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財訪間】田軒:“全國統一大市場”將爲政策傳導提供高效直達路徑

經濟態勢如何?行業前景咋樣?政策風向是什麼?中國網財經特別策劃《財訪間》欄目,專訪權威專家、學者,用宏觀數據描繪經濟脈絡,從細微之處透析發展機遇。

中國網財經4月12日訊(記者鍾文鑫) 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稱《意見》)發佈,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田軒表示,網絡上有一些觀點認爲,在當下時點提出建設統一大市場,是要重新用統一的中央計劃來主導市場。很明顯,這種理解是偏頗的。

以下爲解讀:

01.爲什麼在此時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目前,我國處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提高生產率、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升級、加大開放力度,暢通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這就要求國內市場具備充分的制度支持、高效的市場聯通機制、資源要素價值的充分發揮。

“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我國也已經在完善基礎制度、建設要素市場、健全市場監管規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同時,依然存在着區域壁壘、標準不統一、創新力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

此次《意見》的出臺,就是對“十四五”規劃中關於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進一步深化,也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上爲未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行動綱領。目的主要在於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作用,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消費、投資水平,暢通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02.什麼是“全國統一大市場”?

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指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統一要素資源暢通機制,統一商品和服務市場水平,統一監管規則規範,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秩序。要加強各部門協調機制,完善制度框架的同時,減少政府幹預;打破區域壁壘,提高資源要素在各個環節的暢通度;強化監管,反市場不當競爭,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等。

03.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否有效提振經濟?

目前受疫情擾動、俄烏衝突局勢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大,尤其是不穩定因素對經濟復甦的持續性衝擊,將帶來經濟的結構性壓力。

從宏觀調控的角度來看,我國穩增長政策主基調不變,同時需要在供需兩端加大結構性調控力度。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形成了緊密配合,在產業政策進行重點聚焦。以推進制度改革和政策引導的方式,破除抑制內需的主要障礙,促進進出口協同發展,推動內需外需平衡機制的建立。同時,強化要素流動機制,促進投資驅動,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雖然短期來看,我國依然是以跨週期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爲主要經濟提振手段,但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將爲政策的傳導提供高效直達的路徑。而從中長期來看,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成爲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強型助力器。

04.“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對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意見》在向市場傳遞深化改革的決心。面對經濟轉型關鍵期,我國在基礎制度、市場環境、技術創新、監管機制等不同層面持續深化改革,並就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明確了行動指南,意在明確各個部門、市場主體、監管機構等參與者的分工與行動路徑,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

意見的出臺,致力於深化改革開放,充分發揮我國體制機制優勢,全面增強市場資源優勢。在宏觀調控方面,以不破不立的態度,對基礎制度、標準體系、監管機制以及市場秩序進一步完善。在此基礎上,立足內需,穩步推進,着力解決制約要素暢通和市場作用發揮的重點環節,打通堵點,提高全要素生產力,暢通內循環。對標國際市場標準,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助力要素跨境流動,強化國內國際市場聯動效應,進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形成。

市場將會迎來快速變化的時期。以前受到區域保護、物流不暢、行政干預過多等不同程度的限制,市場充分競爭的優勢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揮。之後基礎制度、市場結構在全國統一的標準下,將會得到更加徹底的變革,地方行政干預力量趨弱、制度障礙進一步破除,市場秩序更加公平透明,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

當然,變化是多向的,在市場競爭壓力增大的環境中,違背市場規則、阻礙產業進步的主體加速淘汰;利於市場創新、支撐國家戰略目標的主體將日漸強大;而那些具有一定創新和發展潛力,但競爭力尚弱的中小企業將得到更多生存發展所需的扶持和激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