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韓新業

來源:海克財經(ID:haikecaijing) 

職場社交平臺脈脈是個神奇的所在:論體量,它委實是個小廠;論影響力,大廠都要對它忌憚三分。

忌憚的源頭是相關信息的彙集、發佈、探討,特別是間或觸發的全網熱搜。而這些信息很多屬於各廠未予公開披露甚至是嚴格限制內部員工外傳的內容,諸如薪酬體系、業務調整、人員增減以及大衆喜聞樂見的花邊八卦。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可能爲當事方帶來深不可測的經營風險。

創業已進入第10個年頭的脈脈顯然明確知道自己手上攥着的一件怎樣的兵刃,也無疑十分清楚後者的鋒利和鋒芒究竟意味着什麼以及該如何正確地運用它。一個常被拿來用以譏諷脈脈選擇性呈現內容的例證是,同爲互聯網公司,脈脈成功做到了不讓不利於己方的信息在脈脈流動。

這些批評有其根據,脈脈亦在據此做出小幅改變,比如釋放一些傷害性不大的關於脈脈的爆料和議論。當然明眼人一望便知,橫比站內涉及快手、字節、美團、阿里、騰訊等公司的同類網帖數量之多及氣氛之熱烈,這些互動少得多且清冷得多,而事實上用戶並非不關心脈脈,而脈脈也並非如此歲月靜好。

近日有兩則廣爲傳播的訴訟動態與脈脈相關,一則事涉百度,一則事涉脈脈前員工,脈脈均告敗訴。而這兩場官司很有代表性,它們分別指向的是脈脈社區運營難題和脈脈業務拓展不力。

脈脈與百度的爭訟起於2020年,最近再被熱傳則因案件二審文書在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公開。據該文書,2020年2月4日,有用戶以百度員工名義通過脈脈發佈百度領導疫情嚴峻期間要求員工喫開工飯的帖子,百度認爲消息不實、應予刪除,但脈脈遲至4月10日纔在收到法院材料後刪帖。一審法院認定該賬號發佈涉案言論屬編造傳播虛假信息行爲,脈脈構成商業詆譭,判其爲百度消除影響並賠償25.1萬元。二審法院駁回脈脈上訴,維持原判。

對於脈脈而言,此類事件過於常見。天眼查數據顯示,2017年至今,脈脈涉及法律訴訟68起,其中57起,身份爲被告,佔比73.1%,案由大多是網絡侵權責任糾紛與名譽權糾紛,這些糾紛大多起於社區內容。

脈脈與前員工的官司則事發稍晚,爲2021年10月,文書則在近日公開。據案情描述,脈脈以曠工爲由將時任脈脈商業市場副總監唐某某辭退,法院認定此舉系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支付該員工賠償金等共計24萬餘元。

後面這份文書的上網,恰發生在脈脈30%裁員傳聞餘波未平之際——官方口徑則是優化比例低於15%,而被辭與被裁,說到底並無二致,再加上該案判賠數額不菲,業界關注度也就更高了一些。

在當前時段,大廠裁員降本已不鮮見,小廠脈脈亦加入此列並被圍觀,則不免讓人對其營收狀況及業務進展投以更多目光。一個問題因此繞之不開:放眼創投圈,燒錢套路已漸無投資機構買單,脈脈靠什麼熬下去以及它還能不能上市?

據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的最新說法,圍繞社區生態,脈脈形成了以招聘、會員、廣告這三項業務爲支撐的商業模式,目前它們在脈脈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是2:1:1。林凡沒有給出更具體數據。

而綜觀時下行業格局,脈脈上述三項業務還遠遠談不上強韌:招聘早已是紅海,相較頭部友商BOSS直聘、智聯招聘、獵聘等平臺,脈脈難言優勢,而且快手、抖音等亦對該領域虎視眈眈;廣告則深受經濟週期影響,廣告主近兩年紛紛壓縮預算,騰訊、字節、快手、B站等均出現了該項收入明顯下滑或增長乏力的情況;會員曾是脈脈營收大頭,後來佔比一再降低,焦點在於其價格較高而性價比及自動續費模式頗多爭議,加之用戶規模有限,即便如其自我宣稱的1.1億也並不算大,長期看仍存變數。

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的當前中概股處境有目共睹,國內互聯網公司赴美上市無論是難度還是效用都已今非昔比。先後拿到IDG資本、DST Global等美元基金投資的脈脈,早前構想必然是美股掛牌,如今不僅其何時上市成爲謎題,而且在哪上市也是一片迷霧,更不要說港股、A股的上市門檻較美股高出很多,脈脈能否達標尚且存疑。但在反壟斷重錘把巨頭收購選項也基本劃掉之後,脈脈目前唯一確定的是它必須上市——其他不提,資本不是來做公益的,它們需要退出。

