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阿 文

來源:DT財經(ID:DTcaijing)

2022年,預製菜是個熱鬧的話題。#年夜飯預製菜消費7成是年輕人#、#95後偷懶式下廚帶火預製菜#等話題頻頻登上微博熱搜。

9月14日,智綱智庫創始人王志綱在東方甄選直播間說“預製菜是豬狗食”後,引起輿論譁然,話題#專家稱預製菜如同豬狗食#閱讀量破億。

相關微博的評論中,有網友覺得“專家說了良心話”,也有網友爲預製菜正名,認爲“預製菜比外賣乾淨,比自己做的好喫”。

被視爲“風口”的預製菜有多火?什麼樣的預製菜受歡迎?大家對預製菜又有怎樣的看法?

熱鬧的預製菜行業

艾媒諮詢發佈的《2022年中國預製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預製菜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459億元,同比增長19.8%,並且預計在2026年突破萬億。

龐大的市場潛力引來創業者和資本的關注。瑞幸咖啡創始人陸正耀、備受爭議的羅敏,都高調入局預製菜。年初,陸正耀投資的預製菜品牌舌尖工坊(現已改名“舌尖英雄”)高頻出現在高鐵、電梯;前陣子,羅敏的趣店“1分錢喫酸菜魚”直播活動吸引8000萬人在線觀看。

資本對預製菜同樣青睞有加。2021年,作爲“預製菜第一股”的知味香上市,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裏,累計有20次預製菜品牌投融事件,不少新品牌湧現。

17起披露金額的融資事件中,過半融資超千萬,味知香、舌尖英雄和利和味道更是拿到上億融資。

看到“風口”的還有各個城市,山東諸城、廣東肇慶、湛江、重慶梁平,都喊出打造“預製菜之都”的口號,試圖抓住行業機遇。

預製菜並不是新鮮事物

根據天貓發佈的《2022中國預製菜數字消費報告》,2021年的預製菜市場中,B端市場佔8成。這意味着,在餐飲行業,預製菜已經佔據相當分量。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的調研,目前國內超過74%的連鎖品牌有自建中央廚房。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研則表明,頭部連鎖餐飲企業的預製菜佔比極高,真功夫、吉野家這樣的品牌預製餐食比例達到100%,西貝筱面村、小南國也達到85%以上。

對於這些標準化的連鎖品牌,在中央廚房預製菜品,再用冷鏈分發至各門店,店員只需要完成相對簡化的烹飪程序就能讓菜上桌。既可以節省門店的菜品製作時間,也可以保證菜品口味的統一,無疑是更經濟的選擇。

連鎖飯店如此,外賣也一樣。中金公司測算過。一家普通規格的外賣店,使用預製菜之後,食材成本佔比會從30%提升至36%,但預製菜對廚房空間、廚師技能要求低,攤算下來,利潤率反而能從2.7%增加到3.1%。

出於效率和利潤的考量,飯店、外賣的預製菜變得越來越普遍。菜品味道變得千篇一律,食客們多少懷念起路邊攤、街頭小飯館的“煙火氣”、“鍋氣”。

食客緬懷“鍋氣”的同時,那些原來供給連鎖餐廳、外賣店家的半成品預製菜,也正在進入我們家裏的廚房。家裏的味道,似乎要變得和飯店外賣一般無趣了。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中早就出現了預製菜的身影。各式各樣常見的罐頭、速凍食品,都屬於廣義上的預製菜。

天貓發佈的《2022中國預製菜數字消費報告》顯示,2021年消費者最多的預製菜是方便速食(包括火腿腸、醬菜、滷蛋等),銷售額佔比接近60%,其次則是冷凍火鍋食材(火鍋肉片、丸類)和冷凍麪點(速凍餃子、速凍饅頭)

經過調味等處理後的半成品預製菜,在整體預製菜消費中佔比較低,雖然消費額不高,但2021年同比增速超過30%。

36氪發佈的《2022年低溫預製食品行業研究報告》中,2019-2021年,盒馬即烹、即熱、即食預製食品銷售額實現了150%的銷售額增長。叮咚買菜預計,在2022年的國慶假期裏,預製菜整體銷量同比增長50~60%。

種種跡象都表明,普通消費者正在越來越多購買半成品預製菜。

大家在買什麼預製菜?

越來越多的人在買預製菜,到底什麼菜更受歡迎?

