒。明清時期,川菜進一步發展,辣椒的傳入,而辣椒與蠶豆(即胡豆)的完美結合創制出的被譽爲川菜靈魂的四川豆瓣被廣泛運用於川菜烹調中,則被視爲近代川菜形成的標誌。豆瓣,俗稱胡豆瓣,在品種繁多的四川豆瓣中,以郫縣豆瓣最爲著名。,繼而泡椒、泡菜、豆豉在川菜烹調中的革新運用,以及川菜三大類24種常用味型、54種烹調方法和3000餘款經典傳統名菜,最終形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鮮醇濃,麻辣辛香”的特點,並發展成爲中國菜的第一菜系。

此次拍攝工作得到了龍炒手、陳麻婆豆腐、溫江龍騰火鍋等餐飲名店以及四川旅遊學院教師、中國烹飪大師李凱以及臺胞孫阿姨等人士的大力支持。攝製團隊拍攝了龍炒手、麻婆豆腐、水煮肉片、回鍋肉、宮爆雞丁、魚香肉絲等多樣經典又富含創新的川菜,採訪中國亨飪大師大師李凱,展示川菜的烹飪技藝和文化淵源。爲了更加了解川菜的文化淵源及人文連結,拍攝團隊還有幸採訪到四川臺胞孫阿姨的家中,品嚐到具有家鄉味的川菜,探尋了川臺美食的融合。

探尋底蘊豐富的川菜文化,僅用三天的時間拍攝,雖稍顯倉促,但在相關單位的用心協助下,卻不減拍攝團隊用心將富含深厚的四川文化底蘊的川菜,透過鏡頭推薦給更多的臺灣民衆,現階段,世界各地雖受疫情的影響,致使大多數人出行的不便,但希冀透過影片的傳達,將這些傳承已久的四川飲食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現到大衆視野裏。

責編:楊佳、李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