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陳紀英

來源/財經故事薈(ID:cjgshui)

端午節碰撞618,帶來了疫中消費的小陽春。

售賣普通實物產品的商家和品牌,可以借勢618,靠低價促銷,撬動囤貨式消費,迎來業績的瞬時反彈。

但“保質期短”的時令生鮮產品,以及餐飲等行業,受到“即做即賣”的供應量限制,無法像實物零售商家一樣,借力大促“短時爆發”,因此,能否拿捏好端午等節日消費的機會,相當重要。

兩種玩法也對應不同的消費邏輯,大促對應性價比消費,時令對應儀式感消費。

尤其在疫情陰霾之下,能否利用好“時令”紅利,正成爲餐飲、生鮮等本地生活商家的命門。時令運營怎麼做?這個端午,可以看到了幾個愈發明顯的答案。

時令背後,是爆棚的儀式感消費

5月25日,距離端午節還有一週多,00後大學生方平就在電商平臺下單了糉子,但等了一週,因爲疫情原因,商家遲遲沒有發貨。

到了6月1日,等不及的她,匆匆打開餓了麼,下單了一份即時配送的糉子。

下單的不獨方平,餓了麼數據顯示,今年端午糉子外賣銷量同比增長超5成;而翻閱糉子第一品牌五芳齋的招股書可知,端午節所在的第二季度,每年貢獻了五芳齋糉子銷售額的五成以上。

生長於河南縣城的方平,小時候家裏包的糉子,口味單一,“都是甜棗糉,膩歪歪的,我一點也不愛喫”。

這一次,方平特意購買了幾款鹹味糉子,“蛋黃的,五花肉的都不錯,但螺螄粉的翻車了,那個口味太重了,就像放餿了的米飯”。

方平追風的“儀式感”不止端午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杯熱紅酒”,春日暖陽下的一次露營,“端午節的第一口糉子”,一個都不能少。

“既然生活這麼苦,又不能躺平,那就給生活加點糖”,方平吐槽,“大學近三年,疫情就有兩年半,上網課,等解封,查覈酸,下半年大四找工作,還要碰上最難就業季,我們太難了”。

而僅留的“儀式感”,是方平抵禦壓力的“鎧甲”。

當然,其中一些“儀式感”,也許是商家、品牌的合謀,即便如此,方平也欣然接受,“找回一點生活的詩意,不好嗎?!”

與方平的懵懂跟風不同,95後的互聯網大廠員工張樺,則把緊跟時令的“儀式感”,視爲一場中國傳統文化的“輕度文藝復興”,“中國是最爲看重時令的,所以時令消費,殼是消費,裏是文化”。

幾年前,在英國留學期間,張樺還一度是英式下午茶的擁躉,“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爲茶而停”。

轉而癡迷中國傳統文化,始於四年前回國後,“去溯源英國的茶文化,發現根源還在中國”。

今年冬奧閉幕式中的“二十四節氣”元素,就讓張樺頗感驚豔,從“雨水”開始,到“立春”落定,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生命力蓬勃而出。

張樺發現,國潮時令,其實滲透在了方方面面。比如,在遊戲裏,他購買過中秋限量款皮膚,在盲盒裏,他購買過新春禮盒特別款。

“這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潮流化二創,已經破圈,走向大衆了”。

張樺不是孤例,據百度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國潮的搜索熱度上升了528%。

這個端午節,張樺邀約了一衆好友,過了一個氛圍感滿滿的端午節,掛上了藥味濃郁的艾草和香囊,糉子當然並不可少。爲減肥戒碳水許久的張樺,也喫了一個熱量較低的雜糧糉。

與方平的理性儀式感,以及張樺癡迷傳統文化不同,85後的茶葉品牌創業者雲風自稱,習慣時令消費,是爲了“養生健康”。

前幾年創業期間,免不了高密度的社交,以及酒桌上的觥籌交錯。自疫情以來,社交大幅減少,定時一日三餐,他在飲食上變得極爲挑剔,給自己立下了“不時不食”的標準。

他還把這套理論,應用在創業上——在品牌的粉絲社羣裏,推出了24節氣時令茶單,立春的茉莉花茶、雨水時節的小青柑,“發現客戶還挺願意買賬的,疫情這兩年我們業務還漲了不少”。