員工財務自由的夢想已與VC賺百倍千倍的厚望一樣遙不可及。一位要求匿名的脈脈員工對海克財經表示,目前脈脈內部已經很少有人再談公司上市的話題了,它們只偶爾出現在同事吐槽的段子裏。

脈脈最新一輪融資即D輪2億美元融資完成於2018年4月,林凡在這之前的2018年3月曾表示脈脈將在2019年赴美上市,同時啓動國際化戰略,並稱脈脈在海外更具優勢。但此後迄今,上市及國際化再無下文。

01

廣告會員兩難

打量脈脈,我們便不得不參照其對標平臺LinkedIn,即領英。

LinkedIn創立於2003年5月,比脈脈早了10年還多。2011年5月,LinkedIn成功登陸紐交所,2016年6月以262億美元高價被微軟收購。

在微軟最新一季財報即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季度財報中,LinkedIn交出了一份頗爲亮眼的成績單:報告期內,得益於人才解決方案和營銷解決方案這兩項業務的驅動,LinkedIn營收同比增加7.68億美元,增幅達26%。

在全球範圍內擁有8億多用戶,連續兩年營收超百億美元,LinkedIn證明了職場社交平臺有着極高的商業價值。而這正是各路VC對脈脈一度青眼有加的關鍵。而脈脈在策略上跟隨LinkedIn則再清楚不過。單就商業模式而言,LinkedIn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人才解決方案、營銷解決方案、付費訂閱;脈脈的變現路徑近乎與之雷同,那就是前文林凡講到的招聘、廣告、會員。

一位脈脈前員工對海克財經表示,上線於2013年10月的脈脈,前5年的變現方式只有廣告與會員,廣告類型主要是開屏廣告、feed流、banner位、僱主品牌廣告等;最初脈脈並未將招聘作爲一項獨立業務來推,而是將其歸到了廣告業務裏,彼時招聘主要是職位推薦,該項收入在廣告總收入中佔比不足20%。

先說廣告。

據華經產業研究院、前瞻產業研究院、QuestMobile等調研機構數據,2018年以前,隨着中國互聯網絡的蓬勃發展,中國互聯網廣告行業保持年均20%以上的市場規模增速;而2018-2020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增速逐年從25.70%下降到了11.94%,行業發展進入飽和期;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僅有1.4%的微小增幅;到了2022年第二季度,該領域市場規模1474.4億元,同比下降7.6%。

瀏覽當前已上市廠商2022Q2財報可知,國內互聯網廣告市場距離復甦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財報顯示,騰訊網絡廣告收入連續3個季度同比下跌,Q2降幅擴大至18%,其中媒體廣告同比下降25%,創歷史最大降幅;知乎廣告收入2.376億元,同比下降4%;B站廣告收入11.6億元,同比增長10%,但較2021Q2逾200%的同比增速已大爲放緩。

廣告市場的黯淡不僅寫進了財報,各廠在對外表達時亦不躲閃。在5月24日晚間快手2022Q1財報電話會議上,快手CEO程一笑稱,從3月中旬開始,廣告收入同比增速放緩,暫無明顯恢復勢頭。

海克財經接觸到的多位從業者亦持此說,他們傾向於認爲國內互聯網廣告行業不但當前短期壓力較大,而且未來一兩年依舊不容樂觀。

這是脈脈廣告業務當前背景。此外,脈脈作爲職場社區,內容相對垂直,它很難像泛娛樂平臺那樣,成爲母嬰、美妝等品牌投放廣告的陣地。

再看會員。

脈脈從未披露過其具體付費會員數及續費率,它只是在2020年6月官宣過用戶數已達1.1億且再無更新。在脈脈APP上可以看到,其會員分爲商務會員、招聘會員、VIP會員以及銷售會員。在社區類APP中,脈脈每月68-288元的會員定價相對較高。

據海克財經瞭解,會員與普通用戶在權限上的最大差別是信息觸達的廣度與深度。脈脈聯合創始人王倩在2017年接受《新營銷》雜誌採訪時曾對此有所闡釋。

據王倩彼時講述,脈脈會員體系分爲企業家會員和C端會員,企業家會員每年會費16800元,C端會員分爲幾個檔,會費從每月58元到每年1880元不等;58元和1880元的會員體系是根據銷售、HR這種剛性找人需求來構建的,普通用戶在平臺上每天可以加10個人,只能看到有限的信息,成爲會員則可以更好地觸達目標人羣,可以看到更完整的信息。

