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 付 彪

距離“雙11”購物節不到1個月了,各大電商平臺的商家已經開始營造促銷氛圍。近日,有媒體報道,許多商家已在商品銷售頁面打出了“保價”“保價雙11”等字樣,所涉商品種類繁多,對消費者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近年來,“雙11”已經成了消費者公認的大促活動,不少產品的價格可能會達到年內最低。消費者在“雙11”之前的一段日子尤爲難熬:當有心儀的商品時,希望早買早享受,但又怕錯過“雙11”促銷;熬到“雙11”,又怕價格並沒有什麼折扣,白受了這段時間煎熬。所以,不少商家推出了保價活動,希望給消費者一顆價格“定心丸”。

保價,顧名思義就是保證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在一定期間內價格不變,若保價期間價格下降,則商家賠付消費者相應的差價。保價服務在於提升消費體驗,讓消費者在大促前安心消費,此舉也能保障商家在大促前擁有可觀的銷量,平衡大促期間帶來的人手、物流等壓力。這對於商家和消費者來說,其實是件共贏的好事。

但從往年的情況看,保價似乎並不“保險”:有消費者發現自己購買的商品降價,去向商家尋求補償時卻被拒絕,客服宣稱,店鋪和平臺優惠券、限時活動以及贈品等均不在保價範圍內;也有商家爲規避保價規則,下架原商品,重新上新的購買鏈接或更改商品名稱。去年“雙11”期間,就有消費者投訴,在“雙11”之前購買了一個平底鍋,商家承諾保價,但“雙11”時商家發放了許多優惠券,最終成交價相較自己購買時便宜了幾十元。當這名消費者找到商家申訴保價時,商家則稱店鋪優惠券和平臺紅包不在保價範圍內。

除了一些商家在提供保價服務時渾水摸魚外,不同平臺的保價規則也千差萬別,一些平臺的限時限量低價優惠,如秒殺、百億補貼等就不在保價範疇內;一些平臺只有對購買自營商品的消費者提供7天的保價服務……這些都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經營者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規範促銷行爲暫行規定》也明確規定,經營者開展促銷活動,應當真實準確,清晰醒目標示活動信息。但從現實情況看,大部分商品的購買頁面通常不會顯示保價的除外規則,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誤解。一些平臺和商家打着“保價”的幌子,實際上不但沒有給消費者實惠,反而給消費者設套,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讓平臺和商家的誠信大打折扣。

“雙11”保價應少些套路多些真誠。首先,平臺和商家要不斷完善保價制度,明示保價除外情況,充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經營者只有把誠信放在首位,爲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商品、服務和實實在在的優惠,才能塑造良好品牌形象,贏得消費者信任,讓生意越做越好。

其次,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雙11”等大促活動中違法違規行爲的監管。既要強化事前監管,約束和推動電商促銷合法合規,也要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對借促銷活動玩套路的平臺、商家及時糾偏、堅決查處。

當然,消費者也需理性消費,深入瞭解商家的保價規則及理賠流程,避免因保價衝動消費;購買商品後,可以密切關注商品的價格波動,留意商家套路,注意收集證據,必要時向有關部門或當地消協投訴舉報商家的不良經營行爲。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