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在推進碳達峯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都將是未來不容忽視的課題。

基於此,2023年3月5日,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專訪,就國內最熱點相關能源建設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

經濟觀察網:你今年準備的政協提案主要內容是什麼?

楊長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能源工作,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全面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能源保障。

大力發展核能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落實“雙碳”目標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核電目前已具備實現更大目標、更高質量發展的紮實基礎,爲充分發揮其戰略價值和積極作用,我在政協提案中建議:

一是進一步加大力度,在確保安全前提下,未來十年保持每年覈准開工10臺以上機組。

二是拓展空間佈局,在清潔基荷電力供應保障能力不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強度過大的內陸地區,儘早啓動核電項目的規劃建設工作,力爭“十四五”實現覈准開工。

三是做好核能供暖示範項目經驗總結,進一步開展技術經濟性和商業模式研究,條件成熟後儘快在北方地區大中城市推廣應用,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

經濟觀察網:建設內陸核電能否緩解去年西南地區嚴重缺電的類似情況?另外目前我國是否有能力確保內陸核電的安全?

楊長利:目前,我國核電發展空間佈局尚不平衡,全部集中在沿海區域。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的新形勢下,拓展核能應用的空間佈局具備必要性和可行性。華中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能源資源稟賦不足,碳減排壓力大,電力供需矛盾突出,需要核電保障供應安全,緩解煤炭和電力的遠距離輸運矛盾,促進能源結構轉型。西北地區是新能源大規模集中開發的重點地區,西南地區高度依賴水電,電力系統的波動性大,需要核電作爲基礎支撐,提升電網可靠性和經濟運行水平,保障極端情況下的電力穩定供應。無論從全面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還是助力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都對內陸建設核電提出了需求。

除中國大陸外,全球內陸在運、在建核電機組比例高達64%和44%,美、法、俄等核電大國超半數機組在內陸。全球內陸核電機組絕大多數採用二代技術,平均運行年限超過30年,最長的3臺機組已運行54年,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驗證。我國爲巴基斯坦設計建造的恰奇瑪核電站位於印度河東岸的內陸地區,投產至今安全業績良好。

我國高度關注核安全問題,採用的“華龍一號”等自主三代技術和小堆技術是全球最先進、成熟和安全的技術,滿足內陸建設核電要求。規劃的內陸核電廠址具有足夠抗震裕量、抵禦洪水和乾旱的能力。近年來,針對主要關注的水資源保障、低放廢液排放、對流域影響、應急預案可行性等問題,核電界開展了大量深入細緻的研究論證,結論表明在內陸建設核電技術上完全可行。

經濟觀察網:受歐洲能源危機影響,全球更加重視能源安全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將能源安全作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你認爲,未來十年保持每年覈准10臺以上機組這樣的發展力度,對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怎樣的意義?

楊長利:黨的二十大報告裏將能源安全作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強調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峯行動。作爲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大力發展核能對於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大陸現有在運在建核電機組76臺,裝機8100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二,但發電裝機和發電量佔比仍較小,分別爲2.2%和5%,尤其是發電量佔比,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發達國家的1/3。在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下,按照2030年、2050年核發電量佔比分別達10%和18%測算,核電在運裝機至少需達到1.5億千瓦和3.8億千瓦。根據這樣的測算,我們未來十年必須保持每年覈准10臺以上核電機組的發展力度。

我國核電產業經過40餘年的努力,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已經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我們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實現了核電技術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並已開啓先進堆型的進一步研發。“華龍一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核電技術之一,中廣核7臺“華龍一號”機組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廣西防城港3號機組於2023年1月10日成功併網發電。

去年,我國電力供需總體偏緊,尤其受極端天氣等影響,部分省份採取了有序用電措施。同時,在踐行“雙碳”戰略大背景下,我國無法再大規模增加化石燃料進行發電,在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佔比日益提高的電力系統中,需要核電作爲“穩定電源”,與新能源形成互補,發揮基礎支撐作用。核電作爲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無間歇性、受自然條件約束少,具有穩定供應能力,是增強能源安全的重要選項。在迎峯度夏、迎峯度冬用電高峯時段,核電可以充分發揮其穩定可靠、適宜承擔電網基本負荷的比較優勢。

經濟觀察網:我國在覈能綜合利用方面都有哪些成果?“十四五”期間,中廣核在覈能供暖方面還有哪些規劃?

楊長利:核能綜合利用方面,除提供電力外,在清潔供暖供熱、海水淡化、制氫等非電領域也有廣泛應用前景。國外已有69臺在運核電機組開展了核能綜合利用,累積了約750堆年的運營經驗。俄羅斯、瑞士、烏克蘭等8個國家利用核能進行區域供暖,瑞士貝茲瑙核電廠已爲附近居民提供了30多年的供暖服務。

國內目前已有三個核能供暖項目投運,2022年11月1日,中廣核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範項目正式投運供熱,該項目是東北地區首個核能供暖項目,覆蓋大連市紅沿河鎮,惠及當地近兩萬居民。此外,山東海陽核電站和浙江秦山核電站也開展了核能供暖。核能供暖技術成熟,具備可推廣性和複製性。

下一步,我們將做好核能供暖示範項目經驗總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穩步擴大供暖規模,進一步在遼寧、山東等區域推廣應用,努力爲北方地區清潔供暖作出更大貢獻。

經濟觀察網:中廣核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業務發展情況如何?未來還有怎樣的規劃?

楊長利: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作爲中央企業“走出去”的主力軍,中廣核持續深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業務已佈局馬來西亞、埃及、孟加拉國、法國、愛爾蘭、巴西、韓國等15個國家,擁有全球控股項目46個,境外控股電力裝機超過1325萬千瓦。2022年,中廣核境外上網電量累計520億千瓦時,可滿足超過3100萬個歐洲家庭的年用電量,我們用清潔能源點亮了“一帶一路”萬家燈火。

在馬來西亞,東南亞最大規模的燃氣發電廠、全球最先進的聯合循環燃氣電廠——中廣核EMPP電廠於2022年全面投產。在巴西,中廣核自主開發建設的LDB風電擴建項目建成投產的同時,也將中國成熟風機設備產業鏈引入巴西。在納米比亞,中廣核湖山鈾礦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體投資項目。我們位於哈薩克斯坦的中哈組件廠去年也已正式投產,正式進入核燃料組件生產階段。

2022年以來,中廣核在老撾、沙特、菲律賓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陸續簽署一批清潔能源項目合作協議,全球業務佈局進一步拓展。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積極參與全球能源合作,爲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全球綠色發展貢獻中廣核力量。

經濟觀察網: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目前進展如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哪些意義?

楊長利:“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堆型,採用世界最高安全要求和最新技術標準,對於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落實“雙碳”戰略目標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中廣核“華龍一號”已先後通過歐洲用戶要求(EUR)認證和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這是我國核電技術取得國際頂尖標準認證的里程碑式突破。

單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年發電量達近100億度,能夠滿足1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年度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超3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28萬噸,相當於造林2.25萬公頃。

目前,我國共有11臺“華龍一號”機組正在建設中,分佈在廣東、浙江、福建、海南等地,“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其中,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3號機組已於今年年初首次併網成功,將於今年上半年高質量投產;廣東太平嶺核電1、2號機組,浙江三澳核電1號機組均已完成穹頂吊裝。預計“十四五”末,我國將投入商運“華龍一號”機組超過10臺,不僅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清潔動力,還將積極助力3060雙碳戰略實現。

相關文章