價格或有變動,邏輯則一以貫之。對於普通C端用戶來說,成爲脈脈付費會員的必要性不強。

據海克財經觀察,目前脈脈在會員業務上的最大槽點是接近0元試用、到期自動正價續費。很多脈脈用戶網上發帖稱,其會員試用期結束後,被平臺自動扣了款。一位脈脈客服對海克財經表示,每天都有很多用戶來找她處理自動續費與退費的問題。

林凡在2021年底曾基於此類大量投訴明確表示,脈脈將會調整新用戶0.1元試用期結束後自動正價續費的模式,即便因此新用戶轉化爲會員的數量明顯減少且營收將受到長期損失也在所不惜。不過就目前情況看,脈脈似乎並未做出調整,或者調整得還遠不到位。

02

招聘置身紅海

沿着LinkedIn路線完成前期用戶積累後,脈脈開始對招聘業務傾注力量。

這是個頗具潛力的方向。

以2022年爲例,據QuestMobile數據,2022年1-5月,中國移動互聯網求職招聘行業複合增長率達8.7%;2022年上半年,受招聘季以及企業裁員降本推動,該細分行業迎來小高峯,月活躍用戶規模突破1.1億人。

林凡將脈脈招聘的打法定位爲“社區+招聘”。海克財經瞭解到,該業務從2019年正式起步,2020年後成爲脈脈核心發力點。脈脈爲此在2021年有過一段時間的人員擴張,公司人數從300多人迅速增加到了700多人。一位脈脈前員工告訴海克財經,這當中大多數新員工是脈脈招聘業務的商務。

擴張團隊的效果很明顯。林凡在2021年10月25日脈脈成立8週年慶典活動上發表演講時稱,脈脈招聘服務已鏈接718萬職場人,服務了3000家僱主品牌,這一數字較2020年同期增長200%,招聘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59%。但他並未透露具體營收數字以及是否盈利。

脈脈招聘業務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服務B端,即爲企業定製招聘方案,但這項業務並不好開展。一位只在脈脈工作過幾個月的客戶經理告訴海克財經,該業務難點體現在內外兩方面。

在內部,他能明顯感受到脈脈在招聘業務上沒有清晰的發展思路,空降來的領導們沒能將過往經驗成功複製到脈脈身上。海克財經瞭解到,2018年拉勾網大批人員出走,部分加盟了脈脈,這裏麪包括現今脈脈KA團隊的多位高管。但業務長期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加上工作與溝通策略不同,部分員工和高管的不滿日漸增多。

在外部,相較BOSS直聘、獵聘等平臺,脈脈在產品力上沒有競爭優勢。這從MAU即月活用戶數的巨大差距中可見一斑。以2022年3月QuestMobile統計的MAU數據爲例,彼時Boss直聘2851萬,居行業首位,智聯招聘、前程無憂(51Job)、趕集直招、獵聘分別以2267萬、2177萬、1459萬、854萬,排在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脈脈名列第九,MAU僅370萬。

幾位企業的HR告訴海克財經,脈脈不會是他們在招聘時的第一選擇,原因在於效率過低。相較其他幾個招聘平臺,脈脈上求職人的信息太少,看不到簡歷,只有姓名、畢業院校以及大多不完整的工作履歷,很難從海量用戶中篩選出有求職需求的候選人。

海克財經觀察到,目前在脈脈實名區裏,總能刷到獵頭們的內容與動態。可即便是活躍的獵頭,對脈脈的招聘業務也頗有微詞,匹配與高效的目標脈脈至今也沒能實現。“因此脈脈在我們公司C端業務佔比不到20%,B端更是不到10%。”一位獵頭稱。

招聘效率問題,林凡也提到過,他把脈脈的定位與其他互聯網招聘平臺做了區分,表示脈脈真正服務的用戶是“被動求職者”,即不急於換工作的人羣。同時,他也稱,在主動找工作方面,與其他招聘平臺相比,脈脈沒有優勢,短期很難超越。

林凡曾介紹,在脈脈的招聘業務裏,互聯網公司是重要客戶來源,佔比超過一半,當互聯網行業遇冷時,脈脈的業務也會受到影響。林凡在近期對話搜狐新聞時透露,脈脈前兩年招聘業務增速高達150%-200%,今年增速已下滑至20%-30%。