除了去超市、菜市場購買,生鮮電商、直播也成爲人們下單的聚集地。我們扒了扒各平臺熱門預製菜,試圖找到預製菜吸引消費者的賣點。

不難看出,近期銷量高的預製菜主要是“大菜”的半成品和預製食材。價格跨度極大,最便宜的小蔥香菜雙拼2.8元,川味饞嘴牛蛙單價超過100元。

如果說買蔥花、蒜末等預製食材是圖方便,那年輕人買半成品菜,除了方便,更是爲了豐富自己的餐桌。

想在家喫上手抓扇子骨、糯米筍、梅菜扣肉、酸菜魚這樣的大菜,自己做起來既麻煩又容易翻車,半成品預製菜則提供了便利。

上海的90後關瑟(化名),是預製菜的老顧客,並且從疫情開始陸續接觸了各種半成品預製菜:“疫情之前自己喫早餐會煮速凍的餃子、包子、餅,疫情期間在家發現叮咚、山姆都有很多預製菜,在搶菜和團購的時候開始嘗試買直接加熱可以喫的預製菜,有些味道蠻好的。”

疫情緩和之後,關瑟依然會購買半成品預製菜,“有時候自己做幾個菜,複雜一點的就用預製菜補上,加熱一下就好了,擺上桌感覺會一桌子菜很豐富”。手撕雞、水煮魚這樣的預製菜,是她和未婚夫週末餐桌上的常客。

重慶的栗子(化名)和公公婆婆、老公孩子一起生活,偶爾也會買梅菜扣肉、辣子雞。她買預製菜則是爲了嚐到新的口味:“平時喫的預製菜是各地的美食,比如老家的辣子雞,再比如朋友帶來的特產,主要是想嚐到一些新的口味。”

免去製作的繁瑣流程,天南海北的大菜也能直接上桌,對想喫點好的又廚藝有限的年輕人來說,預製菜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關瑟和栗子都認爲目前的價格可以接受。“出去喫可能要二三百塊,在家自己熱一熱可能也就一半不到的價格,蠻划算的。去店裏喫可能也是預製菜,花錢買店裏的氛圍、服務,對我來說不太必要。”95後JOJO(化名)表示,淨菜價格雖然比食材高,也心甘情願買單,“畢竟是偷懶”。

對預製菜的種種擔憂

預製菜蒸蒸日上,爲大家的餐桌增色不少,但是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態度並不是單一的認可。

在一個1.9萬人參與的“你怎麼看預製菜?”微博調查中,僅有不到4000人認爲預製菜挺好的,近1萬人則認爲要“儘量少喫”。不難看出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戒備心。

這樣的戒備心來自哪裏?我們蒐羅了種草平臺小紅書上大家對預製菜的關注點及評價,有幾點發現。

首先,消費者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味道”。評價也主要圍繞味道來說,既有“好喫”“誘人”的好評,也出現簡單直接的“難喫”。

JOJO就有半成品菜滑鐵盧的經歷,“之前買到過處理過的蒜末,結果是酸的,毀了我上好的牛肋排,還喫到過很難喫的鰻魚,油得沒法喫”在她看來,能接受預製菜稍高一些的定價,但喫到不滿意的口味,就是虧。

其次被關注的是“品牌”,目前市面上的預製菜良莠不齊,有美味,也有不少雷品。

關瑟和已經是媽媽的栗子在挑選預製菜時,就都會選擇自己熟悉的品牌。

關瑟曾經買過一個不知名品牌的韓料牛肉鍋,“肉很少,只有幾片,味道也很一般”,“我現在買就會挑幾個自己固定的品牌。如果看到我沒看過的新品,我就會很關注好評率,叮咚上好評超過99.5%的那種,我就願意試試看”。

栗子給自己買速食早餐時,同樣也會選擇固定品牌的預製菜,“一般就買安井的德國香腸,喫過覺得挺好的,就一直買這個了”。

菜品是否夠“新鮮”,也被消費者所關注。栗子雖然自己每天喫着速食早餐、偶爾點點外賣,但是儘量避免孩子喫到預製菜。

“還是擔心食材不新鮮的”,栗子對預製菜新鮮與否的擔心,其實不在於運輸保存的時間更長,“平時給孩子做輔食,做完會馬上保存好,就比較放心。預製菜的保存、運輸時間長,包括有一定的添加劑,都可以理解,但我也不知道廠家製作時候食材是什麼情況,還是比較擔心處理的時候食材質量不好,就儘量不讓孩子喫”。

總地來說,預製菜已是大勢,但消費者依然在“輕鬆做菜”和“安心喫飯”之間糾結。有人抗拒預製菜,買預製菜的消費者,也對預製菜的品質感到擔憂。

半成品預製菜最終也會成爲一個日常的消費選擇,選擇的人多不多,取決於各路品牌能否讓消費者相信,這一頓讓人安心的美餐。

(題圖來源:@36氪官方微博)

1.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2022

2. 天貓,《2022中國預製菜數字消費報告》,2022

3. 36氪研究院,《2022年低溫預製食品研究報告》,2022

4. 艾媒諮詢,《2021年中國預製菜行業分析報告》,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