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視頻丨工信部規範電商平臺“618”短信營銷行爲

原標題:短信營銷,“狗皮膏藥”早該扯了

一葉知秋,一條短信知“雙11”。購物季不一定有源源不斷的折扣,但一定有源源不斷的營銷短信,更早、更多、更亂。

在“雙11”到來之際,工信部於近日再次強調,不得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請求擅自發送營銷短信。對於營銷短信亂象,監管已是三令五申,無論是《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還是《民法典》,都明令禁止擅自發送商業營銷短信這一行爲。

但金科玉律之下,亂象仍屢禁難止。“登錄領紅包”“送你X折券”“限時大降價”,電商外賣、銀行理財,營銷短信的內容大同小異,來源五花八門。消費者早就煩不勝煩,即便一個個手動回覆T,也根本無濟於事,只能任由App右上角的數字日積月累。

商家樂此不疲,尤其購物節前後,短信營銷“內卷”成風,平常毫無動靜的短信App熱鬧程度堪比微信。這邊罵,那邊發,認知鴻溝背後,是低廉的違法成本、多變的技術套路,以及潛在的市場誘惑,利弊權衡下,商家揹負罵名但也無所畏懼。

廣撒網、多斂魚,願者上鉤,何樂不爲。廉價的短信比之動輒數十上百萬的廣告投放,羣發的消息不僅“便宜大碗”還精準直接直面消費者,即使被處罰也並沒有太大損失。

消費者“大意”了,後悔了,發現了,也晚了。短信營銷治理的難題在於,狗皮膏藥一般的存在,無論是事前的不同意還是事後的退訂選項,幾乎都形同虛設。

就像使用App之前必須同意長篇累牘的隱私和免責條款,在收下10元優惠券的同時,消費者也被迫給了商家肆意騷擾的機會,神不知鬼不覺。至於退訂,你永遠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該回復“T”,還是“復T”,甚至是“復T退訂”。

你退他追,插翅難飛。更猖獗的是技術迭代升級,平臺頻繁更改號段、不法分子利用“僞基站”,使得監管和追溯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給了營銷短信上演貓鼠遊戲的空間。

亂象再往前一步,還涉及到個人信息泄露的泛濫。或許無意的訂閱還有跡可循,但惡意的騷擾便是隱私泄露的明證。網絡時代,“透明人”比比皆是,買家的收件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對於賣家而言唾手可得,更有甚者,將個人信息作爲商品叫賣從而謀取非法利益。

電商大行其道,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買賣雙方的信息對稱,但伴隨着科技更新,買家在消費數據、消費習慣保護上仍然佔下風,這是不爭的現實。初期紅利見頂,賣家對於買家的全面“圍獵”更甚,短信只是營銷狂轟亂炸的一個縮影。

整治營銷短信監管層重拳出擊,做到“敵強我強”,不斷提升監管水平和執法力度。諸如,升級攔截手段、提升違法成本、打擊信息倒賣、嚴查號段發放,從源頭到期間再到追溯,形成更全面深入的監管鏈條。

除此之外,還需要買賣雙方和諧共處。之於賣家是技術活,之於消費者是心理戰。一方面,需要商家的觀念轉變。營銷可以,但別“硬”銷。之於產品,營銷的關鍵在於錦上添花,若無產品質量和服務體驗做支撐,一味營銷只會討人嫌。另一方面,作爲“受害人”,消費者也得留個心眼,勾選同意之前看清誘惑之下的代價,別丟了西瓜撿芝麻。(北京商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