在招聘業務上,脈脈試圖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2022年初,脈脈上線了企業點評服務。官宣資料稱,脈脈希望通過“點評內容+榜單聚合+職位”的方式,讓求職者更爲真實細緻地認知招聘企業,找到高分優質工作,進而優化互聯網人才市場供需匹配。

雖然脈脈對企業點評抱有相當高的期待,但該業務本身存在漏洞:點評機制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很難得到保證,惡評與水軍問題更是互聯網誕生以來一直就存在的頑疾。脈脈只能制定好規則和機制並引導用戶,卻無法承諾該產品可以永遠貫徹初衷。

03

匿名社交再拷問

林凡反覆強調,脈脈不是互聯網大廠的敵人。但當脈脈一次又一次地爆出大廠黑料時,它就站在大廠利益的對立面。

客觀來說,大廠們對脈脈又愛又恨。道理也很簡單,大廠需要一個非公司內網的第三方渠道去了解員工想法,但又不希望這個渠道引爆負面,乃至掀起軒然大波。

LinkedIn中國前總裁、赤兔APP創始人沈博陽曾在2019年6月發出的一篇題爲《赤兔下線背後:中國職場社交路在何方》的文章中對脈脈有過犀利點評。沈博陽認爲,脈脈其實骨子裏就是一個披着LinkedIn外衣的Secret,也即用匿名社交做運營拉新做活躍,用LinkedIn講資本故事。

在某些方面確實如此。

脈脈在發展初期能從一衆競品中殺出重圍並走到最後,匿名社交板塊“職言”功不可沒。過去幾年,脈脈一直站在中國互聯網行業輿論一線,在“阿里女員工被侵害”“字節28歲程序員猝死”“拼多多員工跳樓自殺”等諸多大廠熱點事件裏,脈脈職言板塊都是爆料源頭或源頭之一。

林凡曾表示,自己接到過多達百位CEO的刪帖請求,有些企業甚至拋出1000萬元的合作意向以遊說其刪帖,但他自稱全部予以了拒絕,並表示這是脈脈需要堅守的底線和紅線,是社區的根本。

脈脈一直兩邊不討好:一邊是各類廠商天天罵脈脈造謠生事、煽風點火,聯繫刪帖未果即遞出律師函;一邊是用戶持續質疑脈脈放出大廠黑料的目的是爲了訛詐收錢或爲了迫使對方達成招聘等合作。

這種矛盾也延續到了脈脈的商業模式當中。圍繞社區運營與商業變現,脈脈公司內部多有衝突,需要不斷二選一。比如爲了維護社區氛圍,脈脈廣告業務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林凡在此前接受海克財經創始人齊介侖採訪時提到,每次脈脈開會,廣告負責人和職言負責人幾乎都要吵上一架,因爲社區裏經常出現合作方負面內容,這讓前者很難做;而每次碰到此類爭執而又不得不拍板表態時,林凡稱,他的觀點從來都是,只要內容屬實,寧可丟單子也不刪帖。

互聯網大廠是貢獻脈脈營收的主力,林凡稱,脈脈是在滿足用戶需求,客戶付給脈脈的不是保護費、刪帖費,而只是招聘等業務的服務費。林凡這番話,表面看倒也大體無差,但大廠的想法是否如此單純則無需贅述。

一家擬上市公司,商業模式持續備受指摘,其風險不言而喻,而如何改觀,極費思量——脈脈釜底抽薪式砍掉職言板塊,絕無可能發生。

發展多年而無業績高歌猛進,脈脈因此被歸爲慢公司,而且因爲慢,它還被美化爲佛系,這是個中性而偏褒義的詞彙。見多了大廠被員工密集炮轟的各類弊端後,脈脈順勢高揚一種寬鬆、人性化、反內卷的企業文化。但進入2022年後,重重壓力之下,脈脈亦開始刺刀向內。

最直觀的是人員變動。2021年剛剛擴充力量,2022年即批量裁員,部分業務更是直接鎖死HC。沒做出成績、人效太低、業務沒價值,這是一位被裁脈脈員工近日在和海克財經交流時分享的3點觀察。

一位脈脈現員工告訴海克財經,脈脈內部已經變得捲了起來,以前晚上7點鐘大部分同事就準時下班回家,而現在到了晚上9點甚至10點,還能看到有很多同事端坐在電腦前面敲擊鍵盤。

但脈脈需要的,遠不止這些。

細分賽道高度競爭,模式爭議亟待化解,在差異化長板還不夠長而外界質疑仍廣泛存在的前提下,僅靠步伐加快和組織精簡,脈脈註定成不了LinkedIn,甚至掛牌上市都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