雲風向《財經故事薈》覆盤,“這種時令消費,一帶來健康養生,二帶來精神滿足——時令,原本是古代的流行文化,現在被重新盤活了”。

本地生活商家,靠“不食不時”翻身

大衆對時令消費的追捧,成爲本地生活商家疫中“求增改勢”的跳板。

乍看起來,老字號餐飲企業松鶴樓似乎有點“頭腦發熱”——疫情還未消散,就連開新店。

要知道,餐飲行業的形勢並沒有完全好轉。國家統計局披露,整個4月,中國餐飲收入同比下降了22.7%,而5月同樣也不樂觀。

松鶴樓自然也未能倖免。“80%的門店,最近幾個月未能正常營業,不同時段關停,或者不能堂食”,品牌運營負責人黃屹告訴《財經故事薈》。

營收雖下跌,新店開不停。剛剛過去的5月,僅松鶴樓旗下面館業務,就新開了5家門店。

“衝動”的底氣在於,松鶴樓依靠 “時令”紅利,不再侷限於“坐商”定位,“行商”業務漸成氣候。

從4月賣到6月初的端午禮盒,就爲松鶴樓帶來了數千萬元的營收,“基本上和我們最近三個月的堂食銷售額持平”,黃屹向《財經故事薈》粗算了一筆賬。

本地生活商家參與端午季活動的熱情,不亞於品牌對於618、雙11的積極度。

疫情之前,上述時令消費,於松鶴樓而言,或許只是“錦上添花”,但疫後兩三年,時令消費,已經成了松鶴樓維持生計的“雪中之炭”。

“靠外賣靠禮盒,我們還能給員工發得起工資”,黃屹透露,“疫情之後,沒能快速從坐商切換爲行商的餐飲企業,估計都難活下去了”。

近年來,包括海底撈肯德基星巴克在內的品牌,都針對端午時令,接連推出糉子禮盒,跨界入局。

這些頭部玩家的熱情入場,本質上是因爲,希望靠此拉近與食客距離,進而帶動常態化商品的銷售。

相比於大促、團購靠低價引流不同,商家更爲看重的是,時令消費,是重新喚醒大衆羣體的潛在剛需,而後通過商品和服務引流轉化,無需陷入低價廝殺,這種增長方式,更健康更正向。

此外,由於時令消費具有可預見性,商家可以提前規劃,增長和轉化的確定性更強。

而且,短促、密集、貫穿全年度的時令消費,也比較符合餐飲、生鮮、鮮花等品類保質期短、供給量穩,即做即賣的供給特點。

大多數商家看重的,也不止是當下的營收額,還有時令營銷帶來的後續轉化價值。

基於上述多重考量,品牌對於參與平臺的時令專場活動,也是積極奔赴。在餓了麼平臺上,今年參與端午消費季的商家同比大漲三成。

“靠時令拉動消費,已經是我們的常態化操作”,黃屹透露。端午的糉子,中秋的月餅,金秋的大閘蟹等等,一應俱全,“蘇杭菜系,原本就很講究時令”。

甚至在堂食產品中,時令菜品的權重也越來越高。松鶴樓每年菜品大調整多達四次,除了五到七款全年菜品外,剩下的菜品,大多都是時令新品以及經典蘇幫菜復刻品,“加起來大概有40款左右”。

無論是外賣還是堂食,“時令”都已成了松鶴樓的主打招牌。

靠時令拉動消費,有兩點松鶴樓運營中的經驗值得參考。

其一,避免同質化,不能“徒有其表”,還要玩出“表裏如一”的新意。

往年,松鶴樓的端午糉子禮盒,通常都銷往B端。今年,爲了貼近C端用戶,松鶴樓特意留出幾千份禮盒,參加餓了麼的端午專場。

在考慮用戶的養生健康需求後,松鶴樓今年在過往傳統口味的基礎上,推出多款新口味烏米糉。

這一口味創新受到消費者熱捧,不到端午即告售罄。

而考慮到年輕羣體普遍厭惡“過度包裝”,松鶴樓就投其所好,特意推出了布袋裝糉子禮盒,價格低廉,包裝環保,銷量在所有SKU中躍居第二。

另據天眼查數據顯示,中國有1400多條糉子相關專利申請信息,不乏生薑糉子、天鵝肉糉子、阿膠糉子、人蔘糉子等專利新品。今年,黑松露、佛跳牆等新口味成爲新寵,在高端市場開闢了一席之地。

其二,借力平臺,跨界聯名,可以輕鬆破圈,但一定要選好“CP”。

時令消費是大衆剛需,僅靠品牌和商家一己之力,能夠觸達的羣體有限,因此,本地生活商家必須學會借力平臺,去延長觸達和轉化半徑,和大量商家一起造勢。

這個端午,松鶴樓也參與了餓了麼的原神IP聯名活動,以此連接、轉化更多年輕用戶。在嚐到甜頭後,接下來的時令消費季,松鶴樓打算聯合更多蘇州老字號,一起跨界聯動,壯大聲勢,帶來增量。

跨界聯名堪稱取巧之道,陸續和幾十個品牌“組CP”的五芳齋,已對此駕輕就熟。

數據顯示,五芳齋的傳統糉子禮盒,“Z世代”的銷量貢獻只有百分之六,而王者榮耀聯名款禮盒,Z世代消費佔比,卻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五。

這種跨界營銷,通常是爲了吸引新客,因此,平臺和品牌通常不走尋常路,打造大膽出位的混搭“CP”,反而更容易帶來驚豔之感,推動原本陽春白雪的時令文化,快速破圈走向年輕人羣。

結語

正如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所說,“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作能夠突出自己的符號”。

當下,年輕人追捧的時令消費,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升級浪潮下的“悅己”消費。而這種浪潮,又通過社交平臺的放大強化,以及平臺商家的快速響應,成爲一種大衆風潮。

對本地生活商家而言,時令消費的火熱,意味着本地生意的運營破局突圍,找到一個類似618、雙11的爆發窗口和運營支點——當然,有別於618、雙11,時令營銷更爲常年化,更具有計劃性。

從二十四節氣,到春節、元旦、五一、國慶……在年輕羣體的一波波儀式感消費中,商家都能借勢而爲,給生意帶來新的增長和轉化。

靠“時令”漫灌流量,撬動消費,如今開始成爲本地生意運營的新趨勢。包括端午糉子在內的時令消費,已成爲平臺、品牌、商家共謀的新戰場。

或許若干年後回看此刻的“時令”運營,就如回看2009年那年誕生的雙11一樣:一切只是剛剛起步,但一切都將被此深刻改變。(方平、張樺、雲風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